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教育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仲淹的教育思想

【摘要】北宋建国以后,为了选拔人才,专重科举,而教育不兴。中期以后,面对内忧外患,一批士大夫纷纷提出变法革新,范仲淹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历史舞台的。他一生勤于教育,兴办学校,创建书院,为统治阶级培养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并开创了北宋一代兴学之风。范仲淹对我国古代教育所作的责献,功不可没。

【关键词】范仲淹;教育思想;教育实践;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北宋开国迄仁宗庆历时,已垂八十余年,由于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冗官、冗兵、冗费的存在,社会矛盾日益凸现,宋王朝陷入了“积弱”“积贫”的困境。所谓“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贼横炽。”对此,范仲淹“深为国家忧,”主张实行政治改革来摆脱危机,认为“天下之理,有所穷塞,则思变通之道;既能通变,则成长久之业。”范仲淹认为造成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腐败和人才不济,国家的政策法令能否贯彻,关键在于各级官员的“贤愚。”他指出,官吏成天忙于“迎送之劳,”迷恋于“燕射之逸,”不是“急急于富贵之援,”就是“孜孜主子孙之计,”如此不才之吏,“十有七、八焉,”致使“徭役不均,刑罚不中,民利不作,民害不去,鳏寡不恤,游惰不禁,播艺不增,孝悌不劝,”结果“百事废毁,天下大乱,”“邦国之本,由此凋残。”他在其奏议和文稿中多阐述这一思想,进而强调:“得地千里,不如一贤,贤实邦本,何地能及。”“王者得贤杰而天下治,失贤杰而天下乱

基于上述的认识,范仲淹痛切地感到“国家之患,莫大于乏人。”因而他十分重视教育这项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工作,把“兴学”当作是培养人才、救世济民的根本手段。他认为,要剔除官僚政治的弊端,除了澄清吏治、裁汰冗官、限制恩荫、严格考绩等措施外,更重要的是,“欲正其末,必端其本,”“兴学校,本行实。”即从长远着眼,从基本入手,办好教育,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他说:“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要达到天下大治,必先“崇学校,立师资,聚群材,陈正道,使其服礼乐之文,游名教之地;精治人之术,蕴致君之方。”换言之,要实现振兴天下的思想,必从教育做起。通过教育,使“济济多士,咸有一德,列于朝则有制礼作乐之盛,布于外则有移风易俗之善。”他推崇周礼传说中的三代学校制度,认为三代“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乃是兴学育才的结果。青年时期的范仲淹就学于应天府书院,五年攻读,不仅使他精通儒家经典,擅长词赋,博学多才,且应试及第。他从自身的经历中深感学校教育之重要,如果没有应天府书院的教育,像他这样的孤寒学子,是很难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当然更无从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充分肯定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实现经世邦国功能的基础上,范仲淹又针对当时科举考试的状况,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北宋开国数十年间,朝廷对于科举颇为关注,但尚未重视学校教育。中央只设一所学校即国子监,不仅如此,国子监还逐日萧条,“生徒至寡,仅至陵夷。”开科取士只看考试成绩,不问学校出身,故此士大夫子弟只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博取功名。士子多贪图名利,徇私舞弊,不务实学,浸以成风,到仁宗时,科举之弊,愈演愈烈。范仲淹对这种不教而择人的科举制度,早有非议,曾多次上书陈述。天圣三年(1025)《奏上时务书》;天圣五年(1027)《上执政书》;天圣八年(1030)《上时相议制举书》等。他在《上执政书》中明确提出“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

国听”等六大主张,其中“重名器”的办法就是慎选举敦教育。他把当时科举以考试取人,而不在考试之先教育人,比之为“不务耕而求获。”他认为择而不教,久而乏人,贤才难以继出。所以科举考试应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是培养、选拨人才的必要前提。他又认为“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势必造成“士子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要改革此弊,必须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考进士要“以策论高辞赋”,“先策论后辞赋”。他还主张恢复制举,认为制举也应与教育相衔接。一旦恢复制举,不但可以使被埋没的人才脱颖而出,尤可鼓励天下人求学,培育天下才能之士,正是“复小为大,抑薄归厚。”同时,他强调学校的教育内容应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为主,兼授诸如算学、医药、军事等基本技能。制举考试亦应以六经为先,正史次之,再令考生论述时务及提出实际的对策方略,如此才可把“天下俊贤”引向经邦济世之业,为国家带来杰出的辅佐人才。

范仲淹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是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教育思想,在当时科举冗滥、教育不兴的情况下,他针砭时弊、反对“不以教育为意”的作法,主张“劝学育才”振兴社会,是颇具远见卓识的,有着强烈的时代精神,至今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