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陕北民间艺术与巫文化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翻译学院学报
Joprnai of Xitn Fanyi University
第26卷第2期
2015年6月
Vo.226No22unn22059
◎文学艺术
论陕北民间艺术与巫文化的关系
王海斑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 西安710149)
摘要:巫术是一种亦真亦幻的情境,是公众参与的充溢着象征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陕北的民间艺术,
因受萨满教的影响,有许多仍然保留着原始宗教的成分,尤其是巫术文化的成分。这一点,我们从秧歌、鼓舞、
剪纸艺术中能够明显看到。它表达了 一种心理愿望,是人通过某种仪式,以达到对自然世界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陕北民间艺术;巫术;文化遗存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94004 - (2019)02 -0038 -05
文化人类学家有一个基本共识:人类文化来 源于早期巫文化。艺术究竟起源于什么,现在已 经有不少说法。有劳动说、模仿说、游戏说、巫术 说等。从表面看,这些说法似乎都能成立,但仔细 分析,它又应该是一个综合体,互相包含,互相交
织。这里,我们想通过陕北民间艺术的内容,来反 观巫文化在民间艺术中的原始文化遗存。
一、巫风延宕及其巫文化释意
巫文化与我国本土宗教萨满有关。因为经济
滞后以及交通闭塞等原因,陕北萨满宗教一直保 留着它原始的风貌。据《史记》和《绥德州志》记
载,西汉时武帝有病不愈,有人言:“上郡有巫,病 而鬼神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 君,神君言:天子无忧病,病少愈强于我会甘泉。”
这段记载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汉武帝得病,上
郡的巫特别得到推荐,说明陕北的巫师早负盛名。 其二,文中提到的神君,据学者考证应是西王母。
《史记》记这位神君所言,“上使人受记,其言名之
为画法,其事秘,世莫知。”这里提到的“画法”实际 就是民间流行的扶占巫术。说明巫术仪式在陕北 民间流传久远且十分普遍。由于历史原因,当地
的巫文化也就长期保存了下来。除有大量巫师专 门从事巫术活动外,民间各种活动也带有浓厚的
巫文化色彩,如天旱时民间大规模的祈雨活动,即 类似历史上最古老的暴巫祈雨。《周礼•春官》
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 零。”零(yi ),即求雨之祭,是大巫率小巫们举行舞
蹈表演的祭天仪式。民间妇女到娘娘庙求子,要 把娘娘怀抱小男孩的泥鸡鸡掐下来吃到嘴里,以
求怀孕求子,这也是一种古老的求子巫术。
陕北民间有着浓厚的巫术文化。巫术、迷信的
产生和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早期的
人们对自然界和一些现象的认识不足导致自然崇 拜;另一方面数百年民间的社会生产力始终没有 能够为老百姓提供足够的日常生活需要的现实条
件,民间寻求精神上的支持,从而出现了对神秘力 量的敬畏和依赖,民间生存的抗争使民众对神灵 和巫术产生了极高的信仰。当个体生命面临着大 自然和社会的无情考验时,内心就会生发一种期
盼,期待神灵的保佑,甚至幻想巫术或鬼神能够帮 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冲突,暗助他们与自然界和
社会中的灾难相对峙,从而实现人生的“顺达”。 陕北民间的巫术观念形成很早,而且非常普遍,几
乎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陕北民间,
人们信仰神仙,敬奉佛教、道教等教属中的菩萨、
收稿日期:9015 -09 -29;修回日期:9015 - 06 - 03
作者简介:王海垢,男,陕西延安人,教授,西安翻译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从事艺术理论研究。
王海第:论陕北民间艺术与巫文化的关系
祖师仙、娘娘、关公、土地等十分庞大和庞杂的神仙体系。
