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作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兽记》 小说出版前曾以《奈何天》、《两家庭》为 题于《文艺杂志》、《青年文艺》上发表。内容主要写成 都附近一群乡村教师因时局变化,在当局的刁难下无法重 新组成抗战初期那样的演剧队。吴媚在父母包办下嫁给土 豪李守嫌为妾,因参加演剧活动而爱上田畴,田畴与孟瑜 是牺牲了可能得到的舒适生活而结合的,因吴媚的插入又 造成感情破裂。最后吴媚又回到李家,田与孟继续过那贫 苦的生活。这是一群阴湿的政治气候下发不出火花的人物, 他们如困兽犹斗,结果当然毫无所得。作品从客观环境的 压迫和知识分子主观思想状态两个方面,深刻揭示了造成 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真实地反映出国统区进步知识分子 共同的抑郁、愤怒、苦闷和追求,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张天翼(1906—1985)



张天翼写得最多的,是小市民的灰色人生和部分知识分子 的庸俗虚伪、矛盾可笑的心理状态。代表作品如短篇《包 氏父子》。 张天翼193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华威先生》,以辛辣的讽 刺笔法,刻画了抗战时期的一个国民党官僚形象。 张天翼是30年代的讽刺文学艺术大师。但他的讽刺艺术既 不同于鲁迅的冷峻、深沉,也有别于老舍的含蓄、温婉, 而以明快见长。
《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

作品以莎菲与苇弟和凌吉士的感情变化为 线索,细腻地描绘了莎菲复杂的心理变化 过程,从女性独特的视角,以细腻的感情、 大胆的笔触表现了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刻划了莎菲幻灭、彷徨的心态和悲剧命运, 表现了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的苦闷与追求。
莎菲的爱情观

所代表的女性姿态是最现代的,表现出现代女性 对灵肉统一的爱情和独立人格的追求: “如果不懂得我,我要那些爱,那些体贴做什 么?”“唉,可怜的男子!……你以为我所希望 的是家庭吗?我所喜欢的是金钱吗?我所骄傲的 是地位吗?”
毛泽东《临江仙》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 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支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 昨日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丁玲的文学创作



女性小说时期:《梦珂》、《莎菲女士的 日记》、《暑假中》、《在黑暗中》、 《自杀日记》、《阿毛姑娘》等。 左翼文学“革命+恋爱”时期:《韦护》、 《一九三0年春上海》等。 延安文学时期:《我在霞村的时候》、 《夜》、《在医院中》等, 长篇小说《太 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生死场》

人物: 二里半、麻面婆、罗圈腿、 赵 三、王婆、平儿、 福发、成业、金枝、金 枝娘、李青山、李二婶、月英
中篇小说《生死场》

作品描写东北沦陷前哈尔滨附近的农村,“人和 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可谓是一片充满着 原始冲动和野蛮咬啮的生死场所。而国土沦陷之 后,巨大的民族灾难使他们浑浑噩噩的生活告一 段落。

《还乡记》 小说以战时四川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 为背景,通过青年农民冯大生从国民党军队逃回 的遭遇与斗争,深刻地反映了在民族矛盾急剧上 升的情形下阶级矛盾的尖锐性。冯大生被迫卖了 壮丁,逃回故乡后发现妻子已被霸占。他试图个 人复仇,经过多次碰壁,终于丢掉幻想,从切身 体验中认清了反动政权的真面目。小说以冯大生 的再次逃出故乡为结局,显示了冯大生思想的发 展和成熟。小说反映了国民党政权的腐朽和抗战 后期处于动荡中的农村的复杂关系,展示出冯大 生由个人反抗走向集体斗争的思想历程。
“我是给自己糟蹋了,凡是一个人的仇敌就是 自己。”
丁玲的女性小说是丁玲的文学创作 中最具魅力的作品
1927年,当丁玲在落寞悲郁中开始小说创 作时,一开始就显示出关注女性命运的特 色,她以女性的视角、笔触去发掘那些艰 难地行走在解放之旅的女性内心最隐秘、 最富激情的内涵: 《阿毛姑娘》 《我在霞村的时候》
《生死场》中生与死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民族兴 亡上,而且还体现在女性的身体体验上,特别是 与农村妇女生活密切相关的两种体验——生育以 及由疾病、虐待和自残导致的死亡。

