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保险)金融体系化背景下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保险)金融体系化背景下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前
景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后危机时代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前景
及其实现模式研究
【导语】政策性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主要载体,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政策性银行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危机的逐渐消退,后危机时代以政策性银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的走向又一次成为了各界探讨的话题,因此本文将立足政策性业务领域,把握实践中的动态性,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观察的基础上,探讨政策性银行的实现模式。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政策性金融发展模式
一、我国实施政策性金融的起源及发展
政策性金融是指政策性银行在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通过对特定的领域、行业、地区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来体现政府的意图,贯彻国家政策的金融机构,其金融活动是执行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而政策性银行则是政策性金融的主要载体,承担了国家金融调控的各项职责。与商业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市场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首先,政策性银行的存在是由于市场存在失灵和信贷配给失衡。利率是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在信息完全公开的情况,市场可以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而当交易双方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市场就有可能失灵。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银行存在巨大风险,加之我国在经济发展初期所面临的特殊经济、金融环境问题,因此政府对资金市场的介入,不但可以保持利率稳定,而且能够有效解决由信贷投放不平衡所带来的低效率等问题。因此,通过建立政
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补助金、优惠贷款、信用保证等服务,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策性金融能够对商业性金融起到补充和引导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通常体现的是政府的调节意图和产业政策,并将这些信息向市场进行传达。一般情况下,国家调控的基础性项目的政策性投资比例较小,但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投入的带动和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也会纷纷加入,最终完成项目所需资金。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电力和交通作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薄弱产业,基本没有盈利,因此,商业银行不愿介入,而开发银行则在这些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中、长期贷款,促进了电力和交通行业的发展,而随着电力、公路等产业的成熟和稳定,商业银行也开始这些领域投放更多的贷款。可以看出,政策性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一国的产业调整、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策性金融体系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第一类是美国模式,即由政府发起建立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运作是市场化运作,依靠专门法律来确定机构的业务经营;第二类是日本模式,就是由政府发起设立、并长期保存政府控制的机构;第三类是德国模式,实际上是取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的中间形式,即在政府目标与商业运行之间达到最大限度平衡。而我国基本是模仿日本模式,即以政府补贴和非盈利为目标,通过调节资金的投向来实现政府调节经济结构,平衡社会发展的意图。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体系得到重新确立,金融业得到迅速发展。但随着经济深入发展,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产业差异,要求国家对经济调节的作用不断强化。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协调统一发展,政策性金融随即孕育而生。作为政策性金融主要载体的政策性银行,从此担负起了调节经济结构、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要职能。1994年第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诞生。随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相继成立,形成了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并存的局面。三家政策性银行成立后,认真贯彻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建设,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出口,以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如表1所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表1我国政策性银行主要业务一览
从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业务发展趋势来看,政策性银行经历了
政府计划性到市场商业化的发展道路,其发展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94年到1998年是开创阶段。当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发展。政策性银行在这种背景下成立和运行,有力支持了国家各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阶段,政策性银行明显具有计划经济的特点,业务发展主要依靠政府指令开展,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领域,同时政策性银行也承接了大量历史遗留不良资产。
第二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6年是发展阶段。九十年代后期我国宏观经济在成功完成经济软着陆后,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全确立,随之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增长高峰,GDP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此时政策性银行也开始由国家计划向市场需求转变,建立了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与指令性派购并存的筹资机制,并根据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市场走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并明确信贷支持的重点,改变了长期以来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指令性投放的资金投放方式,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和品种。
第三个阶段,从2007年至今是成熟转变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市场机制的逐步发育,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政策性银行原有业务领域市场化机制逐步成熟。但是由于2007年末的金
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和政策性银行行政色彩浓重、机构组织管理僵化的影响,政策性银行传统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为了提升政策性银行资金利用效率,提升政策性银行发展活力,这时期国家积极开展政策性银行转轨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同时,各政策性银行在“保本微利、兼顾政策性”原则指引下,积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自营业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升资金利用效率。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起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已近四年,随着各国救市政策措施绩效的显现,目前危机造成的负面冲击基本消除,世界经济也开始逐步回稳,全球开始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从历史来看,在历次金融危机和经济恢复过程中,各国政策性金融机构均为减轻金融危机的冲击,提振市场信心,恢复经济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各国政府恢复本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因此政策性金融在后危机时代的拥有以下现实作用:
(一)有效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优化产业结构
政策性银行在支持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进出口贸易发展以及农业发展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政策性银行为特定的领域、行业、地区和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实现信贷扩展,可以有效填补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钝化后项目投资资金的不足,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打下了基础,有效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