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摘要
斯诺作为首个报道中国的外国记者,他的新闻实践经验是对新闻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8年的中国记者生涯,给斯诺的新闻实践带来了不可比拟的优势。
斯诺的新闻专业精神主要表现在客观公正的报道、实事求是的采访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他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是当之无愧的“记者之王”。
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一个见证。
关键字:斯诺;新闻专业主义;记者之王;中美关系
斯诺新闻实践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斯诺是20世纪美中两国人民友好事业的开拓者。
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和他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动人事迹,是中美人民友好关系历史的见证和缩影,为中美人民友好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斯诺作为报道中国长征和红色革命的第一位外国记者,通过游历和采访,他所写的11本著作中有9本都是关于中国的。
斯诺的新闻实践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他以记者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原貌展现在读者面前,一部《西行漫记》不仅是他作为记者的著作,更是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渗透与坚守。
一、新闻实践活动
1、生平介绍
1905年7月19日,埃德加斯诺诞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一个印刷厂主的家里,排行老三。
斯诺认为,他出生在一个革命和动荡的世界中。
他在自传中说:“我父亲和列宁及孙逸仙差不多同时出生,正是中国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十年光景;为镇压这场起义,四千万人头落地。
多年以后,这三件事都给了我深刻影响。
”[1]父亲经营印刷厂的经历对于斯诺童年和成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得不承认,父亲的怀疑主义精神,使他对事物大都抱理性主义的态度,厌恶一切形式的教条和专制主义。
他善于比较分析,作出独立的判断,在新闻采访中,认真获取真实的东西。
少年斯诺就接触记者和编辑,上大学后又做过《堪萨斯城明星报》的兼职住校记者。
他回忆说:“报馆的工作间就像一颗伟大的跳动着的心脏……我从远处怀着敬意望着那些编辑们。
”这些无疑是他日后成为一位求实的新闻记者心灵上的深深印痕。
2、对中国问题的困惑和觉醒
①初到中国:在萨拉齐的人生觉醒
初到上海的斯诺,对于中国的现实情况知识局限于《密勒氏评论报》的报道和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微少了解。
在上海各种俗不可耐的现象使他感到迷惑诧异,当时的斯诺还是一位充满理想主义的冒险家和旅行者,还没有学会如何观察实际情况。
绥远之行以及萨拉齐的见闻,看到中国大面积的饥荒和农民饿殍遍野的现象,新闻记者的职业理想,使他无法控制自己,他想把这种现象报道给全世
界,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在萨拉齐和附近小镇的调查采访,耳闻目睹,眼见为实。
斯诺忧心如焚,刺激难消,怀着极为痛心而复杂的感情。
1958年,斯诺在《复始之旅》中写道:我到了戈壁淖南面的火城萨拉齐。
在中国西北那个地方,我目睹了成千上万儿童死于饥荒,那场饥荒最终夺去了五百多万人的生命。
这是我一生中一个觉醒的起点。
[2]如果说每一个人在毕生经历中都有若干泾渭分明的阶段的话,萨拉齐之行无疑是斯诺的人生阶段的一个重要界限。
②认识中国:与东方的两颗巨星相逢
“九一八事件”,不仅警醒了中国人民,对斯诺也是一个重要的打击,他认识到了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无能和软弱,认识到欧美诸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纵容日本的绥靖政策。
同时,一系列的学生运动也让斯诺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力量,他开始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生死攸关的时刻,中国人民绝不会俯首听命的。
偶然的机会,斯诺得以亲自采访宋庆龄,不仅了解到孙中山主义,而且对中国的革命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斯诺同宋庆龄的早期接触,就使他对这位伟大的东方女性产生了深深的敬仰。
斯诺动情地写道:“她的体质柔弱,又有重疾在身,但却克服了天生的羞怯,表现出勇敢的正直精神。
为了争取普通老百姓的各种权利,她一直在进行战斗。
”[3]
鲁迅首次约见斯诺,大约在1932年。
