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与外语教育
京师同文馆:晚清的“外语大学”
京师同文馆:晚清的“外语大学”作者:陈卿美来源:《记者观察》2019年第02期晚清时没有专门的“外语大学”,最早的官办外语专科学校就是京师同文馆。
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
两次鸦片战争,清廷让洋人欺负惨了,比如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全部要用英文书写,遇到词义不明白的地方,以英文为准。
因为语言问题,导致误会不断,冲突加剧,让清政府很头疼,尽快培养自己的英语翻译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情性……欲悉各国情形,必诸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1859年,郭嵩焘建议设立外语培训学校。
1861年,恭亲王奕訢奏请开办英语翻译培训学校。
1862年8月24日,清政府批准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为何叫“同文馆”呢?史料中没有说明,只能猜测。
那时根本没有大学的概念,所以不可能称为“大学”。
再者,“大学”为综合性高等学府,而作为培养翻译的专科学校,显然还不够格。
笔者以为,或许源自古时“学堂词馆”的说法。
翻译,无非是和文字、词语较劲,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
再者,在乾隆时就有俄文翻译馆,因此,学校定位为“馆”。
所谓“同文”,也就是让不同的语言,翻译成同一种含义。
据《晚清近代社会变迁》记载,京师同文馆第一批学牛只有10人,后来八次出洋的赵本山老乡张德彝是其中一个。
当时招生只面向满人,汉人绝无机会,因为清政府要培养无限忠诚于自己的翻译人才,必须选择满人。
即使是满人,富裕家庭的子女也是不屑去的,因为社会普遍认为,学习洋文太丢人。
寒门子弟为了生活费,才毅然去学习洋文。
京师同文馆开的条件是,每名学生每月三两“膏火银”,学习优秀者还另有奖金。
三年学成后,视成绩优异,分别授予七、八、九品官职。
即使条件如此优厚,仍然没有人愿意去。
出身“大城市”铁岭的张德彝就是破落的八旗子弟,念了几年私塾后,15岁进入京师同文馆学习。
京师同文馆的英语老师,初期是打算采取推荐制。
奕新在奏折巾说,“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
再论京师同文馆的翻译教学
的十箱 俄 罗斯 书籍此 后一 直无 人 问津 。其命 运一
直到 同治元 年 ( 1 8 6 2 ) 同文 馆 成立 后 才 有所 改 变 , 也就是 说 , 其 总 目由 同文 馆 俄 文教 习班 铎 ( E .G .
译 略作 一介 绍 。 道 光二 十五 年 ( 1 8 4 5 ) 十一月 , 俄 罗斯 曾将 三 百余 种 俄文 书籍 赠送 清政 府 。 由于 当 时找不 到通 晓俄文 、 胜 任翻译 的译 员 , 这批 书籍 在进 行编 目后 只好 被 存放 在理 藩 院 。何 秋 涛 在 《 朔 方 备 乘 》中 说: “ 越数月 , 其 国王 因肄 业 换 班 学 生 进 京 , 乃 尽 缮 俄罗 斯 国所有 书籍 来献 , 凡 三百 五十七 号 , 每号 为一 帙 , 装 饰 甚 华 。有 书 有 图 , 惟 通 体 皆 俄 罗 斯
、
组 织西 学翻译
同文馆 最具 特色 的教 学活 动是 丁韪 良组 织学 校 师生 开展 的西 学 翻译 。 同文 馆将 西学 翻译 的学 习纳入 其 “ 八 年课 程 计划 ” 中, 年 限 长达 四年 。 以
R .P a n d e r ) “ 率诸 生分类译 出” 。 _ 4 这两次 总 目 的 翻译 自有其 历史 意义 。首 先体 现在语 言 学史 和 翻译 史等 方 面 , 因为 总 目的 翻译 “ 构 成 近 代 译 名 与现代 译 名 的 中间 环节 , 提供 了一 批 值 得 注 意 的 过渡性 译 名 。如地 名 ‘ 高加索 ’ , 初译作 ‘ 喀 法 喀 斯’ , 二译 作 ‘ 高 家索 ’ ; 又如人名 ‘ 拿破仑 ’ , 初译
清代京师同文馆外语教育概览
兰台世界2012·12月上旬dang'ansuyuan·档案·溯源一、创建背景自执掌中国政权以来,满清政府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然而,鸦片战争的无奈落败与《南京条约》的耻辱签署,使满清政府在面对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日益深感屡次与帝国主义各国列强交涉时由于语言不通、文字隔阂对国家主权利益所造成的极大伤害。
比如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之时,按照当时惯例,朝廷大员出于身份和安全考虑,不与西人直接进行接触,而英国人坚持要与信守诺言的朝廷高级官员谈判,这就使得缺乏那些掌握西方语言文化知识幕僚支持的朝廷高级官员在对英谈判时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只能在炮火威胁下草草签署了根本尚未予以充分思考和讨论的《南京条约》条款,极大损害了中国领土、海关等政治和经济方面主权利益。
之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望厦条约》(1844)、《黄埔条约》(1844)、《天津条约》(1858)、《瑷珲条约》(1858)、《北京条约》(1860)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利益。
在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过程中,尽管其中主要是由于西方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血腥的残暴武力所造成的,但也与当时满清政府缺乏卓越、足够的对外交往人才互有一定关联[1]32。
当时,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外交条款规定:中外交涉条约均用英文书写,只在三年内可附用中文。
并且还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为正义。
面对如此境况,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主张积极学习西方,兴办“洋务”和“西学”。
左宗棠是清末重臣,他之所以对世界大势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坚定向西方学习的决心和勇气,概得利于阅读过魏源的《海国图志》,其云:“默深《海国图志》于岛族大概情形言之了了,物形无遁,非山经海志徒恢奇可比。
