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回

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两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张仲景(原名张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有伤寒学派;反过来,伤寒学派的产生有其医药学发展的必然性。这是因为:其一,社会人的生老病死问题要求有其解决相应矛盾的医药学理论和方法。其二,中医学的发展早在战国时期已形成了以《内经》为基本内容的较为完整的医学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其三,到了东汉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看,可见一斑。张仲景虽叹他自身“家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但也反映了当时战乱频仍、民不潦生境况下,伤寒流行病学的概况和趋势,或者推而远之,也可以说是反映了仲景时代以前的伤寒流行病学的概况和基本统计,这在客观上给医学大家张仲景提供了形成较完整的外感热病的理论与实践证治

的条件。其四,如仲景自序:“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之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反映了张仲景对伤寒所致疾病危害人们健康的同情之心和解除伤寒病痛的决心,以及为此目标从经典著作及不见经传民间中,结合自己的临证实践,所从事的艰辛劳作。由此可见,《伤寒杂病论》倾尽了张仲景的心血,也集中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最优秀的成果。张仲景熔理论与方药于一炉,写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断治疗规律,被后世医家所推崇,被称为医中之圣,《伤寒杂病论》

亦被奉为经典。后世很多医家专门从事《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从晋唐至宋元明清,历代不衰,形成了医家众多的伤寒学派。

尽管《伤寒杂病论》被奉崇为“医门之规矩”、“治病之本宗”、“方书之祖”,那仅仅是后世之事,纵观它的历史命运,所显示出的不朽的生命力,委实与其本身的“磨难”分不开。

第二回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时值社会动乱,历遭兵变,加之印刷术的局限,而未得到广泛地流传与应用,以致造成散失一书千古难全,甚至万世不复的缺憾。后世医家对这部典籍的搜集、整理、编次,研究与发挥的过程,也就是伤寒学派形成、发展与兴盛的过程,有这样一个艰难过程,也是其他诸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还有其他学派,不论从历史时间上,学术思想的完整性、系统性,影响性,渊源方面不可比拟的;反过来看,在后来诸学派的学术思想又都深深地印有《伤寒杂病论》思想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伤寒学派内部的论争,到了明、清时期,在伤寒学派发展史上,算作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发展、兴盛阶段,围绕着《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肇始人是明代方有执,他提出错简重订之说,认为晋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是“颠倒错乱殊盛”,必须“重新修订”。于是,他采取整移改削的方法,对《伤寒论》大加改订,并着重发挥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论,著成《伤寒论条辨》。后有喻嘉言著《尚论篇》,对方氏的考订大加赞尝,认为其“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卓识超越前人。”并将风寒中伤营卫之论概括为“三足鼎立”学说,受其影响,后更有张璐著《伤寒缵论》、程郊倩著《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著《伤寒本旨》、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黄坤载著《伤寒悬解》等,无不以错简为说,指王叔和王非,议成无已之误。与之相反,也有认为王叔和的编次,仍为长沙之旧,没必要迁条移文,而成无已之注,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且引经析义,实为诸家所不胜。持此种观点的医家,如张子卿、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等,其中以陈氏观点最为典型,他在《伤寒论浅注》里说:“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增入诸篇,不书其名,王安道惜之。然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书起止照应,王肯堂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他们对六经病机的解释,持六气气化学说。两说之中,操前一种观点的称之为错简重订派,操后一种观点的称之为维护旧论派。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对《伤寒论》的研究方法问题、认识问题,似乎无必要言过其词。方法、层次、角度、结构,可以而且允许有多方面的,这样才能称之为学问,研究的本身都紧紧围绕一个《伤寒论》,非但对《论》的内容实质没有提出非议,而且至宗至圣,谁都不曾妄加一字,妄减一字。

《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时值社会动乱,历遭兵变,加之印刷术的局限,而未得到广泛地流传与应用,以致造成散失一书千古难全,甚至万世不复的缺憾。后世医家对这部典籍的搜集、整理、编次,研究与发挥的过程,也就是伤寒学派形成、发展与兴盛的过程,有这样一个艰难过程,也是其他诸如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还有其他学派,不论从历史时间上,学术思想的完整性、系统性,影响性,渊源方面不可比拟的;反过来看,在后来诸学派的学术思想又都深深地印有《伤寒杂病论》思想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伤寒学派内部的论争,到了明、清时期,在伤寒学派发展史上,算作第三个发展阶段,即发展、兴盛阶段,围绕着《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肇始人是明代方有执,他提出错简重订之说,认为晋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是“颠倒错乱殊盛”,必须“重新修订”。于是,他采取整移改削的方法,对《伤寒论》大加改订,并着重发挥了“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之论,著成《伤寒论条辨》。后有喻嘉言著《尚论篇》,对方氏的考订大加赞尝,认为其“改叔和之旧,以风寒之伤营卫者分属,卓识超越前人。”并将风寒中伤营卫之论概括为“三足鼎立”学说,受其影响,后更有张璐著《伤寒缵论》、程郊倩著《伤寒论后条辨直解》、章虚谷著《伤寒本旨》、周扬俊著《伤寒论三注》、黄坤载著《伤寒悬解》等,无不以错简为说,指王叔和王非,议成无已之误。与之相反,也有认为王叔和的编次,仍为长沙之旧,没必要迁条移文,而成无已之注,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且引经析义,实为诸家所不胜。持此种观点的医家,如张子卿、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等,其中以陈氏观点最为典型,他在《伤寒论浅注》里说:“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增入诸篇,不书其名,王安道惜之。然自《辨太阳病脉证篇》至《劳复》止,皆仲景原文,其章书起止照应,王肯堂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鳞甲森然。兹不敢增减一字,移换一节。”他们对六经病机的解释,持六气气化学说。两说之中,操前一种观点的称之为错简重订派,操后一种观点的称之为维护旧论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