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评价
1 语法分析的优势 句子成分分析法 “两心相照,非心向心”
2 不足 不够严密,不够科学; 词类,合成谓语,句子层次分析欠缺;
二 修改
即《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产生的经过。 1 背景 (1)50年代中期以来,语法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汉
语语法研究和教学得到恢复和发展; 吕淑湘 胡裕树 黄伯荣 张志公 张静 (2)1981年2月—1982年3月 《中国语文》组织了析句 法的大讨论。
2 编订了6册《汉语》初中课本,1956年全国推行。 3 1958年秋,停止分科,汉语知识融入语文单元知
识。6册《汉语》精简为一般读物《汉语知识》。 4 1956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得以保留。 5 1984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第二节 《暂拟系统》的词法
一 词法的主要框架
1 词和词的构成 词的概念理解。
第三章 语言单位
一 语素的概念
第一节 语素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暂拟系统》城为词素。
(2)最小的;音和义的结合的理解。
A 语言符号的两层三级装置;
B 语言单位的切分;
高名凯: “无词类说”
第三节 借用到吸收
一 借用与逐步适应 1 美国描写语言理论: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布龙菲尔德 2 1948 赵元任 《国语入门》《中国话的文法》
注重构词法、造句法中组合关系; 并列 动宾 主谓
主语、宾语不在同一语法层次; “动+宾”,“主+动”之间存在各种关系;
动宾结构的关涉性理解
第一章 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第一节 汉字研究到《马氏文通》
一 语法研究回顾 1 汉字研究:
音 音韵学 形 文字学 义 训诂学 称为:“语文学研究”
“小学研究”
2 1898 马建忠《马氏文通》 汉语语法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1)“模仿”“生搬硬套” “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 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 所在。”“仿葛郎玛(grammer)所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后序
3 具体删改与增补
(1)词素改称“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2)简化词的语法特点,词的划分标准改为语法功能兼顾语
法意义。 (3)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提法。 (4)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 (5)取消复杂谓语的名称和讲法。 (6)取消“特殊句子成分”中复指成分的说法。 (7)取消宾语前置的说法。 (8)取消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
第二章 教学语法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产生背景和经过
一 产生背景
1 1951年6月6日 “人民日报”发表<正确地使用祖 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
2 向前苏联学习 文学和语言分开 3 1953年12月 胡乔木《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
的报告》
二 产生经过
1 1954年2月 中央批准,着手编排。 主要专家:吕淑湘 《中国语文》编辑 张志公 《语文学习》编辑 黎锦熙
2 划分词类的标准:“词汇.语法范畴”; 词的组合能力; 词的类别;
二 词的界定、词的特点、词的主要用法
第三节 《暂拟系统》的句法
句法框架
1 词组的概念 2 句子的概念 3 句子成分 4 单句类型 (1)结构分类
(2)句子成分出现情况 (3)句类 5 复句:划分了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第四节 对《暂拟系统》的评价和修改
二 间接拿来:30年代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1 词在句中充当成分的地位不同 主语:首品 宾语:次品 定语:末品
2 句子分类:Leabharlann Baidu叙述句; 描写句; 判断句; 递系式(兼语式); 连动式; 处置式;
吕淑湘 《中国文法要略》
1 上卷:“词句论” 提出了句子和词组之间的转换关系。
2 下卷:“表达论” 开创了意义与形式结合的研究途径。
二 借鉴与意识到汉语特点
1952 丁声树《汉语语法修辞讲话》 195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82 朱德熙 《语法讲话》 1985 《语法答问》 大量现代汉语教材出现
汉语语法的特点
非形态性语言; 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
第四节 语法研究趋势
一 流派争鸣
从描写语言研究转入全方位研究:语音 语法 语义 语用 从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 从形式描写转向对语言解释; 与其他学科交叉;
二 新研究方法
传统分析方法;(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转换生成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
观念认识:
《中国语文》 1989 第五期 编辑部“汉语研究四十年” “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基本上只是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它是否符合汉语事实,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语法中的许多 问题,大至汉语语法的特点,词和词组的划界,词类的区分, 单、复句的划界以及句型的归纳等,小至一个个常用词的具 体用法,都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上也需要继续探索、 创新。
2 过程 (1)1980年10月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提出修改《暂拟 系统》 (2)1981年7月,哈尔滨召开“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 (3)张志公直接领导草拟修订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田小琳 庄文中 黄成稳 吕淑湘也大力支持参与修订 (4)广泛听取意见,多次修改,历时两年多 1984年2月正式颁布《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1987年 开始使用于新版初中课本
(9)提倡“的”和“地”不加区分,都用“的”。 (10)强调短语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注重短语的功能类型。 (11)说明短语扩展为复杂短语的情况。 (12)明确了短语和句子的关系 。 (13)双部句和单部句改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4)非主谓语句不再分为“无主句”和“独词句”。 (15)复句不再分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16)句子分析方法重视层次分析法。 (17)将“句群”作为一级语法单位。
王力:“以西方语法作为模特儿来研究语法。”
(2)基本组成