”曾国藩也是晚清时期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有识之士,虽崇奉程朱理学,但他也讲究“经世致用”之学,对于魏源编著的《圣武记》、徐继畲介绍西方各国的《瀛环志略》等书籍尤为推崇,这种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了他兴办洋务学堂的思想基础。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及当代价值分析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及当代价值分析罗国太;杨艳君【摘要】京师同文馆对清朝的翻译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通过对京师同文馆的翻译课程设置、校内外翻译实践的分析,总结其当代价值,以期指导当前的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期刊名称】《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5)004【总页数】3页(P94-96)【关键词】京师同文馆;翻译实践;当代价值【作者】罗国太;杨艳君【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99;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6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是清政府外交和政治的需要。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1860年在英法联军侵华以后,洋务派痛感外交、军事、生产技术人才缺乏,认识到旧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西方教育的模式兴办新式学校以培养洋务人才。
同时,清政府在外事活动中,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所受外交损失极大,为了应付当时外交的迫切需要,非常有必要培养本国外交人员和翻译人员。
奕1862年上奏开设外国语学校,其他洋务派也有类似要求,同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S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第一所官办的新式外语学校,隶属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校址也设在该衙门内。
在京师同文馆的英语培育下,近代中国外交、科技等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既懂西方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又能说英语的复合型人才。
京师同文馆外语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翻译人才,其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均围绕这一宗旨予以策划、安排[1]。
京师同文馆设立的最初目的是培养懂西语、办洋务的外语人才,翻译教学在同文馆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此,同文馆非常重视翻译课程的设置。
综览同文馆的课程计划,其翻译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实践性强、布局合理。
在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计划当中,翻译课程的设置占有重要地位。
从第二学年开始设置翻译课程,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学年。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教学及其借鉴
摘 要:京师 同文馆是 一个既传统又现代 的组 织。 同文馆翻译教 学课程设 置合理 、师 资配备较 高、考核 体 系科学 为晚清培 养 了大批 外交外事人才 。京师 同文馆 的翻译教 学经验可 以为我们大学英语翻译教 学提供 良好的借鉴 。 关键 词:京师同文馆 ;翻译教学;借 鉴
第2 8卷
第 1 期
邢 台 学 院 学报
J 0U RNA L 0F XI N GTAI UNI V ER S I TY
V Ol _ 28 . N O. 1 Ma r . 201 3 Leabharlann 2 0 1 3年 0 3月
京 师 同 文馆 的翻 译 教 学 及 其 借 鉴
许 衍 琛 ,张 晓 丽
一
、
比较狭窄,仅 限于统治阶级 内部等等。 从京师同文馆成立到最后归并到京师大学堂, 同文馆前后绵延 了 4 0 年的历史。这 4 0 年正是 中国 历史上最为风云变幻、时局动荡的时期,风 雨飘摇 中的同文馆开启 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培养 了 中国最早的一批外交外事人才。作为 以 “ 文”为特 色 的一所近 代新 式 学校 ,同文馆 最 重要 的角色便 是 承担 了沟通 中西的任务,而其翻译教学与活动也最 为 引入 注 目。 二 、京 师 同文馆 的翻 译教 学活 动
1 . 课程设 置
京师同文馆设立的最初 目的是培养懂西语、办 洋务的外语人才,翻译教学在同文馆的 日常教学活 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同文馆非常重视 翻译课程的设置。综览同文馆的课程计划,笔者认 为其翻译课程设置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实践性强、 布 局合 理 。 在京师同文馆 的八年课程计划当中,翻译课程 的设置占有重要地位。从第二学年开始设置翻译课 程 ,一直持续到最后一个学年。第二学年是翻译字 条 ,第 三学年是 翻译 选编 ,第 四学年 是翻译 公 文 , 第五 、六 、七 、八 学年是 练 习译 书 。这 一课程 设置 从翻译 基础 到翻 译理 论再 到翻译 实 践 ,是 一个 比较 科 学合 理 的翻译 课程 设置体 系 。在这 一课 程体 系 当 中,翻译实践训练受到相 当重视,最后四学年均设 置了 译书的实践训练。为了给学生提供 良好的实践 训练机会,京师同文馆 专门设置 了 翻译处、印书处 等翻译 印刷机构 ,使 学生的翻译训练带有典型的 “ 做 中学”的色彩。与此同时,京师同文馆还选派 优 秀 学 生担任翻 译 官 、纂修 官,这 些人 员除 了完成 清廷交予的任务之外,还用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 翻译 实践 训练 的指 导工作 , 收到 了良好 效果 。翻译 活动对译者的要求极高,不但要求译者具有 良好的 语言功底,而且还要求译者具有合理的知识布局。 同文馆设立之初就非常重视学生的中外文培养与训 练。此后 ,为 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文 馆还开设 了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 以及富国策、各 国史略、万国公法等人文社会科学。
