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

平均数
平均数

《平均数》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平均数》第42页例1。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2、在理解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简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激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学中平均数的价值。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

学法: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究

六、教学准备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悟平均数的由来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给大家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小棒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2、小虎一看自己钓得这么少就哭起来了,原来猫妈妈说,今天谁钓鱼钓得最少就不能去观看森林卡拉OK大赛了,于是小虎就拼命哭,怎么哄也哄不好。这时二虎突然说我有主意了,你知道二虎想出什么主意能让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呢?

3、怎样才能让每位猫兄弟的鱼同样多呢?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4.汇报

方法一: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方法二:把三个人的鱼合到一起再平均分,每个人也可以得到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平均分。这种方法你能列出算式吗?

7+6+2=15条15÷3=5条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老师:这种分法叫做什么?

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什么是平均数,怎么求平均数。(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平均数的出现,帮助我们解决三个人一起去观看卡拉OK比赛的问题。看来生活中还真的需要平均数。老师在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

2、出示课件例1

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四名同学分在一个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数量如下: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出示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能求出他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1)他们4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个数一样多吗?

(2)如果要求出这个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同学们想想,这是什么意思?生:使得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一样多。

(3)根据你得到的信息,怎样才能使得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呢?每个人平均收集多少呢?

小组讨论后汇报:移多补少

3、用课件展示统计图变化的过程。

我们把多的矿泉水瓶拿出来,补给那些少的,使得每个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一样多,这种方法就叫做“移多补少”。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求出他们4个人平均每人收集矿泉水瓶的个数。

(板书:移多补少)

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每个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

4、除了通过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求到他们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小朋友们想想看,还可以怎么想?

把他们组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生:先要求出他们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怎么求?(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4+12+11+15)

要平均分成4份,还应该怎么办?

生:除以4。

学生说出列式,老师板书。

板书:(14+12+11+15)÷4=52÷4=13(个)

那么这里的52表示什么?13又表示什么?那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除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外,还可以用总数除以份数求出平均每份数也就是平均数,在这里我们就说13是16、12、14、1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后分。

5、小结:通过操作我们知道13张是小明、小华、小刚、小丽这几个同学收集卡片的平均数量,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张呢?(不是)13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它只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量,在实际收集的数

量中,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张多,有的同学收集的比13张少。

三、巩固练习,轻松夺冠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离不开它,下面老师这里有一份有关平均数的资料请大家看一看:(师生共同理解)

1、课件出示平均数资料:

1、五家站镇中心小学三年级有4个班,平均每个班50人。

2、小明数、语、外三门平均成绩92分。

3、松原市去年全年平均气温大约是8℃.

4、我们三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6厘米.

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处非常大,现在我们要带着它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的选择方法我们看:

1、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1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

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

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2、课件展示P44练习十一第2题

从画面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去完成表格?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怎么看?

引导学生看表,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根据本周温度记录先完成填写最高、最低温度的空格,再计算出本周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

3、练一练: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请每组同学根据小组课前要求调查的身高,算出平均身高。

分小组汇报平均身高,要求学生说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老师给予评价。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下。

五、板书平均数

移多补少先合后分

(14+12+11+15)÷ 4 = 52÷4 =13(个)

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平均数

20.1.1平均数(一)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A 、B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2 6210026199+<+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 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

四年级数学上册 求简单的平均数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

四年级数学上册求简单的平均数教案青岛版 五年制 7、8号两名队员的得分数据。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哪名队员的得分占优势”的问题,引入对较简单平均数的学习。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渗透初步的统计思想。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下一个该派谁上场”这一问题,需要先求一下7号、八号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活动一:创设情景、引发争论。谈话引入:师: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吗?你能告诉大家你都喜欢那些体育运动吗?(学生可能说出多种体育运动)师:老师和你一样,也喜欢体育运动。奥运会结束了,你能告诉大家你心目中的体育明星是谁吗?(课件出示姚明照片)师生交流师:一支出色的球队里

