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师同文馆

【内容摘要】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学校。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京师同文馆担任总教习二十五年间,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即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组织、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广聘优秀教习、扩大招生规模,此外,他还培养了一大批外交人才。本文就丁韪良对京师同文馆的教育改革、外交人才培养作一分析,从而探讨丁韪良对京师同馆的贡献。

【关键词】

京师同文馆丁韪良教育外交贡献

【正文】

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国官方设立的第一所新式学校。它从1862年建立到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短短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中国人了解西方文明的窗口,而且是中国近代培育外交人才的摇篮。在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程中,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功不可没。

一、丁韪良简介

之后十年他勤习汉语,成为了一个中国通。1863年,丁韪良被聘为京师同文馆的英文教习。1868年他又被聘为国际公法教习,为了能担当此重任,他回国进修。1869年,由于京师同文馆面临着闭馆的危机,丁韪良在赫德的强力推荐下重返中国,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但丁韪良提出要求“擦擦灯盏,我是愿意的,但是你得供给灯油,”[1]即只负责同文馆的教育,不管财政等相关工作。

二、丁韪良对京师同文馆的贡献

丁韪良自担任京师同文馆的总教习之后,开始了一个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的半世情缘。担任总教习期间,丁韪良用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成熟的外交理念将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和自闭的外交状况转变成近代化的新教育和多元化的新外交。他还将西方的科技知识和其他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开阔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新视野。这些巨大的成就得益于丁韪良对教育的改良以及外交人才的培养。

(一)改革学校制度。

在丁韪良任总教习之前,京师同文馆存在着许多弊端,如学制落后、生源不足、教习素质低等,同时还面临着闭馆的危险,面对这些难题,丁韪良开始了全方位的学校改革。

1、优化课程设置

同文馆建立之初的目的只是为了给国家培养专业的翻译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比较注重外语。为了培养时代所需的实用人才,丁韪良优化了课程设置,制定了八年、五年课程计划。

在八年课程的设置中,学生前三年学习外语、汉文等基础课程,主要是“读法、书法、拼法、文法、会话、翻译句子、世界史地和翻译电报等”[2],其后五年,除继续学习外语外,更多的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第四年习算术、代数、翻译公文;第五年注重格物、几何、平面及球面三角;第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第七年讲求化学、测算、万国公法;第八年天文、地理、金石、富国。此外,第七第八两年有须讲求译书。”[3]西方语言贯穿八年课程设置的始终。八年课程计划的成功制定与实施,增强了学生的外语翻译能力,丰富了学生在天文、地理、微积分、化学、国际公法等方面的知识,改变了中国儒学教育的传统,适应了近代化的教学发展。

八年课程是为年幼者而设定的,对于学习外国语言难度较大而又想增加知识的年长者来说,丁韪良则为他们安排了五年课程,比八年课程少了前三年的外文基础。因此,不习外国文字的学生,五年即可完成学业。

新设置的八年、五年课程计划使中国古代传统的“模板式”课程设置转变为灵活多元的新课程设置,使西方理学、新科技文明与中国文化相融合,培养了一大批综合技术人才,使京师同文馆由简单的以外语为主、中文为辅的翻译学校,发展成为拥有近代自然科学新文明的综合学校。

2、丰富课程内容

新课程设置是教学工作进行的大纲。京师同文馆所设置的主要课程内容有文字学、天文学、舆图学、算学、化学和格致学等,学科之下又分设了许多小科目,“至于细目,仍宜与各学馆教习随时体察,酌量变通…”[4]以格致学为例“凡格致之学有七:一曰力学,审吸压之理以利于用;一曰水学,审动静之性以利于

用;一曰声学,审响应之微以利于用;一曰气学,审蒸化之方以利于用;一曰火学,审腾热之方以利于用;一曰光学,审回返之理以利于用;一曰电学,审触引之捷以利于用”[5]对于新设置的这些小科目,学校允许学生们自由选择,改变了以四书五经为主的儒学课程,形成了多元、自由的近代新学科。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翻译知识的同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社会需求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多的学科设置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得教学更加丰富、具体,更加适合近代化的发展。

3、完善教学组织

在拥有合理的课程设置的同时,先进的教学组织也不可忽视。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和书院,一直采用个别教学的方式即教师仅与单个学生发生教学关系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然而,个别教学虽然可以更具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但他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规模小、教学成本高、教学效率低、教师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针对个别教学的弊端丁韪良引入了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度也被称为课堂教学,它是以“班”为人员单位,年龄大体相同的学生一起在一个班级中学习,教习按照课程计划统一教授知识。班级授课制度有很多的优点:对学校来说,有利于学校对学生、教习进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顺利的进行全部教学;对教习来说,一个教习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节约教师资源;对学生来说,逐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一步一步的掌握知识内容,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此外,在同一班集体内同学们还可以多向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启发,有利于形成互助友爱和集体主义的精神。

班级授课制的引入使固定授课成为定制,使教学规模逐步扩大,使教学效率不断不提高,更使教师资源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这种授课制度凭借着独特的优越性被今天许多国家的学校普遍接受,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4、创新教学方法

丁韪良除引入班级授课制度之外,还对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如:演示、参观、实验、实习等。这些方法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之初,丁韪良就增加了电报课程。他通过演示的教学方法把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