京师同文馆翻译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启示
6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期总第787期No.2,2020Total of 7871京师同文馆建立的缘起洋务运动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后与甲午战争前,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与经济冲击,清政府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曾国藩、李鸿章等爱国志士意识到只有学习和引进西方列强的先进军事武器和制造技术,才能维持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从而稳固封建政权。
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制夷,需要先知夷,知夷,首先要懂外国语言,因此,洋务派意识到创办外语学堂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外语学校,在京师同文馆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诞生了一大批既懂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2同文馆课程设置的先进性1872年同文馆正式颁布了八年制的课程安排,第一年:学习遣词造句,第二年:练习句法与小句翻译,第三年:阅读各国历史,第四年:开设数学课程与翻译公文,第五年:学习几何与翻译各类书籍,最后三年除了不断的译书实践,还开设了航海、化学、地理、天文等课程。
由于缺乏教材,同文馆的师生便合作翻译外语书籍,在40年中,翻译的教材涉及法律、历史、地理、外交等专业领域;同时,同文馆的学生还需前往衙门处理外交事务,以此作为课外实践。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同文馆还实行月考、季考、年考以及大考四种检测形式,最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授予官职或降级、退学。
3传统意识形态桎梏下的招生限制同文馆的招生要求由恭亲王奕 拟定,《同文馆章程六条》中明确规定招收学生需是已学习满文的八旗弟子。
办学几年后,两广总督瑞麟奏称:旗人均能积极报名学习外语,学生中极少汉人,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平民百姓,报名学习的初衷只为学馆津贴,学习更是浅尝辄止、囫囵吞枣,难以培养成才,最后京师同文馆将学生招收限制在旗人阶层。
虽然洋务派以先进的思想开办了新式学堂,但外语人才的培养仍处于困境之中,究其根源乃是受传统意识形态桎梏所影响。
清末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学及其启示
二 、 师 同文馆 的 办学特 色 京
京师 同文馆的教 育 , 无论 是从 教学 目的 、 内容 和方 式上 来看 , 都对 中国传 统教育 进行 了较 大 的改革 , 式教 学方 法 西
也首次得到官方认 同, 中国教育近代 化过程 中起了不 可低 在
估的作用 。它 是 中 国新教 育 的胚 胎 , 中 国新 教育 的先 锋 是 队。也可 以说是 中国新教育 的始 祖。 1 首次采用 了班级授课制 和分级 教学 法 .
住 宿 , 翻译 , 以备 不准托故旷误 。除了翻译一些外交信 函 、 照
会等教学实践外 , 同文馆的师生最重要 的笔译 实践 就是 翻译 西书 , 比如 16 84年 同文 馆 出版的 由总教 习 丁韪 良根据 哈佛
用英文书写 ; 暂时仍 以汉文配送 ; 自今 以后 , 遇文辞有辩 论 凡
维普资讯
20 0 6年 7月
河 北 学 刊
He e a e cJ u a bi Ac d mi o r l n
J 1 ,0 6 u.2 0
Vo . 6 No 4 12 .
第2 6卷
第 4期
清末京师同文馆 的英语教学及其 启示
罗艳 霞
它的创立标志着 中国近代外语教育 , 是英语 教育 的正式 尤其 开始 。虽然远隔一百 多年 了 , 但其教学 模式对 当代 的英 语教 学仍有许多值得借鉴 之处 。
一
2教学与实践活动 紧密结 合 .
作 为清政府 培养 翻译 人才的基地 , 同文馆 首先承担 为总
理衙 门翻译 日常外交信函公文之责 。为此 , 同文馆专 门成立
整 四十年。
同文馆 的英语教学不仅要 求学 生做大 量的笔译 练习 , 还 要经常参 与 口译 实践 。京 师 同 文馆 规定 , 如遇 中外 交 涉 事
京师同文馆英语教育的开端完善及历史影响
京师同文馆英语教育的开端完善及历史影响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所重要学府,也是中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先驱之一、它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841年,当时英国随舰前往中国的英国传教士华盛礼在北京建立了一所学堂,从事英语教育和翻译工作。
这所学堂后来发展为京师同文馆,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外语教育机构之一京师同文馆在华盛礼的领导下,开创了多种先进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他们主张实地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英语言文化,培养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此外,京师同文馆也注重翻译教育,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它也是中国最早使用英语教材教学的学府之一,为当时中国学生提供了学习英语的机会。
随着时间推移,京师同文馆逐渐完善自己的教育体系,并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清流。
在馆长华盛礼的影响下,这所学府倡导了一种国际主义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外语来了解和探索世界。