对萧红《生死场》的评价


鲁迅评价说:“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 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 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 鲜。” 胡风则惊异于作品中的力之美,“这是钢戟向晴 空一挥似的笔触,发着颤响,飘着光带,在女性 作家里面不能不说是创见了。”




《一千八百担》的副题为“七月十五日宋氏大宗祠速写”, 只写在大旱之后宋氏家族各房家长的一次聚会。他们为了 一千八百担义谷,各施手段,勾心斗角,闹得不可开交。 通过他们的唇枪舌剑,把宋氏宗族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描 写了出来,而且各种人物的语言无不切合其职业、身份和 心理。 《天下太平》侧重写店伙计王小福失业回家后的悲惨命运, 但是把店铺倒闭与“乡帐”不能如数收齐、帐客被大兵截 劫、朝奉被强盗绑架、老板被官府关押等天下不太平的种 种迹象连在一起。在这种牵拉联带之中,吴组缃对整个乡 村社会作了总体的形象呈示和剖析。 《樊家铺》写线子嫂为搭救入狱的丈夫,在一种特殊的情 境里,亲手杀死了吝啬成性的放高利贷的母亲。作者选取 了伦理道德的角度,从母女关系变态方面,反射了中国农 村惊人的经济压迫。
吴组缃(1908—1994)

安徽省泾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和文学 史家 。1930年左右开始写作,他本时期的作品多 收于《西柳集》和《饭余集》。 吴组缃最有成就的还是他的社会剖析小说。严家 炎曾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把茅盾、吴组 缃列为“社会剖析派”,他的《官官的补品》、 《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 都是这方面的优秀短篇。

沙汀的小说创作受到果戈理、契诃夫和鲁迅的深 刻影响。他选材谨严,构思精巧,重视小说情节 的提炼、场面的安排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他一般 不平铺直叙,而是从临近故事高潮的地方起笔, 故事发展富于戏剧性,常有出人意外的“原来如 此”的结局。他注重“川味”极浓的社会风习的 描摹和方言土语的运用,对笔下人物不漫画化, 不多加主观评论,而让其自己暴露或相互揭露。 这就形成了沙汀小说含蓄深沉的喜剧色彩。
《华威先生》

以辛辣的讽刺笔法,刻画了抗战时期的一个 国民党官僚形象。华威打着“抗战”的招牌,每 天要开“几十个有关抗战的会议”。但他每次到 会都是发表几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讲话,然后匆匆 离开,又赶忙参加另外一个会议。他口口声声要 领导群众,其真正目的在于把各种抗日组织的领 导权牢牢地抓到自己手里。作者以敏锐的政治嗅 觉和洞察力,准确地捕捉住抗日现实生活中的重 大问题,描绘出华威先生这个虽然不是敌人,却 又损害和阻碍抗日工作、作风恶劣的小官僚,暴 露了抗战工作中的阴暗面。小说发表后,在文艺 界曾引起一场关于“暴露与讽刺”的论争。
《在其香居茶馆里》

这部作品写的是某城镇两个头面人物为抓壮丁而吵架的故 事,土豪邢幺吵吵的二少爷因联保主任方治国的告密而被 抓,由此在茶馆里演出了一出狗咬狗的丑剧,邢幺吵吵的 儿子已经四次未抽丁都被缓过,就是因为邢幺吵吵“他大 哥是全县极有威望的耆宿,他的舅子是财务委员,县政上 的活动分子”。而联保主任方治国是个营私舞弊的老手。 他之所以告密,乃是出于一时糊涂,误以为新县长是真要 整顿兵役,于是演出了一幕闹剧,两人在茶馆大打出手。 正闹得不可开交,城里却带了信来,人早已被新任县长放 了出来,原来新县长仍然是一个赃官,邢幺吵吵的大哥贿 赂了他。
沙汀

沙汀著有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和 长篇小说《淘金记》(1943年)、《困兽 记》(1945年)、《还乡记》(1948年)、 《堪察加小景》(1948年),另外还出版 有中篇小说《奇异的旅程》(即《闯关》, 1944年)。

《淘金记》 小说描写1939年冬,四川农村小镇北 斗镇上一场围绕开发烧箕背金矿的斗争。金矿是 地主何寡母家的一处坟山。开金厂的林幺长子和 恶棍地痞白酱丹均垂涎于此,于是出现了争夺金 矿的明争暗斗。作品由此表现了地主恶霸势力之 间的弱肉强食、财产兼并的过程,同时也揭露了 国民党中央政府入川后,打着“抗战建国”的旗 号,与地方势力勾结,搜刮地方财富的情况。
左翼代表作家
左翼代表作家