除了要有优秀的运动员,还要有一名什么优秀的角色?师:你想不想当回小教练?老师很喜欢打篮球,发现同学们也很喜欢打篮球,下面有学校组织了一场比赛大家来看一下。多媒体课件展示篮球比赛片段:蓝、红两队比赛异常激烈,比分在交替上升,正打到关键的时候,蓝方的一名中锋受伤了,急需换人。蓝队中只有两名替补中锋:7号和8号,换谁上场呢,作为小教练的你会怎么样去选呢?(学生讨论的基本要点)学生可能会做出下面的一些回答: 1、选身材高的能得分的队员上场。 2、选一个投篮准的 3、选一个状态好的 4、换一个得分多的师:看来换谁上场,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今天,我们就从“运动员的得分”角度上考虑该换谁上场的问题,好吗??(课件出示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第五场7号911138号713128师:仔细分析7号和8号的得分情况,思考一下应该换谁上场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分组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讨论基本要点)设计意图:新课开始,创设一个情境,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围绕“你认为应该派谁上场”这一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用7号和8号队员的平均分来比较比较公平,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活动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学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江北区朝阳河小学明梅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

平均数第一课时教案

20.1数据的代表 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在教材P136“讨论”栏目中要讨论充分、得当,排除学生常见的思维障碍。讨论问题中的错误做法是学生常见错误,尤其是中差生往往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提问学生平均数计算公式中分子是什么、分母又是什么?学生由前面复习平均数定义可答出分子是数据的总和、分母是数据的个数,这时教师可递进设疑:那么,题目中涉及的每个数据是每个占有耕地面积还是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呢?数据个数是指 A 、 B 、 C 三个县还是三个县的总人数呢?这样看来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充分思考和相互讨论交流就铺好了台阶。 要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权的意义,可以再举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例子。比如:初二.五班有4个小组,在一次测验中第一组有7名同学得了99分,1名同学得了61分,第二组有1名同学得到了 100分、7名同学得62分。能否由 2 6210026199+<+得出第二小组平均成绩这样的结论?为什 么?这个例子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

EXCEL求平均数的的几种用法[1]

EXCEL求平均数的的几种用法 求平均分是Excel里再平常不过的操作了。使用EXCEL,不仅可以求简单的平均分,即使要去掉几个最高分、最低分再求 平均分,那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一、直接求平均分 如果要对指定的数据直接求平均分,那显然是最简单的。如图1所示,假定要求平均分的数据在B2:B20单元格,那么我们只要在B21单元格输入公式:=AVERAGE(B2:B20),回车后平均分就有了。 二、去掉指定分数再求平均分 有两种方法可以实现这个要求。 以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之后再求平均分为例。 我们可以在B22单元格输入公式:=(SUM(B2:B20)-LARGE(B2:B20,1)-SMALL(B2:B20,1))/(COUNT(B2:B20)-2),回车 后即可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SUM(B2:B20)求到的是所有数据的和;LARGE(B2:B20,1)返回的是B2:B20单元格数据中的最大 值;SMALL(B2:B20,1)则返回B2:B20单元格数据中的最小值;而COUNT(B2:B20)返回的是B2:B20中数值的个数。这样,用这个公式自然就可以求到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平均成绩了。 如果要扣除的高分和低分更多,那么,只需要增加上式中LARGE和SMALL函数的数量就可以了,不过需要把公式中的“1”换成“2”或“3”等,以求得第二高(低)分或第三高(低)分。当然,COUNT函数后的数字也应该做相应改动。 这个方法思路固然简单,但公式实在是有点麻烦。在EXCEL中,其实是可以有更简单的方法的。那就是利用TRIMMEAN 函数。如图3所示,在B23单元格中输入公式:=TRIMMEAN(B2:B20,0.2),回车后即可得到结果。 TRIMMEAN函数可以求得截去部分极值后的数据的平均值,即TRIMMEAN先从数据集的头部和尾部除去一定百分比的数据,然后再求平均值。而上面公式中的“0.2”,即我们所规定的要去除数据的百分比。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42~45页。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 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 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方法:悟学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思考:(感动、感觉) 《课前小研究》

1.整理自己家里的书架,怎么使每层书架上的数一样多? 2.2人1个小组比赛跳绳,并记下每个人跳的次数,和另一个小组比,说说哪个小组赢? 二、问题讨论:课前小研究的交流与汇报(感知) 师:昨天,蒙老师给大家布置了课前小研究,请各小组拿出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这2小题? 【设计意图:“悟学式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与汇报交流的重要性,让我们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全面依靠学生。因此,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了课前小研究环节,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等途径,丰富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通过交流汇报,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教材分析:(感悟)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 (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平均数的概念

