论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七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的伦理、哲学、政治、教育思想及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作用。能力目标:

1、读准字音。

2、掌握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词性活用的几个句子。

情感目标:

学习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课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孔子思想:

第一则:“仁者爱人”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则:道德教化——个人修养:“身正”

第三则:“安贫乐道”思想

第四则:修身养性

第五则:各自志向

第六则:处世交友

第七则:“三乐”(快乐观)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走进文言写就的历史,与古人晤对一堂,孔子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你的想象中,或许他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物,对他敬而远之,也可能觉得他是封建礼教的源头,对他加以批判。其实,对一个人的评价要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同学们不妨借学习的机会去找《论语》的全书来看看,全面的了解一下孔子,对他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独到的认识。

古人所处的时代多少有点遥不可及,所言所行或多或少不能为我们所熟识,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也是正常的,讲解孔子,述说论语,所要表达的是我眼中、脑中的形象与意义。故仅以个人观点供参考。或有不妥之处,我们互相切磋,教学相长,共同学习吧。

二、人物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三、关于论语

论(lún),编撰的意思;语,言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以及立身处世等方面的思想,先秦诸子散文之一,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全书20篇,每篇包括若干章,一章记独立的一段话或独立的一件事,共512章,共11705字,大部分章节都很短,所谓“语录体”,是古代读书人必读之书。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全称为“四书”。

四、整体感知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要“爱人”,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在学习、从政、修身养性乃至交友之道等诸多方面,孔子都有深刻的见解。

《论语》语言质朴、精练、流畅,其中很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

课文的语录选自《论语》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1、照书下注解,读准字音,初步领会意思。

论语(lún)恕(shù)箪(dān)瓢(piáo)自省(xǐng)盍(hã)

裘(qiú)敝(bì)便辟(pián pì)便佞(pián nìng)乐节礼乐(lâ yuâ)佚(yì)晏(yàn)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五、分析课文

第一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注解】

子贡:孔子的学生。

有一言而终身行之者乎: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一言,一句话。乎,相当天现代汉语的“吗”,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其恕乎:那就是“恕”吧!其,“那”的意思,指示代词。恕,如、心,即合于如我心,用自己的心去推想别人的心。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吧”,句末语气助词。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译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

孔子说:“那就是推已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人。”

【评析】

这一则选自《卫灵公第十五》。

孔子在政治上属于改良性人物。他对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深感不满,希望借助周礼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制度,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也反对残暴的政治,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所以,当颜渊向孔子问仁的时候,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孔子曾对辫弟子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后来门人问曾参,孔子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注:尽已之谓忠,推已之谓恕。所谓的恕,即推已及人,具体地说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虽然是很简单直白的话语,但一个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一生都奉行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如果能做到克已复礼,做到推已及人,则达到孔子所谓的“爱人”,即仁的境界。

(板书)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

【理解】

《圣经〃新约》中有“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人”,这句话与孔子所言殊途同归。佛教中的“布施”即“己所欲,施于人”,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人生在世两种难舍,一命一财,只要利于世,生命、财产均可抛,这就是施,难矣哉?!

我们许多人都有一个自然要求,即都要求别人、朋友、部下或上级领导没有缺点,样样都好,稍有不如自己的意就埋怨、指责。其实,这样的人他们忘了,对方也是一个人,既然是人就必然有不足之处。从心理学上讲,这样希望别人好,是绝对的自私,因为要求对方圆满无缺点,是以自己的看法和需要为基础,我认为的对方的缺点,实际上只是因为违反了我的看法,所以社会上常出现对人严,对己宽的风气,这就是缺少“恕道“的原因。

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件很易的事,但我们必须向这个伟大的目标去努力,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还是可以的。

第二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解】

其:代词,指代统治者。

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

令:名词作动词,发命令。

【译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

【评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