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恒成立问题_与_有解问题_的区分及解题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 x) 最小值为 m ⇔ f ( x) ≥ m 恒成立.
故满足条件的直线 l 存在,其方程为 y =
p . 2 ③对称问题.其求解策略为利用以下结论:
f ( x) 关于 (a , b) 对称 ⇔ f ( x) + f (2a − x) = 2b 恒成立; f ( x) 关于 x = a 对称 ⇔ f ( x) = f (2a − x) . 1 例 7 设函数 f ( x) = ax + (a , b ∈ Z) .若曲线 x+b y = f ( x) 为中心对称图形, 且在点 (2 , f (2)) 处的切线
参考文献 [1]严士健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郑菊萍.反思性学习简论.上海教育科研,2002(8),43
“恒成立问题”与“有解问题”的区分及解题策略
邱春来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361003) 方法 2( 构造函数法)即先构造关于变量的函 数,然后利用函数知识和方法解决.
∵ −1 ≤ a ≤ 1 , ∴| x1 − x2 |= a 2 + 8 ≤ 3 .
1] 恒成立, 所以 m 2 + tm + 1 ≥ 3 对任意 t ∈ [−1, 此时
采用“分离参数法”,即先把参数(所求的那个字母) 分离出来,然后利用下列原理: a > f ( x) 有解 ⇔ a > f ( x) min ;
都不小于 k ⇔
y2 − y1 ≥k x2 − x1
⇔ y2 − y1 ≥ kx2 − kx1 ⇔ y2 − kx2 ≥ y1 − kx1 ⇔ g ( x2 ) − kx2 ≥ g ( x1 ) − kx1 ,
Biblioteka Baidu
构造 h( x) = g ( x) − kx , 则 h( x2 ) ≥ h( x1 ) ⇔ h( x) 为增 函数 ⇔ h′( x) ≥ 0 恒成立. ⑤函数最值的逆运用问题.其求解策略为利用 以下结论: f ( x) 最大值为 M ⇔ f ( x) ≤ M 恒成立;
2011 年第 10 期
福建中学数学
33
上述解题过程可知,当 a = 1 , b = 0 时,才取等号, 而此时 2 ≤ a + b ≤ 4 不能成立.同理 4a + 2b ≤ 16 等号 也无法取到. 反思 2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原因是 “同向不等式两边分别相加所得不等式与原不等式同 向 ” 这一性质是单向的,用它来做变形为非同解变 形.以上解法为了求得 a , b 范围,多次应用这一性 质,必然使所求范围扩大,从而揭示问题的隐蔽性. 反思 3 那什么时候可以多次应用同向不等式相 加这一性质呢?还有其他解法吗? 笔者认为解题后,不能停留在所得出的结论上, 而应把对象的本质抽取出来,再进一步推广为这一 类对象所具有的普通属性,提高思维的广阔性. 首先应反思解题思路,根据题目的基本特征, 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去 探索更简便的解题途径.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性
⎛x y + p⎞ . 且 O′ 点的坐标为 ⎜ 1 , 1 2 ⎟ ⎝2 ⎠ 1 1 1 2 ∵| O ′P |= | AC |= x12 + ( y1 − p ) = y12 + p 2 , 2 2 2 y +p 1 = | 2a − y1 − p | , | O ′H |= a − 1 2 2
a < f ( x) 有解 ⇔ a < f ( x) max ; a = f ( x) 有解 ⇔ a ∈ f ( x) 值域. 2) 有解, 求实 例 3 已知方程 − x 2 + x + a = 0 在 (1 ,
变量只剩“ t ”,考察“ t ”的函数. 设 g (t ) = m 2 + tm − 2 = mt + (m 2 − 2) 是关于 t 的一 次函数, 观察一次函数图形知道 g(−1) = m2 − m − 2 ≥ 0 ,
例 9 设 a ∈ R ,函数 f ( x) = ax3 − 3 x 2 ,若函数
b) 内有零点可以得到 调,若单调,则 f ( x) 在 (a , f (a) ⋅ f (b) < 0 ,若不明确 f ( x) 在 (a , b) 的单调性,则
容易求 A = {a | −1 ≤ a ≤ 1} , 而 | x1 − x2 |=
( x1 + x2 )
2
− 4 x1 x2 = a 2 + 8 ,
x2 + 2x + a > 0 恒成立,只 x
+ ∞) 时恒成立, 考虑二次函数 需 a > − x 2 − 2 x 在 x ∈ [1 , g ( x) = − x 2 − 2 x 在 x ∈ [1 , + ∞) 的最大值 g max ( x) = g (1) = −3 ,得 a > −3 .