《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实验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42——4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的平均数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孩子们,我们今天来进行一次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之内哪个同学做对的口算题目最多! 2、出示口算题目,孩子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3、同桌交换批改 4、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做对的数量,评出个人前三名。 5、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班**同学的口算最棒,那么6个小组那个小组在本次口算比赛中表现得最优秀呢?这个怎么来评比,谁来出个主意?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呈现的方法是比较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总数。(6个小组的人数不完全一样) 2、师:大家赞成用这个方法来比较吗?为什么?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4、组织汇报:得出结论,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不公平。 5、师:哎呀,看来当人数不相等时,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哪个小组做得最好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比较每个小组本次比赛的总体水平了吗? (二)探索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师:我们可以算出每个小组平均每人做对了多少道题目,也就是求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数,然后再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 2、学生同桌交流用平均数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是反应一个小组的平均水平的数。 (三)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1、师:怎么样计算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平均数呢?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求平均数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篇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视频)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借助刚才的视频和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法)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饮料瓶吗?(不是)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像这样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的方法同叫“先合后分法。” 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后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完整版)平均数的认识沪教版

平均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 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之间。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 求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 2、培养学生一定的估测能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3、培养学生具有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夹玻璃球的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我们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 几个玻璃球?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 生:200÷5=40(个)平均分 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球的游戏,先听清游戏规则(1、不能用

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时间:30秒钟。好,谁愿意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我也加入一组玩。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 【教学策略说明:从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知识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高低是怎样的? 2、师:就请大家把自己这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算一算。 生:汇报各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 师:这些表示各个组平均每人夹玻璃球的个数叫作“平均数”,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算出了平均数,现在可以比出夹玻璃球水平高低的名次了吗? 3、师:在平时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 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 4、通过第一个游戏和为集体舞比赛排名,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板书:总和÷个数=平均数 5、例题教学 师: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来看看这几座大桥,你们都认识吗? 师:现在老师把五座大桥的长度告诉你们,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忙算出五座大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完成后翻开书P31进行校对并读一读书上是怎样介绍平均数的。 师:(媒体上)在这道算式上,括号里的一组加法运算表示的是什么?5表示什么?得到的最后结果叫什么?

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与意图 莱西水集中心小学李浩齐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1,第131页—第134页。 【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习利用统计量描述数据特征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教材创设“篮球赛该换谁上场”的问题情境并提供了替补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引入对平均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体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学习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代表和理解一组数据的一个代表值,是描述和比较数据的统计量;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办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板书课题),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篮球比赛中的换人就要用到统计。请看屏幕(课件出示情境图)这是一场正在进行的篮球赛,红、蓝两队打得非常激烈,你争我抢,你攻我防。突然,蓝队一名队员受伤了,这时候蓝队的比分还落后,怎么办? 二、解决问题,理解概念 (一)上场次数相同时派谁上场?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1、讨论收集信息的标准。

(1)问题。谈话:现在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假如你是教练,你准备派谁上场?根据什么? (2)交流。 预设:①看身高,谁高就让谁上。②看速度,谁跑的快就让谁上。③看经验,谁打球时间长经验多就让谁上。④看得分,谁的得分多就让谁上。 (3)小结。谈话: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不管是看身高、看速度还是看经验,都是为了这个队员上场后能干什么?所以,决定派谁上场,应该比较他们的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篮球比赛的情境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太熟悉,怎样引领学生走进情境呢?我采用适当渲染的办法,让学生感受赛场的紧张与激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派谁上场的根据,也就是收集数据的标准,为下一步呈现并分析数据铺平道路。】 2、收集处理数据,作出决策。 (1)问题。谈话:请看屏幕,(课件出示7、8号队员得分表),这是7号和8号队员在小组赛 这个表,你知道了什 么?根据对得分情况 的分析,你觉得应该派 谁上场? (2)思考。谈话:不仅要说出派谁上场,还要讲清楚比较的方法,先自己想想,再和组内同学说说。 (3)交流。 预设: 办法一:派7号上场,因为7号总分高。追问:7号总分怎么算的?那么8号的呢?随机板书算式; 办法二:前两场7号比8号多4分,第三场7号比8号少1,因为7号比8 号一共多3分,所以要派7号上。

