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技术

【摘要】马铃薯晚疫病是由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是马铃薯病害中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凡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发生。本文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症状、侵染规律、发病条件、重发原因、防治措施等进行分析,希望对马铃薯的种植提供支持。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1.发病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主要侵害叶和薯块,包括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均能受害。一般以叶及薯块受病最多,而以叶上症状最明显。田间病株一般在开花前后出现,病叶初生褪绿水渍状小点,潮湿时迅速扩大,颜色由浅变深,终呈黑褐色或黑色,边缘无明显界限。病健部交界处可见一圈白色霉轮,以叶背最显著。病斑延及主脉或叶柄处,叶片即萎垂。病害流行时,全田叶片一遍焦黑并大量脱落。霉轮是田间诊断晚疫病的最可靠的特征。但在干燥条件下,病斑干枯呈褐色,叶背不出现霉轮,易与早疫病混淆,可将可疑病叶进行人工保湿培养,如长出一圈白色霉轮,即可确诊是晚疫病。薯块受害后,病斑呈暗灰色,略下陷,触之病部发硬,或呈褐色干腐状。土壤潮湿时,病斑侵入内部,同时有许多杂菌侵入,常使整个薯块腐烂。

2.发病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薯内越冬、越夏,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带菌种薯及遗留土中的病薯萌芽时,病菌即开始活动,逐步向植株地上茎叶发展,成为中心病株。其上产生孢子囊,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也可随雨水进入土壤,通过伤口,皮孔和芽眼侵入块茎,以菌丝体在块茎内越冬。在其开花前后,如遇天气温暖、早晚多雾、露,或2日以上的阴雨天,气温不低于9℃,相对湿度在75%以上,就会出现中心病株。如果天气继续阴湿,病害就会迅速扩展到全田。地势低湿,通风不良,或者偏施氮肥,植株徒长,或者土壤脊薄,营养不良,品种成熟期迟,播种过晚,均会降低植株抗病力,有利于病害发生。

3.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病薯块,会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亡,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菌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浇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产生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 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

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晚疫病逐年加重原因分析

4.1气候因素适宜

马铃薯晚疫病是随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在马铃薯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当气候条件适宜时,一般白天平均气温在25℃左右,夜间温度在10℃左右,连续多日阴雨或雾、露天气,马铃薯晚疫病便可暴发,进而大流行。

4.2品种抗病性低

不同品种对晚疫病抗性差异极大,病害流行程度取决于品种的抗病性强弱,种植感病品种是病害流行的先决条件,若再与有利于发病的天气条件相配合,就可诱发此病的大流行。一般来说,叶片平滑宽大,表面气孔数目多,叶色黄绿,葡萄性的品种,容易感病;叶片小而茸毛多,叶肉厚,颜色深绿的直立型品种,比较抗病。

4.3菌源广泛存在

带菌种薯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一是秋季种属收获后经过漫长的冬季,由于采收和储藏不当而导致种属烂窖或种属感染的现象,在春季播种时,造成一些品种种薯发病率很高,一般是20%,最高达70%。二是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病原菌增多,提高了初侵染源,增加了发病机率。结薯期病株上的孢子囊落至地面随水进入土壤中,侵染块茎,使薯块染病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来源。因此,带菌种薯和土壤带菌是我地马铃薯晚疫病大面积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4.4栽培方式不当

晚疫病的发生与田间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块,发病较重;土壤贫瘠或粘重,植株生长衰弱,有利于发病;植株过密或高大,田间湿度增加,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引发徒长,有利于发病;旱地比水旱轮作稻田发病重;连作田块(与番茄等茄科类作物轮作地块)比轮作田块发病重。

4.5防治意识淡薄

由于晚疫病病菌侵染扩散速度极快,具有流行性、爆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一旦产生中心病团,在多雨时节,半月内可导致全田发病,如果错过最佳防治时期,容易造成毁灭性灾害。

5.综合防控措施

5.1选用高抗品种,严格区域种植

一要根据各地生产实际,在种植当地主栽品种的同时,通过引种试验筛选出一批适合不同生态类型区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同时同台试验研究,提出配套栽培技术,坚持引进良种和自繁良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做到良种良法相结合,加快良种化进程。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进程。

5.2科学选地选茬,避免前茬同科

马铃薯种植地块应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地势平坦的沙壤地块,前茬为麦豆茬秋翻地,pH 值在5.6~7.0之间。注意避开上年用过长残效农药的地块,以免发生药害,特别要避开茄果类作物前茬。

5.3消除初侵染源,坚持播前浸薯

一是种薯出窖时严格选种,剔除破损和病薯,并且彻底销毁。将选好的种薯用40%的福尔马林200倍液浸湿,再用塑料布盖严闷2小时,播前汰除病薯,摊成薄层晾干待播种;二是示范推广种薯包衣技术。种薯包衣可更有效地控制马铃薯环腐病、早疫病、晚疫病以及地下害虫等,提高出苗率,还具有抗旱的作用,能够有效地切断晚疫病初侵染源。

5.4加强抗性品种选育和马铃薯晚疫病的基础研究

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抗病品种不优质、优质品种不抗病的问题,应尽快研究一种科学而又准确鉴定薯块带菌及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向社会提供健康的马铃薯产品。

5.5强化推广力度,建立无病种薯繁育体系

在专门机构或有关部门组成专家小组进行监测确认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强化规范化生产,把好质量关,加大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并在注重数量的同时,进行原原种或原种扩繁。

5.6实施健身栽培管理,合理选择地块

冬前深耕晒地,耕深达到30cm,播前整平地块,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控施氮肥,增施钾肥可减轻该病为害。早熟品种大小行种植,晚熟品种单行种植并及时中耕除草,发棵期中耕逐步培土,封垄时进行大培土。培土时不要埋住茎功能叶片。早熟品种催芽适时早播,在收获前1周左右割秧,运出田外,让地面暴晒3~5天再进行收获,或用灭生性除草剂(农达、克无踪、草甘磷)杀灭秧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