2.“恒成立问题”与“有解问题”的解题策略 (1) “恒成立问题”的解题策略 “恒成立问题”中一般有 2 个以上未知量, 通常把 所求的未知量定义为“参数”,其余未知量定义为“变 量”. 方法 1(分离参数法) ,即先把参数(分离出来, 然后利用下面原理: a > f ( x) 恒成立 ⇔ a > f ( x) max ;
f ( x) 在 D 上单调递减 ⇔ f ′( x) ≤ 0 在 D 上恒成立.
数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 a ”是参数, “ x ”是变量. 函数 f ( x) = − x 2
+ x + a 在 (1 , 2) 单 调 , 故 f ( x) = 0 在 (1 , 2) 有 解
⇔ f (1) ⋅ f (2) < 0 ,解得 a ∈ (0 , 2) .
构造关于 m 的一次函数 f ( m) = m( x2 −1) − ( 2x −1) ,
34
2 ⎧ ⎧ ⎪ f ( −2 ) < 0, ⎪−2 ( x − 1) − ( 2 x − 1) < 0, ∴⎨ ∴⎨ 2 ⎪ ⎩ f ( 2 ) < 0, ⎪ ⎩2 ( x − 1) − ( 2 x − 1) < 0.
2011 年第 10 期
∴| PH |2 =| O′P |2 − | O ′H |2
福建中学数学
35
x1 < x2 , 函数 g ( x) 的图象上任意不同两点连线的斜率
1 2 1 ( y1 + p 2 ) − (2a − y1 − p) 2 4 4 p⎞ ⎛ = ⎜ a − ⎟ y1 + a( p − a ) , 2⎠ ⎝ ⎡⎛ p⎞ ⎤ ∴| PQ |2 = (2 | PH |) 2 = 4 ⎢⎜ a − ⎟ y1 + a ( p − a ) ⎥ . 2⎠ ⎣⎝ ⎦ = p p 令 a − = 0 ,得 a = , 2 2 此时 | PQ |= p 为定值,
a < f ( x) 恒成立 ⇔ a < f ( x) min ; a > f ( x) 有解 ⇔ a > f ( x) min , a < f ( x) 有解 ⇔ a < f ( x) max , a = f ( x) 有解 ⇔ a ∈ f ( x) 值域.
例 1 函数 f ( x) =
解析 “ a ”是参数,“ x ”是变量.显然“ a ”很好分 离,所以选用“分离参数法”. 对 x ∈ [1 , + ∞) , f ( x) =
a < f ( x) 恒成立 ⇔ a < f ( x) min .
例 2 若不等式 2 x − 1 > m ( x 2 − 1) 对满足 m ≤ 2 的
所有 m 都成立,求 x 的取值范围. 解析 “ x ”是参数, “ m ”是变量. 显然“ x ”不好分 离,所以选用“构造函数法” . 所以对满足 m ≤ 2 的 m , f ( m ) < 0 恒成立,
x2 + 2 x + a x ∈ [1 , , + ∞) 对任意 x x ∈ [1 , + ∞) , f ( x) > 0 恒成立,求 a 的取值范围.