它的教育方法引入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提供了现代课程和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和英语教育专家。
京师同文馆对中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影响深远。
它为中国的外语教育开创了先河,引领了中国英语教育的发展方向。
它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对于当时的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使他们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
京师同文馆的毕业生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们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动者,为国家做出了卓越贡献。
京师同文馆的影响还体现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
它为中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翻译队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各类知识的传递。
同时,京师同文馆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英语教育专家和翻译人才,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它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为后来的教育机构提供了借鉴和发展的方向。
总之,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现代英语教育的先驱之一,对中国的外语教育和翻译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的开端、完善和历史影响展示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变革。
洋务运动时期外语教育模式研究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 (总第254期)洋务运动时期外语教育模式研究汪帅东摘 要:鸦片战争结束以降,为摆脱内忧外患的困境,清政府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然而,由于传统中学外语教育的缺失,能够担负实业发展之重任者屈指可数。
为此,洋务派通过创设外语学堂和选派幼童留美双管齐下,以培养外语教育和外交外事人才。
在该时期创设的外语学堂中,作为官办第一所外语人才培养机构,京师同文馆率先垂范,同时期可与之比肩者恐非江南制造局莫属,而在官派留美幼童中,相比于归国投身实业者的张袂成帷,专门从事翻译或与翻译事业相关者不过区区之众,他们大多供职于清政府驻外使领馆,负责对内联络与对外交涉。
要而言之,两条途径的铺展不仅加速了洋务运动时期外语教育模式的形成,而且由此掀开了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的序幕。
关键词: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外语教育;外语学堂[中图分类号]G12 DOI:10.12002/j.bisu.2016.0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16)06-0115-11引言自18世纪中叶起,随着西方殖民主义浪潮的兴起,国际局势波谲云诡,跌宕浮沉,而至19世纪初,即使相距万里之遥的中国亦未幸免,成为英、法等西方列强侵占东亚地区的主要目标。
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久奉闭关锁国政策的清政府虽有抗敌之勇,但已无还手之力,只能苟且妥协,割地赔款。
面对日渐衰微的国势,清政府意识到惟有师夷才能制夷。
然而,囿于传统中学外语教育的缺失,能够担负西学引进之重任者屈指可数,外语人才培养遂成当务之急。
一、近代外语人才培养的缘起(1)客观形势所逼。
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滋生并孕育着不同特质、各具特色[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方学’体系建构与中国的东方学研究”(项目编号:14ZDB083)的阶段性成果。
115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 (总第254期)二、官办外语教育机构的创设鸦片战争结束以降,受震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众多有识之士奉行不渝的共同信条,“于是上海有制造局之设,附以广方言馆,京师亦设同文馆……,而目的专在养成通译人才。
京师同文馆的英语教育探源
语教育史上一件值得深人探究的重要事件 。 立之初起 , 一直将英语教育放在所有工作 的 要 由海关负责支出 , 这就造成京师 同文馆从
一
、
京师 同文 馆概 况
首位 。第二次鸦 片战争结束后 , 随着洋务运 教师选聘 到设 备维护等众多事宜均 由海关
在 1 8 5 6年爆发 的第 二次鸦 片战争中 , 动如火如荼地开展 , 京师 同文馆的英语 教育 总税务司管理操纵的怪象 。 当时的中国海关 北京被英法联军攻 占, 圆明园被侵略军洗劫 不断规范 、 而是完全 由英法 内容不断丰富, 在师资状况 、 课程 并非清政府管辖下的衙 门,
人才培养与外 国文书翻译为一体的同文馆 。 1 8 6 3年 , 英 国人傅 兰雅 ( J o h n F r y e r ) 接 替 制适用于那些年龄稍 大 、学习外文精力不
奏折中写道 : 与外 国人交涉之前必须 了解他 回国处理家事的博尔顿教授英文。 1 8 6 5年 , 济、 只能靠译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的人 。以 们 的性情 ; 如今 中外语 言不 通 , 外 国文 字不 洋务派大 臣李鸿章极力 邀请 傅兰雅赴上海 八年学制为例 ,前三年以英语学习为主 , 后 在教学 的 识, 有这种天然 的交涉 障碍存在 , 怎么能够 帮其推动洋务 实业 ,担任上海英华学 堂的 五年着重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知识。