从那时起,斯诺和鲁迅开始频繁接触,他们共同探讨文学和翻译,研究中国和世界,商议编辑《活的中国》短篇小说集,并有过一次长时间关于中国文学现状的采访。
斯诺和鲁迅是20世纪中国风云大变幻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中美两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
他们一见倾心,志同道合,成了肤色不同的优秀人物的莫逆之交。
斯诺后来多次对友人强调:“鲁迅是教我懂得中国的一把钥匙。
”同时,鲁迅也时常告诫斯诺,要善于调查和研究,要善于独立思考。
正是斯诺理解了这些忠告,他才不遗余力地采访调查,努力接触中国社会中各阶层人士,尤其同情中国劳苦大众,不为国民党官方的宣传所迷惑,对中国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都是用自己的头脑作出判断。
③报道中国:“发现毛的哥伦布”
1935年,斯诺在中国已经呆了7年,他目睹了灾民可怕的饥荒,看到了官员的骄奢淫逸,接触了进步青年的爱国热情,受到了宋庆龄、鲁迅的诚挚接待,特别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霸道和侵略,激起了他对中国前途的忧虑: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灾难重重的中国将向何处去?
1936年夏天,在宋庆龄的大力相助下,斯诺穿过封锁线,开始踏上陕北之旅。
这一次的采访,后来证明是一次伟大的采访,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这次的陕北苏区之行中,斯诺重点采访了共产党领袖毛泽东。
他们谈论中国的革命问题、国共合作问题、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问题以及中共与苏联的关系问题等,这些访谈对斯诺的产生了很大的震撼,通过采访,他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有了全面的认识。
后来,斯诺将这些采访整理编辑,出版了轰动世界的《西行漫记》。
在这部著作中,斯诺客观报道了红军后方的真实面貌,引起了民众的觉醒和对共产党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和知识分子纷纷踏上革命之路。
3、建国后斯诺的访华活动
建国成立后,斯诺分别于1960年、1964年、1970年对新中国进行了三次访问。
这访问期间,斯诺主要针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了深入的访问和研究,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了许多见解深刻的报道,从而让世界更加客观地认识新中国、了解新中国,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同时也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斯诺新闻实践所体现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新闻专业主义”是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在新闻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发轫于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日渐成熟。
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其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团体。
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
它的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
1、客观、公正的报道方式
“坦白直率,尊重客观事实,同谎言作斗争,斯诺讨厌任何形式的空洞宣传。
他一贯都是一个职业新闻工作者,力求以最好的方式打动人数众多的美国读者的心。
”[4]这是海伦对于斯诺写作准则的总结,斯诺用笔和脚践行了这个准则。
斯诺在进行《西行漫记》采写时,首先对现象进行细致观察,然后加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再对隐藏在现象背后的东西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才表示自己赞同什么,反对什么。
斯诺对于新闻的公正性同样十分重视,在国民党的封锁下,中国共产党以及他们领导的中国革命在国民党的宣传中以一种扭曲、变形的形态出现。
“在这样的宣传和反宣传中,要想了解真相的冷静的观察家就得不到可信的证据。
”[5]1在国民党的宣传机器的运作下,国共内战的双方在舆论上处于严重的不对等的地位,内战使得“红色中国”成了未知之地。
斯诺西行的目的是客观地报道中国,作为记者,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担当。
斯诺公正的采访报道方式还体现在新闻公正思想上。
对于一二八抗战的报道中,斯诺对交战的双方都进行了细致的采访,分别采访了战争双方的最高长官:十九路军军长蔡延锴和日本海军舰队司令官盐泽。