课题:《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课题:《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概念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通过活动让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并能准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 协助学生建立平均数的概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我们今天来实行一次口算比赛,比一比一分钟之内哪个同学做对的口算题目最多! 2、出示口算题目,孩子在一分钟之内完成 3、同桌交换批改 4、组织学生汇报自己做对的数量,评出个人前三名。 5、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班**同学的口算最棒,那么8个小组那个小组在本次口算比赛中表现得最优秀呢?这个怎么来评比,谁来出个主意? 二、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一)提出问题,从矛盾冲突中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1、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表现的方法是比较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总数。(8个小组的人数不完全一样) 2、大家赞成用这个方法来比较吗?为什么?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3、学生分小组实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4、组织汇报:得出结论,因为每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比较总数不公平。 5、看来当人数不相等时,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哪个小组做得最好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比较每个小组本次比赛的总体水平了吗? (二)探索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初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1、我们能够算出每个小组平均每人做对了多少道题目,也就是求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数,然后再比较每个小组的平均水平。 2、学生同桌交流用平均数比较的方法。初步理解平均数是反应一个小组的平均水平的数 (三)解决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1、怎么样计算每个小组做对题目的平均数呢?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求平均数 3、组织汇报,得出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①先求出总数,再用总数除以人数就得到平均数了。②割补法 (四)总结问题,在总结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1小组算出来平均每人做对了7道题目,这里的7表示什么?你怎样理解理解7这个数?2小组平均每人做对了6道题,是不是说每个人做对的都是6道题呢?不

第12讲 简单的平均数问题201611

难题点拨①同步练习① 36

3、某商场星期六、星期天、星期一3天的平均营业额是67万元,这个商场星期六的营业额是77万元,星期天的营业额是83万元,那么星期一的营业额是多少万元? 4、小娟的数学成绩是97分,小冰的语文、数学、科学三科的平均分是95分,其中语文和科学都是93分。他们俩谁的数学高?高多少分? 难题点拨② 学校开展捐书活动,前2天共捐书214本,后3天共捐了176本。平均每天捐书多少本? 拓展1:王叔叔在工厂做一种零件,前5天平均每天做64个,为了赶任务,他在后3天共做了232个。问:王叔叔平均每天做多少个零件? 同步练习② 1.学校开展捐书活动,前4天共捐书116本,后3天共捐了59本。平均每天捐书多少本? 2.小芳学写毛笔字,他在2天时间里写了47个,后来在4天时间里写了127个。问:她平均每天写多少个毛笔字?

3.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4小时行了226千米,司机算了一下,以这样的速度不能按时到达乙地,所以在后面的路程中以平均每小时61千米的速度行驶了5小时,在规定的时间刚好到达乙地。问:从甲地到乙地,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4、小明去爬山,他2分钟爬了46米,如果以这样的速度再用23分钟就可以爬到山顶。山高多少米? 难题点拨③ 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83,甲与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75.那么丙是多少? 拓展1:有A、B、C三个数,前两个数的平均数是95,后两个数的平均数是87,中间数是9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同步练习③ 1、甲、乙、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62,乙、丙两个数的平均数是143。甲数是多少? 2、A、B、C三个数的平均数是112,A、C 两个数的平均数是84。B是多少?

dB换算表

对于无线工程师来说更常用分贝dBm这个单位,dBm单位表示相对于1毫瓦的分贝数,dBm和W之间的关系是:dBm=10*lg(mW)1w的功率,换算成dBm就是10×lg1000=30dBm。2w是33dBm,4W是36dBm……大家发现了吗?瓦数增加一倍,dBm就增加3。为什么要用dBm做单位?原因大致有几个:1、对于无线信号的衰减来说,不是线性的,而是成对数关系衰减的。用分贝更能体现这种关系。2、用分贝做单位比用瓦做单位更容易描述,往往在发射机出来的功率几十上百瓦,到了接收端已经是以微微瓦来计算了。3、计算方便,衰减的计算公式用分贝来计算只用做加减法就可以了。以1mW 为基准的dB算法,即0dBm=1mW,dBm=10*log(Power/1mW)。发射功率dBm-路径损失dB=接收信号强度dBm最小通信功率dBm-路径损失dB≥接收灵敏度下限dBm 最小通信功率dBm≥路径损失dB+接收灵敏度下限dBm 射频知识 ?功率/电平(dBm):放大器的输出能力,一般单位为w、mw、dBm。dBm是取1mw 作基准值,以分贝表示的绝对功率电平。 ?换算公式: 电平(dBm)=10lgw 5W → 10lg5000 = 37dBm 10W → 10lg10000 = 40dBm 20W → 10lg20000 = 43dBm ?从上不难看出,功率每增加一倍,电平值增加3dBm 1、dB dB是一个表征相对值的值,纯粹的比值,只表示两个量的相对大小关系,没有单位,当考虑甲的功率相比于乙功率大或小多少个dB时,按下面计算公式:10log (甲功率/乙功率),如果采用两者的电压比计算,要用20log(甲电压/乙电压)。