他们强烈意识到 ,第二次鸦 片战争之后 , 中 使官 托 马斯 ・ 韦德( T h o m a s Wa d e ) 向奕 诉 汉语 , 学习年限为 3 年 。后来随着 师资力量 国已不 可能逃避与外 国人打交道的现实 , 外 极力推荐兼通英 汉双语的英国人约翰 ・ 博尔 壮 大 , 课 程 设 置 也 一 步 步扩 充 。至 1 8 7 6年 , 语人才在 中外交涉中的作用无可替代 。 于是 顿 ( J o h n B u r d o n )担任京师同文馆英语教 作为总教 习的马丁将学 习年 限延 长至五年 1 8 6 1 年 1 月 1 3日, 奕诉 、 桂 良、 文祥等 人联 员。奕诉接纳 了韦德 的建议 , 博尔顿顺 利出 和八年 。其中八年学制属于常规安排 , 适用 合上奏病重 中的咸丰皇帝 , 奏请设立集外语 任 了京 师 同 文馆 第 一位 外 籍 英 语 教 习 。 于那些想学有所成 的资质聪颖者 , 而五年学
范文:京师同文馆的法语教育
京师同文馆的法语教育京师同文馆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新式学校。
它始创于1862年,最初为政府培养外语翻译人才所设,后逐步发展成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学校,直至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历时40年之久。
同文馆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法语翻译和外交人才,在我国法语教育史和中法外交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法文馆的创立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开放通商口岸,与外国人的接触愈加频繁。
然而当时的中国却面临“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 、“外国条例,俱系洋字,苦不能识” 的被动局面,涉外交涉中,基本依赖外方翻译,遭洋人欺蒙、无力反击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而在同文馆成立之前,士大夫阶级中的开明之士就提议开设外语学校、培育翻译人才。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签订,成为同文馆成立的直接原因。
中英《北京条约》第五十款规定:“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文配送,俟中国选派学习英语,英语熟习,即不用配送汉文。
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1861年1月13日恭亲王奕讠斤、文祥、桂良联合具名上奏设立同文馆,同月二十日上谕批准。
京师同文馆于1862年正式开学,学生十人。
在京的英籍传教士包尔腾(J. S. Burdon)成为第一任英文教习。
翌年,俄文馆与法文馆开学,学生各十人。
第一任法文教习是由法国公使哥士耆(M. A. Kleczkowski)推荐的荷兰遣使会的传教士司默灵(A. E. Smorrenberg)。
同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仿照京师同文馆之例,在上海设立“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后改称“广方言馆”。
1864年,广州同文馆正式开馆,史称“同文三馆”。
二、学生与教习在开办的初期,京师同文馆的招生对象仅限八旗内部十四岁上下的少年。
1866年奕讠斤上奏提?h在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同时建议扩大招考学生的范围,招收汉文业已通顺的翰林、五品以下由进士出身的京外各官、以及举人、贡生等入馆,改变了之前只从八旗中挑选学生的做法。
清朝翻译文化与现代外语教育
清朝翻译文化与现代外语教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外语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现代外语教育还未显现之时,清朝时期的翻译文化对于外语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对清朝翻译文化与现代外语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一、清朝翻译文化的影响在清朝时期,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加,外语翻译的需求日渐增多。
清朝开始修撰《西洋文法》、《理学启蒙》等一系列著作,并派遣大量人才出使海外,从而推动了外语翻译文化的发展。
这些著作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其次,清朝时期的翻译文化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
在清朝时期,很多外国文化因翻译文化而被引进中国,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这种交流为现代外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现代外语教育的发展与清朝翻译文化密切相关的是现代外语教育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外语教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现代外语教育主要分为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几个阶段。
首先,在学前教育阶段,通常会选择英语、法语等主流语种进行教学,以便对孩子们进行早期的语言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孩子们的智力开发和激发语言学兴趣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外语教育依然是重要的一环,通常分为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课程。
这种教育模式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培养跨文化素养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效果。
再次,在高等教育阶段,外语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标志。