巫术是早期人类心理愿景的产物。它是一种亦真亦幻的情境,是公众参与的“充溢着象征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1]李泽厚先生认为,这时“正是审美意识和艺术创作的萌芽”时期”2]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降神仪式”和“咒语”构成巫术的主要内容。巫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演,利用和操纵某种超人的力量来影响人类生活或自然界的事件,以满足一定的目的。巫术的仪式表演常常采取象征性的歌舞形式,并使用某种据认为赋有巫术魔力的实物和咒语;以具体某一具有自然能力的人,经过培养成为一个可以操纵任何事物的能力,以气血、灵慧、预思、摄魂、灵媒、斯辰为主。它的目的主要是辟邪、驱鬼、除病、招魂等。现在的陕北,仍然活动着一群被称作是“神汉”的人,他们手握三山刀,出没于被请之家,口中念念有词,不断地祈求着上天大大仙的降临,从而祛除灾邪,扶正阳气。
巫术最早并不是艺术,而只是一种功利性的精神祈盼活动。发展到后来,就成了艺术活动。如陕北的秧歌文化、鼓文化和剪纸艺术,都能看到的。
徐复观先生说:人类文化,都是从宗教开始的,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文化形成一种明确而合理的观念,因而与人类行为以提高向上的影响力量,则须发展到有某种程度的自觉性。宗教可以诱发人的自觉;但原始宗教,常常是由天灾人祸的恐怖情绪发展而来的原始的对神秘力量的皈依,并不能表示任何自觉意义。即在高度发展的宗教中,也因人、因时代之不同,而可成为人的自觉的助力;也可成为人自觉的障碍。从遗留到现在的殷代青铜器看,中国文化,到了殷代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完成了相当高度的发展。但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殷人的精神生活还未脱离原始状态,他们的宗教还是原始的宗教。当时他们的行为,似乎是通过卦辞而完全决定于外在的神——祖宗神、自然神及上帝。周人的贡献,便是在传统的生活中,注入了自觉的精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为观念方面的展开,以启发中国道德的人文的精神的建立。
时代从殷商跨越了几千年,文化却顽强地存留了下来,直至今天。
二、秧歌与巫术文化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闹秧歌”“闹社火”等。它主要分布在陕西榆林、延安及绥德、米脂等地,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陕北秧歌发展到今天的有谒庙、彩门、九曲等十来种方式,包括广场上的歌舞,都应该有巫术源头。前面我们说到的《周礼•春官》所记的“零(yi)\说是求雨之祭,是大巫率小巫们举行舞蹈方式的祈天仪式。这应该是秧歌的源头之一。舞蹈表演必定会有很多人,必定会使周围的人受到感染而一起舞蹈。至今在陕北各地,正月十五晚上,转了消灾免难的九曲秧歌后,大家还跟着伞头儿成群跪在地上,对天告求当年的风调雨顺。在靠天吃饭的陕北,农民未雨绸缪,从周代继承下来的这种对天的礼数,从未失传。
秧歌,在在关中地区和与陕北相邻的甘肃以及国内其他地区,也称为“社火”。“社”,指土地之神,或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说:“天子祭天,诸侯祭土。”也就是说,祭祀活动是分等级的,普通人是没有资格祭祀天地的。诸侯们传神土地之神的时候,要搞一些仪式,而这样的仪式活动都由他统辖的百姓来承担。但到了后来,宫廷已经不太相信巫术的神秘力量,其活动逐渐下移,被民间继承下来,成为百姓生活中具有彳式感的一项主要内容。那时候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风俗通义))o 上面我们说到祈雨这种祭天形式,过去应该只存在于朝堂之上,由专门的祭祀巫神进行。只是后来,它才下放到了民间。
秧歌,渐渐由一种宗教祭祀演变成了一种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传统彩旗、锣鼓、1呐、伞头、扇子、文武丑、旱船、高跷、舞狮子、跑驴、踢场子、烧火塔、转九曲等表演内容,动作扭、摆、走、跳、转等形式,头和身体大幅度扭动,脚下以“十字步”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着走动。整个表演群体和谐,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同时还伴随着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