丁玲 萧红 张天翼
一、丁玲
1、生平 丁玲(1904-1986),原名蒋 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 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 1911至 1921年在常德、长沙、桃源等 地完成中小学教育。1922年与 挚友王剑虹同赴上海,先后在 共产党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 上海大学学习。1924年春,离 上海赴北平,求学不成,在孤 寂清苦的生活中结识了胡也频、 沈从文,次年与胡也频结为伉 俪。1927年开始小说创作,

1928年春返上海,继续写作并发表《暑假中》、 《阿毛姑娘》等反映青年女性的作品。1929年与 胡也频、沈从文合办“红黑书店”,出版《红黑》 杂志,冬天完成的长篇小说《韦护》,与1930年 完成的中篇《一九三零年春在上海》同属“革命 加恋爱”小说。1931年胡也频不幸被捕遇害,对 丁玲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933年被国 民党特务绑架后关押南京直到1936年9月,出狱后 遂奔赴陕北。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 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 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玉米 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 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 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只白蝴 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 不知道这个。 ——《呼兰河传》

二、萧红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地 主家庭。1928年,萧红在家乡读完 小学,考入哈尔滨市东省特区区立 第一女子中学, 1930年冬,因不满 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出走。1932年 结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夫妇。1933年 开始文学创作, 1934年二人取道青 岛,南去上海,在青岛完成中篇小 说《生死场》,1935年由鲁迅作序 作为“奴隶从书”出版。 1937年抗 战爆发后,与萧军去武汉,参与胡 风等创办的《七月》半月刊。后与 端木蕻良结合,流寓武汉、重庆, 1940年南下香港,1942年1月22日, 在战火纷飞中,因病寂寞地离开了

李辉英的《最后一课》、罗烽的《呼兰河 边》、萧军的《八月的乡村》、骆宾基的 《边陲线上》、萧红的《生死场》、端木 蕻良的《浑河的急流》。东北作家群的一 个突出的贡献就是:他们把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主题,第一次大量地、集中地、醒 目地标示在创作上。他们以自己的切身经 历通过文学形象反映了抗日战争之前和初 期的重大问题,这是当时的关内作家无法 做到的。

沙汀的小说一般不追求故事情节的丰富和生动, 而是提供一些场景、对话等,让读者自己去串起 一个完整的故事。那对话也不以读者为对象,而 是以故事中相与交谈的人物为对象。所以“读沙 汀的小说,有时如在路旁听陌生人谈话,须听过 一阵才能明白底细”。沙汀小说的语言富有地方 色彩,人物对话多为四川方言,给人一种“土味” 和生活的真实感。
“东北作家群”

这个作家群主要来自哈尔滨。1932年哈尔滨由于中共满 洲省委在此重新建立而成为东北抗日的中心。一批有才华 的文学青年,如萧红、萧军、白朗在党的文化工作着罗烽、 金剑啸、舒群的影响下,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北 满文学中心,积极开展多种进步文艺活动,同时也引起了 日伪统治者的监视。1934年,萧军、萧红的小说合集《跋 涉》出版不久即遭查禁,罗烽等被捕入狱,白色恐怖日趋 严重。舒群、萧军、萧红被迫离开故土,流亡关内。次年 春天,罗烽经营救出狱后,与白朗也南下上海。1935年后, 这批文学流亡者和先期活跃于文坛的东北籍的作家穆木天、 端木蕻良、骆宾基、李辉英等云集上海,形成了文学史上 独特的流亡文学潮。
诗化小说 的形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萧红曾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 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可夫的作品 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几乎从一开始,萧红就突破了 小说环境、情节、人物的常规模式,以不拘格套的才气创 造了她自己独特的文体:诗化小说。 《呼兰河传》,以及同年创作的中篇《小城三月》,最突 出地体现了萧红小说诗化的艺术风格。 作者还善于风俗画和自然风光的描摹写跳大神、唱秧歌、 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宛如在读者眼前展开一 幅幅关于北方乡镇的凄清婉丽的风俗画,极富乡土气息。 写北方的大风雪,天寒地冻的景象,火烧云的变幻多姿, 生动有趣,鲜明的地方色彩也为小说增添了不少诗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