众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外语教育课程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此外,许多国际性的大型考试也产生了,如托福、雅思等,为学生在国际上进行学习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最后,在成人教育阶段,外语教育也处于显赫的地位。
成人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个群体在不同的情况下的语言需求,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课程,这使得成人教育具有了更高的实用性。
三、翻译文化对现代外语教育的启示清朝时期的翻译文化对于现代外语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京师同文馆英语教育的开端、完善及历史影响
收光绪三十四年第五期一本 , ( 宣统 ) 元年第三期 、 四期 、 五期三本 ,
总 共 四本 , 未缴 价 。 ”
《 政治官报》 、 《 学部官报》 、 《 安徽官报》等官方发行的报刊资费均记
付缴叶邑尊 ” 。 以史料真实地验证 了官报 自上而下按行政区划 《 教育杂志》 , 月 刊, 宣统元年( 1 9 0 9 ) 2月在上海创刊 , 上海商务 录为 “ 印书馆 出版 。 以“ 研究教育 、 改 良学务” 为宗 旨, 设有论说 、 学术 、 教授 层层分摊 , 以派销为主的传播发行模式。 管理 、 教授资料 、 史传 、 教育人 物 、 章程 、 教育法令 、 名家著述 、 批评 、 清末报刊是我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 阶段 , 也是我国 为一个客观存在 , 它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 我们应该更加全面、 客 质疑解答等栏 目。 “ 全年只付 邮费洋贰角六分 , 连闰月。 五月廿七 : 付 近代新闻传播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报虽然有其落后的一面 , 但作 二分邮票十三张 , 本年讫 。”
厘, 本 年 并 闰月 讫 。 ”
日报》 直至 1 9 1 1 年才停 刊。
《 安徽学 务杂志》 , 月刊 , 清光绪 三十四年 ( 1 9 0 8年 1 月) 创刊 ,
“ 文书” 还为我们真实地还原 了清末报刊传播发行情况 。 绩溪位
由安徽学务公所编印。主要传递政府命令及消息 , 其 中载有不少著 于安徽省南部 山区 , 地理环境相对封 闭, 官立小学 的规模 也不大 , 当
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转变为现实。 英语是京师 同文馆开设的第一个 《 南京条约》 , 便效法英 国的炮舰政策 , 并利用 自 带翻译官的优势 , 在
专业 , 是中国近代英语教育的发源地。受制于当时的历史现实及根 武力恫吓下与清政府签署了《 望厦条约》 , 攫取了更多的利益 。 在这种
浅析京师同文馆的英文课程设置
-一 d a n g a 。 n 了更好地培养英语
方面的专业人才 , 在 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 , 洋务派在
各地开办了同文馆 , 用以教授英语 , 培养英语 时候甚至无法正常理解谈判的具体内容。基 家还利用传教士做清政府的翻译 , 利用传教 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 。在所有的 于这种形势 , 清政府决定设立同文馆 , 培养 自 士的身份来蒙蔽清政府谈判官员 , 在条约文
“ 被捕者五十余名 , 当时谘议局出面保释出一 运仓库 ; 兜剿 ” 计划 , 震动 了清朝 的统 刘美仁焚毁花同沅成转运弹药库 ; 彭 对南方革命 的“ 部分 , 张钟端 、 王天杰、 李干公 、 张兆发 、 刘凤 子俊在祁家湾铁道设障碍 , 兵车出轨 , 清军损 治重心 , 教 育和鼓舞 了河南乃至全国的民众 , 楼、 张海成 、 单鹏宴、 徐振泉 、 王梦兰 、 崔德聚 、 失惨重 ; 何齐炸萧家巷子弹车等。”
文馆 的设立 , 主要 是基 于 以下背 景而 设立 的 。 法阅读和了解 。往往在不明不白的情况下就 时学馆的基础上, 开办了同文馆, 用来培养英
1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英法等 同的谈判 签署 了条约 , 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 在当 语专项人才。 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之后 , 培养 增多。鸦片战争以后 , 清政府由于势弱, 被迫 时的谈判中 , 最常 见的现象就是英法列强利 出了一批英语专项人才 , 有效缓解 了清政府 与英法列强进行谈判并签订不平等条约 。由 用了清政府没有英语人才的劣势 , 在条约上 在谈判 中的劣势 , 使得 当时的社会经济及洋 于英法等 国的诉求较多, 又常在谈判和条约 大 做文 章 , 采用 欺 骗 的方 式 , 恐吓 、 欺 骗 清 政 务运动取得一定的效果。 上做文章 , 导致清政府与英法列强签订 的条 府的谈判官员, 最终为本国谋取更多的利益 。 4 靖 政府基于正确理解谈判内容并掌握 约逐渐增多, 谈判次数也越来越多。 在这一过 这 在 当时的 割地赔 款 谈判 中非 常常见 。 由于 谈 判 节奏 的需 要 。 F h 于 在谈 判 中无法 正确 理 程中, 由于清政府没有英文翻译人才 , 常常是 对条约 内容了解得不细致 , 甚至完全不懂条 解谈判 内容并有效掌握谈判节奏 , 清政府意 借用英法列强所带来的翻译 , 或者是依赖 当 约的内容 , 造成了清政府不 明不 白地多赔了 识到了英语人才的重要性 , 于是在各地学馆 地的外 国传教士 。但是由于这些翻译人员都 不 少 白银 。 是抱着讨好英法列强的心理去的 , 所以在整 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旨在培养大量英语专项 3 . 英法等同家故意在条约文字上故弄玄 人才 , 用以谈判之用 。从根本需要上讲 , 清政
京师同文馆办学模式对当今教学的启示
京师同文馆办学模式对当今教学的启示一、京师同文馆的历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大门被西方列强强行打开。
清政府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一些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西方的科技比枪炮厉害,油然而生“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试图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于是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京师同文馆登上了近代历史的舞台。