平均数(二)教学设计 (优质)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1.平均数(二)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附中许盈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再次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又获得了一些从事统计活动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目的: 以旧引新,自然衔接,起到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所举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只要合理,就要给予积极地评价,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但时间不能占用过多,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新课既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做一做

各类平均数的简单定义

各类平均数的简单定义 一、算术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 简单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未分组的原始数据。设一组数据为X1, X2,...,Xn,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M=(X1+X2+...+Xn)/n 例如,某销售小组有5名销售员,元旦一天的销售额分别为520元、600元、480元、750元和500元,求该日平均销售额。 平均销售额=(520+600+480+750+500)/5=570(元) 计算结果表明,元旦一天5名销售员的平均营业额为570元。 拓展:一组数据X1,x2...Xn在数a上下波动,则,原数据分别减掉a,得到一组新数据 X1'=X1-a X2'=X2-a .......Xn'=Xn-a 所以X1=X1'+a X2=X2'+a........Xn=Xn'+a 所以:平均数=(X1+X2+....+Xn)/n 将上面的 X1'=X1-a X2'=X2-a .......Xn'=Xn-a 代入 得到了:(X1'+X2'+....+Xn')/n+a 即=x'拔+a 所以:x拔=x'拔+a 2.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主要用于处理经分组整理的数据。设原始数据为被分成K组,各组的组中的值为X1,X2,...,Xk,各组的频数分别为f1,f2,...,fk,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 M=(X1f1+X2f2+...+Xkfk)/(f1+f2+...+fk) 二、调和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又称倒数平均数,是变量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数值倒数的平均数的倒数。) 调和平均数是给定数据的倒数之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简单平均式) (加权平均式) 三、几何平均数 是指n个观察值连乘积的n次方根。 根据资料的条件不同,几何平均数有加权和不加权之分。 设一组数据为X1,X2,...,Xn,且均大于0,则几何平均数Xg为:[1] 四、位置平均数 位置平均数:是指按数据的大小顺序或出现频数的多少,确定的集中趋势的代表值,主要有众数、中位数等。 1、算术平均值:有样本标志值的总和除以样本数据个数得出。它是描述样本集中区是最常用的统计量。它的指标仅适用于定比数据和定距数据。 2、中位数: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列,处在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注意:和众数不同,中位数不一定在这组数据中)。中位数是样本数据所占频率的等分线,它不受少数几个极端值 得影响,有时也会成为优点。在奇偶数中:第、项分别是中位数。 3、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用M表示。理性理解:简单的说,就是一组数据中占比例最多的那个数。用众数代表一组数据,可靠性较差,不过,众数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且求法简便。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个别数据有很大的变动,选择中位数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就比较适合。

人教版平均数的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公式法”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几个兴趣小组:有环保小组、体育小组还有美术小组等。这是我们班环保小分队的队员们在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饮料瓶,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他们在上周的表现怎么样?(课件出示照片和问题)环保小队利用周末时间回收了很多废旧电池,4名同学回收了80个废旧电池,平均每人回收了多少个? 学生读题 师:你能从题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求的什么?(学生回答) 师:再仔细思考这道题目,题目的意思其实是什么?要求的又是什么? 引导学生复习得出:将80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问题,进一步去复习平均分的概念,强调平均分要使得每份都相等。 二、自主探究 ,解决问题 1.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这是环保小分队的同学们收集饮料瓶的统计情况和他们提出的问题,通过观察图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指名说信息和问

