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113
三农论坛
1.引言
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世界各国都将经历这一历程。目前,发达国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完成整个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改革开放以来基本以年均1%的速度增长。201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8.52%,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两大课题”,他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将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能够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应。因此,本文通过国际对比分析,探讨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国际上几个典型国家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总结其各自发展的经验优势,以期对中国的城镇化未来发展提供参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美国、拉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1美国。美国的城镇化道路起步较早,1920年城镇化率已高达为51.2%。随着美国经济快速发展,汽车成为生活必需品,极大提高生活便利度。城市人口为追求更好居住质量,迁居郊区成为必然趋势,导致城市沿着交通干线向外扩散。这种低密度生活方式在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亦带来诸多问题。如大量耕地被占用,土地资源造成极大浪费,通勤成本快速上升,环境污染加重,原中心城市发展停滞不前等。20世纪90时代,大量政府官员、学者、居民均认识到这种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展方式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精明增长”的概念应运而生,即强调空间紧凑发展,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鼓励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从而达到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目的。
由美国发展历程可知,适度的城市化能促进经济
的快速发展,但过度城市化,降低了城市中心居民的生活质量,容易无形中驱逐居民往边缘搬迁,即反城市化,反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土地资源等,降低了生活效率。因此,城市化发展应适度。
2.2拉美地区。拉美国家为促进重工业发展,实施进口替代工业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在促进了拉美国家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大多资本密集型企业集中在大城市,基础实施配套建设也随之较为集中,导致大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由于投入较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了农村生存环境较差,难以生存。致使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但城市产业却没有同步发展起来,缺乏吸纳能力,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城市贫民窟,即呈现为过度城镇化。
由此可知,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应注重相关产业的发展,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不会长久的。
2.3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以“出口导向”作为发展
主要战略,工业化进程加快,随之城镇化以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地带快速发展,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等因素,在城市边缘出现规模庞大的城乡结合地带,发展形势与大城市差距较大。
因此,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交通基础设施的配套发展至关重要,能否建立起城市与农村之间优质联系通道,关系着城镇化的质量。
3.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但由于受制于诸多现实问题,中国的城镇化仍存在以下问题。
3.1呈现为高速低质增长模式。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化年均增长速度平均为1%,并于2011年提高到51.27%,成为世界上城镇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
中国城镇化的未来发展之路
胡小渝
(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重庆 沙坪坝 400033)
摘 要:城镇化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在分析中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基础上,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增长;注重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协调发展;以产业促城镇化,实现土地和人口城镇化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问题;发展建议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19-01-0113
一。我国城镇化率分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类统计口径。其中,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在城镇居住超过6个月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占总人口数比重,但其中部分人仅仅工作在城市,并未完全融入城市,导致这一统计数据未来较好地反映我国城镇化的质量和内涵。尤其是我国数量可观的农民工,这部分人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等影响和限制,仅仅只是在城市务工生活,并未享受城市居民想配套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对于这部分人而言,城市并未同等对待,处于安全感考虑,这部分人大多未拜托对土地的依赖,仍依靠农村土地来保证生活长远的稳定,未实现真正的城镇化。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的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一直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且呈现差距日益夸大趋势。究其原因,与我国实施的户籍制度等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乡差距较大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生活,但未融入城市,仍以农民工为聚集生活,仅将城市工作作为谋生手段,为以后农村生活积累资本,未达到通过刺激消费等手段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目的。
3.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已是既成事实,是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形成的必然结果。目前,我国东部城市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东北部地区,中西部城市最低,呈现为阶梯式发展现状。近年来,中西部城市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与东部城市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目前仍存在较大差距,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是我国城镇化的重难点之一。
3.3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多偏重于规模扩张,实施低密度扩展,导致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建设用地规模均以较快速度扩张,并且扩张速度远高于人口城镇化速度。一方面,伴随着撤县设区、新城区建设等政策实施,部分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未较好地结合,未形成良性关系,城市建设未大幅度拉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导致大量城市有城无业,人口居住密度较低。尤其是新区建设方面,各大城市推进速度较快,且面积规模大,高达数百平方公里,甚至上千平方公里。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土地出让金仍然是政府预算外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比较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仍以土地财政的模式推进,且城市粗放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地方政府在考虑土地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对产业跟进方面考虑不足,导致大量农村人口“被城镇化”,“城中村”现象蔓延发展,失地农民不能充分就业,身份转变不彻底,给社会治理和治安都带来一定压力。
4.中国城镇化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由上分析可知,中国城镇化在快速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基于国外诸多国家和地区城镇化发展经验总结,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增长。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每年以年均1.35的速度增长,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应注重城镇化发展质量,不再延续过去的过度追求发展速度的增长模式。如GDP的增长速度要适当,城镇化速度也要适度,也要防止过快。城镇化率是一个综合指标,不能仅从城镇人口规模去衡量,应同时关注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如是否真正融入了城市生活,是否真正享受了相关福利待遇等,应防止“虚假城镇化”“数字城镇化”等。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应是有前提条件,既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亦要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城镇化发展速度应区别对待,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速度应适度加快,但部分地区由于先天条件不足,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环境承载能力较低,就不能一味追求城镇化发展速度。
总之,应注重高质量的城镇化发展,即“好”,不仅是城市空间的扩张、人口的增加、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更应该注重城市现代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生活质量的提升,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4.2注重大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协调发展。一方面,推进大城市优化发展,发挥大城市集聚功能,充分释放大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中小城市发展。相较于大城市而言,中小城镇尤其独特的优势,对于农民进程来说,更具有吸引力,如落户成本较低,生活环境与农村差距较小等。因此,应通过各种措施增加中小城镇尤其是县级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如注重城市文化内涵建设、优化产业布局等。首先,应加大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中小城市的凝聚力和承载力。其次,依托于城镇特色,打造一批专业特色小镇,充分融合当地特色资源,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其吸引力。第三,推进中小城镇组团发展,依托于各个城镇的优势特色,相互取长补短,组团共同发展。第四,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农村资源条件和发展现状,把握农村地区发展新趋势,突出产业支撑、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并逐步
(下转第116页)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