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
京师同文馆的开办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殖民地程度不断加深,朝廷中“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受到了冲击,尤其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定,更使外交事务十分棘手。
培养外语、外交人才已成当务之急。
奕忻在《筹办事务始末》的奏折中说:“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设立京师同文馆的最初目的说得十分明白。
其二是引进西学。
建立一个有组织、有目标的机构,有步骤地引进西学也是十分必要的。
洋务派对西学的热衷直接促成了京师同文馆的开办。
同治元年(1862)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辟地开设。
京师同文馆创建最初仅设英文馆。
后相继成立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各馆分立,分馆教学。
出于培养翻译人才的目的,始创时同文馆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授课科目仅限于外国语言和汉语,未开设西方科学。
“随着洋务运动由发展军事工业以‘求强’的阶段向创办资本主义工矿企业以‘求富’的阶段发展,同文馆的教学课程也由原来的外语和汉语逐渐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
同文馆除了教授“英、法、俄、德等外语以外,学生要兼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地理、译书等课”,且这些课程均需用外文学习。
同文馆已由一所单纯的外语学校发展成近代化的多学科的外语和科技学校。
它为清政府培养了一批能进行对外交涉并办理洋务的服务者,也为中国造就了一些懂得科学知识的人才。
清代中国英语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l a n t a i z o n g h e n g ■ 誓一
清代英语教育 在 中国历史 上有
力处于低水平状态 。 京师同文馆 的课 程设置对此很有借鉴意义 。 3 . 教学手段 与范式上 , 颇具现代 眼光 : 一是所有课程 的讲授都是全英
着开天辟地之功 , 京师同文馆就是清
加大学生对科学知识 , 序渐进教育方法。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设置和 1 . 从教学活动来看 , 多层 面开展 翻译实 重视翻译训练的同时 ,
学习内容安排 , 践活动 , 紧跟时代步伐 与实际需要。同文馆 尤其是实用的各种科技知识 的传授与学习 , 无论是外语还是 自然科学都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 是由易到难、 下设的翻译处 , 就是专 门为学生提供 的进行 力求两者 良性互动共赢。 由浅入深进行教学的。就 自然 法律 、 经济和天文地理等 科学而言 , 英语翻译实际训练的现实平台, 除了翻译 当 开设 了诸多如数学 、 京师同文馆的倡导者都 主张首先
素质培养 的诉求。 京师同文馆分层次英语教 方面的内容。 同文馆的英汉互译教学实践 , 为 听候总理衙门的使唤。 如遇中外交涉事件 , 有
育启示当代大学英语教育 , 务必要针对学生 当代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很好的思路 。 的实际情况进行 , 这样方能提高英语教育 的
针 对 性 与有 效 陛。
代时期 中国英语 教育发展 的最好缩
影, 作为近代 中国第一所外语教育学 校, 随着洋务运动 的结束 , 完成 了它 的历史使命 , 但 留给人们 的启发却远
远超过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 它在我 国教育和英语教育历史上 , 有许 多开 风气之先 的历史功勋 , 有许多当代大 学英语教育值得借鉴和采用的, 比如 教育形式上实行分层次教学 , 教学方 式上特别 注重 英语 的实际应用教育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导向性外语教育及启示-最新文档
京师同文馆的翻译实践导向性外语教育及启示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迫在眉睫。
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人走向外语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其办学40年之久,不仅培养了一批外语专业人才,也为当今的翻译教学以及相关的外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美国康乃尔大学中国史教授毕乃德对同文馆有这样的评价:“开办的目的,本在传习外国文字;但前后四十年中,它却按着近代的办法,给了学生们一种广博的训练,为中国政府造就一批翻译和外交人员。
同文馆设在京师,又系直隶总理通商事务衙门,所以影响很大,学生也布满了全国”[1](P53)。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外国语学校。
为了培养翻译和对外交涉人才,京师同文馆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测试手段、教学主体等方面彰显了翻译教学的实践性特征。
本文通过在历史语境下探索京师同文馆的外语教育特征,沿着同文馆向西方学习的足迹,寻求培养翻译人才的有益经验。
一、京师同文馆凸显翻译实践性的外语教育特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语被列入用于正式和庄重场合的外交语言,并规定一旦中文与西文发生歧义时,要以西文为据。
朝野对英语的态度开始转变,学习西方语言、培养近代外交人才成了当务之急。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郭嵩焘、冯桂芬等相继向清廷倡议培养外语人才。
1859年,翰林院编修郭嵩焘上奏在上海设立外语学馆。
1861年,苏州翰林冯桂芬上奏强调设校学习外语的重要性。
后来在恭亲王奕、大学士桂良的建议下,清政府批准设立了同文馆,于1862年6月正式开学。
同文馆在办学过程中,始终重视实践,贯穿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1.中西并举,知识结构全面洋务派最初设立京师同文馆的目标是培养翻译人才,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一目标策划、安排。