题) 师:那么你能解决“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这个问题吗?每人都有这个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小组交流你的想法。(预设:两种方法。) 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饮料瓶?(13个) 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算法吗?13是怎么来的? (1)“移多补少”的方法。 指名学生说自己用的方法,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把较多的那个数拿出一部分给较少的那个数,使这组数据都达到一个相同的数,这样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教师板书)(2)“公式法”的方法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求出4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的总数量,然后除以4 教师总结:4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加起来就是这组数据的总数量,再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除以4,这个4就是这组数据的总分数,得到的13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你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去求平均数,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公式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 师:在这道题中,14.12.11.15的平均数就是13,13这个平均数是每个学生收集矿泉水的实际数量吗? 生:不是的,不是实际的数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简单的平均数》习题.docx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简单的平均数》习题 一、基础题 1.填空题。 ( 1)为了表示得更清楚,可以把数目填在()表中。 ( 2)甲 18 岁,乙 24 岁,甲乙的平均年龄是()岁。 ( 3)每班平均有42 人, 3 个班共有多少人? ( 4)幼儿园把360 朵花平均分给每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4朵,幼儿园共有()个小朋友。 ( 5)( 5+ 9+ 8+ 6)÷ 4=() ( 6) a、 b、 c 分别表示三个数,那么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 7)前三个数的平均数是a,后三个数的平均数是b,那么这六个数的和是()。 二、综合题 1.四年级学生参加学校大合唱,其中一班男生 6 人,女生 10 人;二班男生和女生都是 5 人;三班男生 2 人,女生 4 人;四班男生 3 人,女生 5 人。把各班参加大合唱的人数, 填入下面统计表。 班别一班二班三班四班合计 人数 ( 1)哪个班参加的人数多? ( 2)哪个班参加的人数正好是哪个班的 2 倍? 2、小明 4 次语文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9 分,第 5 次测验得了94 分,求 5 次测验的平均成绩? 三、提高题 1.求平均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在应用平均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 必须灵活应用。如:有三个修路队,甲队有20 人,每天可修200 米 , 乙队有 17 人,每天修

路136 米,丙队有 17 人 , 每天可修路 204 米。 提出问题并解答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 1)统计( 2) 21( 3) 126( 4) 90( 5) 7 ( 6)(a + b+ c) ÷ 3( 7) (a +b) × 3 二、综合题 1、 班别一二班三四班合计 班班 人数16106840(1)四(一)班参加的人数最多。 (2)四(一)班人数正好是四(四)班的2倍。 2、解:(89×4+94)÷ 5 =( 356+ 94)÷ 5 =450÷ 5 =90(分) 答: 5 次测验的平均成绩是90 分。 三、提高题 (1)我们可以求三个队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200+ 136+ 204 = 540 (米) 540÷ 3 = 180( 米 ) (2)我们也可以求三个队平均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 200+ 136+ 204 = 540 (米) 20+ 17+17 = 54 (人 ) 540÷ 54 = 10 ( 米)

小学数学人教版-平均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昨天的作业,张康、朱星宇、施逸婷做得最好。今天老师带来些铅笔想奖给他们。(三人上台领奖,并告诉同学各自得到的铅笔的支数。)板书:张康11支、朱星宇7支、施逸婷6支。 你们觉得公平吗?怎样才能公平?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从1张康手中拿2支给施逸婷,再从张康手中拿1支给朱星宇。这样每人都是8支。) 很好。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移多补少法”。) (先把三个人的铅笔全合起来有24支,再平均分给这3个人,这样每个人都是8支。 这种方法也很好!我们也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 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这三个人铅笔的支数相等,都是8。 教师指出:这里的“8”就是“11、7、6”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昨天蔡裕杰同学的作业也很有进步,现在我想也奖给他铅笔,怎样才能让他们四个人得到的铅笔支数相等?(学生上台演示,每人得到6支。) 提问:这里的“6”就是“11、7、6、0”这四个数的什么? 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你觉得什么是平均数? 小结:已知几个大小不等的数,在总和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把多的移给少的或者先把它们合起来再平均分,使它们成为几个相等的数,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二、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说到平均数,老师想起前不久学校举行篮球赛的时候,五(2)班女男生之间发生的一次争执。 为了备战篮球赛,五(2)班男子篮球队和女子篮球队之间先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每人投15个球。这是他们投中个数的统计图。出示两幅条形统计图。 (略) 这两幅统计图能看得懂吗?从这两幅统计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投篮比赛结束了,男子篮球队队员说男生投篮准,女子篮球队队员说女生投篮投得准,争执不下。现在,我想请大家做一个公平的裁判,你们觉得,是男子篮球队整体水平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