随军目睹了双方的攻防,公正报道了整个事件,通过对双方的采访,日军的暴行暴露无遗。
2、事实求实的采访态度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专业主义以追求事实真相和真理为目标。
为了新闻来源真实,斯诺总会尽可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
1928年他刚到上海时,并没有像其他外国记者一样,道听途说,或者从中国官员那里打听情况,而是深入到中国的实际生活中去了解、去采访。
当他对中国的共产党和革命产生疑问时,斯诺坚信只有深入到红军才能了解其真实面貌。
于是,他不顾艰难险阻勇敢踏进苏区,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领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
在采访中,斯诺坚持“问真话”的原则,事实求实的问问题,详细的记录笔记,坚持事实求实的采访态度。
《西行漫记》过于热情的写法提出的疑虑,斯诺的回答是:“在这里我所要做的,只是把我和共产党员在一起的这些日子所看到的、听到而且所学习的一切,作一番公平的、客观的无党派之见的报道。
”[5]2这些实地考察、广泛访谈以及大量一手资料为基础的报道,生动地反映了红军当时的真实状态,为世界展现了另一个“红色的中国”。
3、关爱人民、勇敢无畏的职业精神
刚到中国时,斯诺给自己起了个“施乐”的中文名字,顾名思义,“施乐”即“乐善好施”。
正如名字一样,斯诺的一生其实是给第三世界的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斯诺对中国的核心情结主要集中在人民身上,在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爱与关怀。
当街头的中国民众对于一个被火烧着的国人无动于衷时,斯诺迅速脱下他新买的外套,附身把那着火的男人裹起来。
当把烧伤的中国人送上去医院的
车后,愚昧的国民居然拉着斯诺的衣袖,讨要刚才拿水的水费。
斯诺叹了一口气说:“中国是一个多么可怜的国家啊!”“我认为,他们丢了脸,丢了中国人的脸,但是人类也丢了脸。
我是人类的一员,我感到难过。
”[6]
少年的斯诺一心寻求冒险与刺激的旅行,正是这种心态的养成对他以后的新闻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斯诺自1928年踏入中国,在这里度过了自己8年的记者生涯。
他一直以“世界公民”的身份客观公正报道新闻,他敢于冒险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不怕危险、深入采访的报道上,还体现在不畏强权、不趋炎附势的态度上。
斯诺的无畏精神是以自己的职业良心和专业操守为中心展开的。
最终,因揭露皖南事变中国国民党的卑鄙行径,被撤销记者资格并离开中国。
回国后,面对麦卡锡主义盛行的局面,毅然决然离开祖国,居住瑞士继续完成自己的记者生活。
他不会不顾真相去迎合别人,更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屈服强权。
如果按照别人的意愿而不是遵从自己的内心,那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表现,他宁愿离开祖国,也不会牺牲自己的职业操守。
斯诺的新闻主义精神超越了国家和时代,他事实求实的采访和客观公正的报道,成就了《红星照耀中国》的著作,同样,历史对于斯诺作品的肯定就是对他新闻精神最好的回报。
斯诺曾说,“最重要的是尊重你自己”。
[7]这是人性中最宝贵,也需要全社会共同捍卫的职业精神。
结语
斯诺的新闻实践经验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的报道消息和新闻。
记者不只是客观如实叙述新闻,更应该拥有关怀人民的热心和情怀,同时,还要有正直的思想和敢于冒险的精神。
斯诺的青年时期并没有什么可以表明他日后会成为杰出人物或有争议的人物,但他所生长的环境和他年轻时的个性为他的一生撰写了意味深长的序言。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革命的发展,真实的报道中国的长征和国共的合作问题。
他写的《西行漫记》对中国革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作品也对美国和中国的关系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均生,安危,著.埃德加·斯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2].(美)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M].宋久,译.新华出版社,1984
[3].武际良,著.斯诺与中国[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丁晓平,著.记者之王---埃德加·斯诺在中国[M].新世界出版社,2005
[5].(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董乐山,译.新华出版社,1984
[6].丁晓平,著.埃德加·斯诺[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7].(美)汉密尔顿.埃德加·斯诺传[M].沈蓁,译.学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