同治五年(1866)以后,京师同文馆的培养目标有所调整,清朝统治者不再满足于只训练外语翻译人才,而是要培养外交人才和懂得西方科学技术的西艺人才[2](P87)。
随着所设科目不断扩大,同文馆也从外国语学校过渡到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单纯的外国语文教育到增设算学馆,发展到外国语文与西方科学知识结合的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 进 的教 育 教 学 方法 先
1 .首 次采用 班级 授课制 和分级 教学
设立同文馆, 附属 于总理衙门。中国近代最 到。笔译实践除 了让学生译书 、 翻译 “ 国 法 。京师 同文馆在 中国最早采用 以班级 为 各
早 的 新 式 学 校— — 京师 同文 馆 ,就 是 在 此 洋 文新报 ” , 进行 外交 文 件 的翻译 审 中心 的教 学 组 织 形 式 ,这 是 中 国教 育 史 上 外 还
背景下 ,为了满足外交 和洋务 的需要而产 校 , 如协 助总理衙 门核对条约文本 , 以及其 的重要改革 。班级教学是一对 多的群体教 生和发展的。它从教育思想 、 教育制度 、 教 他文件等日 。同治七年( 8 8 ) , 16 年 起 总理衙 学制 ,指一个教师面对由许 多年龄相近 的
彝 、沈铎……遇有会 晤时 ,即随同上堂听 话, 按班当差 。 毋许旷误 。 除让学生参与现 ”
场 口译 外 , 还让他们随团出洋见习( 或担任
翻译官 )其 真实 目的“ , 在藉 此验其所学 ” 。
京 师同文馆 出洋都有资格规定 , 必须“ 资格
较 深 ,考 试 前 列 及 品行 端 谨 之 人 ,始堪 充
学机构。京师 同文馆开创 了外语教育和翻 历史 、 国际 知识 , 杨枢 、 如 长秀 的《 国史 刚 、 各 孙家谷率 领中国使 团前往美欧各国“ 办 译工作相结合 的新局面 ,虽然只走过 了短 略》 汪凤藻 、 , 凤仪等译的《 公法便览》 二是 理 中外交涉事件 ”英 文馆 的德 明 、 仪, ; , 凤 俄 暂的 4 , 留给人们 的启发却远远超过 科学知识 , 0年 但 如席淦 、 桂荣等 的《 格物 测算》 文馆的塔克什纳 、 , 桂荣与法文馆的联芳 、 廷 了它本身存在的价值 。
一
德贞的《 全体通考》 三是外语学 习工具书 , 俊等六名学生 随团出任翻译 。19 , ; 86年 京 如汪凤藻 的《 英文举隅》 。 等 据统计 , 从丁韪 师 同文馆学生分两批 , 每批各 1 6名随出使
、
京师 同文 馆 的 建 立 与发 展
14 80年鸦 片战争 , 西方列强用军舰 大 良翻译 《 国公法》 万 开始到 中 日甲午战争的 大臣前往英 、 、 、 四个使馆见习。 法 俄 德 洋务 炮打开了大清帝 国的国门,中外交涉活动 整个 洋务 运动期 间,京师 同文馆师生共翻 运 动 期 间 ,共 有 8 “ 6名 京 师 同 文 馆 学 生 出 日渐纷繁 , 培养 多方 面对外交往人才 , 特别 译 了包括外 交 、 法律 、 政治 、 天文 、 地 、 史 医 国担任 了外交或驻外使馆的翻译 ” 所有这 。 是外语人 才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中同面临 学 以及 数学 、 物理 、 学 等 自然科 学在 内 些 翻译 实践 活动 ,不但是京师同文馆课 程 化 着近代化 的严峻挑战。对这 种挑战首先 做 的各种 书籍共 2 9部 , 中有 l 其 5部 的书籍 设 置的要求 和课堂教 学成果 的全 面检验 , 出响应的是 以奕忻 、曾国藩 等为代表 的洋 系学 生 翻译 或 合译 。京 师 同文 馆 师 生还 肩 而且 又是锻炼 和进一步提高学生驾 驭英语 务派 , 为挽救 清王朝 的统治 , 求强” “ 以“ 、求 负着 翻译 “ 国洋 文新报 ” 如外 交信 函 、 实 际 能 力 的有 效 尝 试 ,还 能 推 动 同 文馆 课 各 ,
选 ” 同文馆学生获得的第一次真正出国 。“ 使用英语的机会是在 16 86年 ” 这年 3月 , 。
京师同文馆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 的核心则是翻译活动和外语教育 。
的新 式 外语 学 校 。 同文 馆 ” 意思 是 : “ 的 中外 二、 丰富 ,英文馆 的凤仪 、张德彝和法文馆的彦慧作 为随团
语文本不同 , 但彼此交往需要 共同的东西 ,
1 译 实 践 。京 师 同 文馆 除 了 正 常 的 翻译 与 之 同行 , 访 问 了英 国 、 国 以及 一 . 笔 并 法
因此 设馆 教 学 外 国语 文 , 日 “ 文馆 ” 这 课 堂 教 学 ,也 安 排 学 生参 加 一 些 各 类 语 言 些西北欧 国家 。历时三个半月的见 习翻译 名 同 。
学 内容 、教学方法 等方面迥异于 中国传统 门对我 国以往与外国签订 的条约主动进行 学 生 组 成 的 学 习 班 ,对全 班 学 生 同时 进 行
教育 , 成为中国教育近代化 的开端L l 1 。 核对 , 以备修约。 京师同文馆学生参 与了这 教 学 的 教 学 方式 。 在 l 世 纪 西 欧便 有 国 早 6 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外语学校 ,京师 项工作 , 并发现 了不少问题 , 维护 了国家权 家 尝 试 班 级 教 学 制 , 1 纪 在 欧 洲 得 以 至 9世 核对 的通常流程是 , 先参照赫德 普遍推行 ,成为西方 学校普遍采用 的教学 同文馆的创办是 为了培养对外交涉的翻译 益。例如 , 然后传京师同文馆学生 阅看 。 组 织形 式 。 我 国近代 采用 班 级 教学 的雏 形 “ 人才 ,这是洋务派迫于 当时刻不容缓 的外 的海关译文 , 交形势而采取 的应急措施 。京师同文馆在 结果发现条约未做到 “ 细校对无讹” 有 始 于 京 师 同文 馆 ” 同 文馆 在 丁 韪 良任 总 教 详 , 。 1 9世 纪 7 0年 代 以前 主 要是 一 所 外语 学 多 处 矛盾 之 处 。
富 ”为 口号 ,开 展 了 向 西方 学 习 的洋 务 运 电报 和各类公 文的职责 。总理衙 门规定 , 程建设和改进。
动, 开启 了中国的近代化 。 同治元年( 82 每个 外 语 馆 均 需 “ 在 馆 年 久 资 深 学 生 , 16 ) 将 7月 2 9日, 恭亲王奕忻等获得 奏准在北京 特派七八名专 司其 事” 。轮流值 班 , 随叫随
是 中国历史 上真正设 立的 比较 正规的 、 有 实践活动 , 其中较 多的是翻译实践 。 京师 同 实 践 , “ 广 见 闻 , 裨 学 业 ” 有 增 有 之效 。 16 88
名 有 实 的 、专 门培 养 通 晓外 国语 人 才 的教 文馆学生所译 西书主要有三类 :一是有关 年 , 美国驻华公使蒲安 臣、 总理衙 门章京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