字:词类 词:句子成分 次:格
(3)创 新: 非形态性;“中国文字无变也。” 中文有助字; 总结出无主语的句子; 注重虚词和语序研究;
第二节 模仿到借用
一 直接模仿 1924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端; 2 根据意义分析语法; 3 用中心词分析句子;
1 语法分析的优势 句子成分分析法 “两心相照,非心向心”
2 不足 不够严密,不够科学; 词类,合成谓语,句子层次分析欠缺;
二 修改
即《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产生的经过。 1 背景 (1)50年代中期以来,语法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汉
语语法研究和教学得到恢复和发展; 吕淑湘 胡裕树 黄伯荣 张志公 张静 (2)1981年2月—1982年3月 《中国语文》组织了析句 法的大讨论。
2 编订了6册《汉语》初中课本,1956年全国推行。 3 1958年秋,停止分科,汉语知识融入语文单元知
识。6册《汉语》精简为一般读物《汉语知识》。 4 1956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得以保留。 5 1984年《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第二节 《暂拟系统》的词法
一 词法的主要框架
1 词和词的构成 词的概念理解。
第三章 语言单位
一 语素的概念
第一节 语素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1)《暂拟系统》城为词素。
(2)最小的;音和义的结合的理解。
A 语言符号的两层三级装置;
B 语言单位的切分;
高名凯: “无词类说”
第三节 借用到吸收
一 借用与逐步适应 1 美国描写语言理论:结构主义语言理论——布龙菲尔德 2 1948 赵元任 《国语入门》《中国话的文法》
注重构词法、造句法中组合关系; 并列 动宾 主谓
主语、宾语不在同一语法层次; “动+宾”,“主+动”之间存在各种关系;
动宾结构的关涉性理解
第一章 汉语语法研究发展简史
第一节 汉字研究到《马氏文通》
一 语法研究回顾 1 汉字研究:
音 音韵学 形 文字学 义 训诂学 称为:“语文学研究”
“小学研究”
2 1898 马建忠《马氏文通》 汉语语法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1)“模仿”“生搬硬套” “斯书也,因西文已有之规矩,于经籍中求其 所同所不同者,曲证繁引以确知华文义例之 所在。”“仿葛郎玛(grammer)所作。” ——马建忠《马氏文通》后序
3 具体删改与增补
(1)词素改称“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 (2)简化词的语法特点,词的划分标准改为语法功能兼顾语
法意义。 (3)取消名词和动词的附类的提法。 (4)取消合成谓语的术语。 (5)取消复杂谓语的名称和讲法。 (6)取消“特殊句子成分”中复指成分的说法。 (7)取消宾语前置的说法。 (8)取消动词和形容词名物化的说法。
第二章 教学语法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产生背景和经过
一 产生背景
1 1951年6月6日 “人民日报”发表<正确地使用祖 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的社论
2 向前苏联学习 文学和语言分开 3 1953年12月 胡乔木《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
的报告》
二 产生经过
1 1954年2月 中央批准,着手编排。 主要专家:吕淑湘 《中国语文》编辑 张志公 《语文学习》编辑 黎锦熙
2 划分词类的标准:“词汇.语法范畴”; 词的组合能力; 词的类别;
二 词的界定、词的特点、词的主要用法
第三节 《暂拟系统》的句法
句法框架
1 词组的概念 2 句子的概念 3 句子成分 4 单句类型 (1)结构分类
(2)句子成分出现情况 (3)句类 5 复句:划分了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第四节 对《暂拟系统》的评价和修改
二 间接拿来:30年代 王力 《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
1 词在句中充当成分的地位不同 主语:首品 宾语:次品 定语:末品
2 句子分类:Leabharlann Baidu叙述句; 描写句; 判断句; 递系式(兼语式); 连动式; 处置式;
吕淑湘 《中国文法要略》
1 上卷:“词句论” 提出了句子和词组之间的转换关系。
2 下卷:“表达论” 开创了意义与形式结合的研究途径。
二 借鉴与意识到汉语特点
1952 丁声树《汉语语法修辞讲话》 1956 《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1982 朱德熙 《语法讲话》 1985 《语法答问》 大量现代汉语教材出现
汉语语法的特点
非形态性语言; 语序和虚词是重要的语法手段; 短语和句子的结构基本一致;
50年代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
第四节 语法研究趋势
一 流派争鸣
从描写语言研究转入全方位研究:语音 语法 语义 语用 从微观研究转向宏观研究; 从形式描写转向对语言解释; 与其他学科交叉;
二 新研究方法
传统分析方法;(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转换生成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指向分析法;
观念认识:
《中国语文》 1989 第五期 编辑部“汉语研究四十年” “到目前为止,汉语语法基本上只是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 它是否符合汉语事实,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语法中的许多 问题,大至汉语语法的特点,词和词组的划界,词类的区分, 单、复句的划界以及句型的归纳等,小至一个个常用词的具 体用法,都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方法上也需要继续探索、 创新。
2 过程 (1)1980年10月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提出修改《暂拟 系统》 (2)1981年7月,哈尔滨召开“全国语法和语法教学讨论会。 (3)张志公直接领导草拟修订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田小琳 庄文中 黄成稳 吕淑湘也大力支持参与修订 (4)广泛听取意见,多次修改,历时两年多 1984年2月正式颁布《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1987年 开始使用于新版初中课本
(9)提倡“的”和“地”不加区分,都用“的”。 (10)强调短语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注重短语的功能类型。 (11)说明短语扩展为复杂短语的情况。 (12)明确了短语和句子的关系 。 (13)双部句和单部句改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14)非主谓语句不再分为“无主句”和“独词句”。 (15)复句不再分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 (16)句子分析方法重视层次分析法。 (17)将“句群”作为一级语法单位。
王力:“以西方语法作为模特儿来研究语法。”
(2)基本组成
字:词类 词:句子成分 次:格
(3)创 新: 非形态性;“中国文字无变也。” 中文有助字; 总结出无主语的句子; 注重虚词和语序研究;
第二节 模仿到借用
一 直接模仿 1924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
1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开端; 2 根据意义分析语法; 3 用中心词分析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