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情境是有效课堂的生成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题情境是有效课堂的生成点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好的情境创设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生成有效课堂。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问题情境情感体验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源于情境,问题情境教学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或谈话法。很多教育家的主张和观点中也可找到问题情境教学的踪影,如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问题教学,其核心就是问题情境,此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从心理学意义上讲,问题情境充分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愿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学生在学习中伴随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打破封闭教学,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教师如能围绕教学目标精心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打破封闭教学的沉闷局面,使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讲授《杜绝不良嗜好》时,正好讲到了网络,我告诉学生我国目前上网人数越来越多,并且还在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青少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并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讲“网络的利”,一组讲“网络的弊”,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收集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进行辩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表现、讨论、展示自我,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悬疑式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通过设疑、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钻研,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开启知识宝库,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习惯对人的影响》时,我出示谜语:“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最好的帮手,我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我可以推着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败。我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唉,我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我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我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抓住我吧,训练我吧,对我严格管教吧,我将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你的脚下。千万别放纵我,那样,我会将你毁灭。”“我”是谁?谜语使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分析、归纳出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就是习惯。为接下去开展习惯对人的影响的教学做了很好的教学铺垫。

三、引发道德判断,创设两难式问题情境

教师应努力创造契机,创设道德冲突情境,通过创设一些两难式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自愿的活动,引发学生争议讨论,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实现道德知识从“不知”到“知”的转变,从“知”到“信”的提升。例如我在教学《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一课时,受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设计的道德两难故事的启发,向学生讲述以下情境:一个火车轨道由于道路改建不用了,但并没有拆除,新的路轨已建好并通车。在新建的铁轨旁树了一块“严禁在此轨道上玩耍”的牌子。四个学生放学后来这里玩,有一个学生看到牌子上的警告后,劝另外三个学生不要在新建的轨道上玩,但那三人不予理会。为了安全,他自己跑到原来的旧轨道上去玩。这时一辆火车突然疾驰而来,速度太快,那四个学

生都来不及从轨道上离开。如果在新旧两个火车岔道口前面有个控制装置可以决定火车往哪个方向开,在不同的情境下,你的选择是什么?如果你是控制员,你会怎么做?为什么?如果你是那三个在新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之一,你希望控制员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如果你是那一个在旧轨道上玩耍的学生,你又希望控制员把火车扳向哪条轨道?为什么?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能把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应多留余地给学生思考、探究,多听听学生的声音,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看法,对学生的判断进行真诚的引导、评价。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向学生说明爱惜生命不能以牺牲为代价。若有人不遵守规则,则关键时刻,付出的代价也许更大。

四、引导主动探究,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结合教材所讲内容,亲自动手搜集学习需要的实际情境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在教学《依法进行自我保护》时,一开始我就设计了《现场调查: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测试》教学环节:“在一个陌生的场所,如果你与父母或同学走失,身边只有一部投币电话,而你手头的硬币有限,这时你怎么办?假设你独自一人在家,这时有人敲门,来人自称是上门检查电路的,要求你开门。你怎么办?在拥挤的公共

汽车上,有陌生人故意碰你,对你有非礼行为。这时候你该怎么办?放学回家后的路上,遇到抢劫,你会与财物‘共存亡’吗?”这些问题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很快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纷纷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非常踊跃。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热情高涨地同我一起进入新课程中。

五、调动求知欲望,创设留白式问题情境

艺术上的“留白”能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课堂上的“留白”同样能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空间。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获得空白处的内容,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掌握。

如在教学《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名叫索菲娅的母亲决定利用自己一周的休假日带女儿罗莎琳去

阿尔卑斯山滑雪。但不幸降临了,她们在雪地里迷了路。由于对雪地环境缺乏经验,母女俩惊慌失措。她们一边滑雪,一边大声呼救。不料想,喊声引起了一连串的雪崩,大雪把母女俩埋了起来。出于求生的本能,母女俩不停地刨着雪,终于爬出了厚厚的雪堆。母女俩挽着手在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寻找着回归的路。突然,索菲娅看见了救援的直升机,但由于母女俩穿的都是与雪的颜色相近的银灰色羽绒服,救援人员并没有发现她们。那么母女俩应该怎么办呢?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