1.恒成立问题与有解问题的区分 (1)两者在“量词”上有区别 任意、 恒成立中使用的量词是全称量词, 如“ ∀ 、 所有、全部、均、恒、总、都”等;而有解问题中使 用的量词是特称量词,如“ ∃ 、存在、有、至少一个、 有解”等. (2)两者在等价转换上有区别 a > f ( x) 恒成立 ⇔ a > f ( x) max ,
福建中学数学
2011 年第 10 期
解得
1+ 3 −1 + 7 . <x< 2 2
“ x ”与“ t ”均是变量. 先把“ t ” 解析 “ m ”是参数, 2 当作参数,则 m + tm + 1 为参数, 所 以 m 2 + tm + 1 ≥| x1 − x2 | 对 任 意 a ∈ A 恒 成 立
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其次,在解题后进行反思,归纳解题规律.通 过多题同解、一题多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最后,思考解题中涉及到哪些知识要点和数学 思想方法,解题方法能否推广,解题过程有没有漏 洞,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合理?通过解题反思,巩 固所学的知识,重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发展思 维,提高探索能力,引发再创造.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反思是数学创造 性思维的重要表现,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数学创新活 动,是数学活动的动力,必须教育学生对自己的判 断与活动进行思考并加以证实,以便他们学会反 思.教学实践表明:反思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之一.
y
轴的直线 l , 使得 l 被以 AC 为直径的 B 圆截得的弦长恒为 C O′ 定值?若存在,求 A l 出 l 的方程;若不 O x 存在,说明理由. N x 解析 假设满 足条件的直线 l 存在,其方程为 y = a ,设 AC 的中点 为 O′ , l 与 AC 为直径的圆相交于点 P , Q , PQ 的 中点为 H ,则 O′H ⊥ PQ ,
1] 恒成立? a ∈ A 及 t ∈ [ −1 ,
②定值问题.其求解策略为利用以下结论: f ( x) = an x n +an −1 xn −1 + … + a1 x1 + a0 为定值
⇔ an = an −1 = ⋅⋅⋅ = a1 = 0 .
例 6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过定点 C ( 0 , p) 作直线与抛物线 x 2 = 2 py ( p > 0 ) 相交于 A , B 两点, 是否存在垂直于 y
g (1) = m 2 + m − 2 ≥ 0 ,解得 m ≥ 2 或 m ≤ −2 .
4.一些较为隐蔽的“恒成立问题、有解问题” (1)一些较为隐蔽的“恒成立问题”及求解策略 ①与“ f ( x) 在区间 D 上单调递增(递减)” 有关 的问题.其求解策略为利用以下结论: f ( x) 在 D 上单调递增 ⇔ f ′( x) ≥ 0 在 D 上恒成立;
求实数 例 4 已知方程 − sin 2 x + sin x + a = 0 有解, a 的取值范围. 解析 “ a ”是参数, “ x ”是变量.f ( x) = − x 2 + x + a 在 [−1 , 1] 不单调, 而“ a ”很好分离, 所以选用“分离参 数 法 ” . a = sin 2 x − sin x 有 解 ⇔ a ∈ (sin 2 x − sin x) 范 ⎡ 1 ⎤ 2 ⎥ ,所以 围.容易求得 (sin 2 x − sin x) 的范围是 ⎢ − , ⎣ 4 ⎦ ⎡ 1 ⎤ a ∈ ⎢− , 2⎥ . ⎣ 4 ⎦ 3.“多变量恒成立问题”与“多变量有解问题”的 解题策略 求解这类问题时,可以对变量逐一考虑,即先 考虑把一个变量当作主元,把另外变量当作参数, 在分析完一个变量后再考虑剩下的变量. 2x − a 1] 上是 例 5 已知 f ( x) = 2 ( x ∈ R ) 在区间 [−1 , x +2 增函数,实数 a 的值组成的集合 A ;设关于 x 的方程 1 f ( x) = 的两个非零实根为 x1 , x2 .试问:是否存 x 在实数 m ,使得不等式 m2 + tm + 1 ≥| x1 − x2 | 对任意
⇔ m 2 + tm + 1 ≥ x2 − x1 max ,
(2) “有解问题”的解题策略 “ f (a) ⋅ f (b) < 0 ” 是 f ( x) 在 (a , b) 内有零点的充 分非必要,只有 f ( x) 在 (a , b) 上单调时是充要条件, 所以在解“有解问题”时, 首先看 f ( x) 在 (a , b) 是否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