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学方法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刺激的种类
方波、直流电、锯齿波、三角波、正弦波…
一、电刺激的基本原理
+
刺激电极
神经电刺激的极性法则
1. 通电时的阴极兴奋作用
当与直流电源相连的电极与神经组织接触时,电流 的移动方向是:
A:电流从正极通过膜外溶液流至负极 B:电流从正极流向膜内,通过胞浆流向负极,再经膜 内流出至膜外负极
正极: 内向电流 负极: 外向电流
3.神经元的不应期
条件-检验刺激方法(两刺激参数相同) 通常,神经纤维越粗,传导速度越快,不应期越短。 外周粗纤维不应期:1ms
中枢Aδ-C纤维不应期:0.6-2.0ms
4.激发
重复电刺激脑部(数秒/日,连续数日),如杏仁核、
尾核、海马等,可出现被称为“激发”的现象:
(1)阈值降低 (2)痉挛
癫痫发作(点燃模型)
分级强度刺激法缺点: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阈值较高的纤维兴奋的同时, 可使全部粗纤维兴奋。故该法只能选择性兴奋较粗的有 髓纤维. 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反应的潜伏期也跟着缩短, 从而常带来混淆。 选择性兴奋粗纤维 局麻药(可优先阻断细纤维)+分级强度刺激
选择性兴奋细纤维
粗纤维对压迫、缺血、缺氧、冷冻或某些药物敏感, 用上述方法将粗纤维阻断后+分级强度刺激
二、电刺激的物理特性
电刺激:强度、时间、频率。
1.强度 阈强度:能引起可兴奋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相当此种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
能恰使膜去极化达到阈限的电流为阈电流。
2.时间 刺激要求一定的作用时间,即刺激脉冲的波宽。 方波的持续时间容易被测到,短脉冲通常比长 脉冲有效,且损伤较小。 刺激脑多用0.10.5ms.
6.定位微刺激
在脊髓,中枢脑部可用微刺激兴奋局部神经组织.
刺激电极: Ø10 - 15μm金属微电极 玻璃微电极(内含钨丝,尖端裸露) 刺激: 弱电流(100 μA) 单脉冲:可直接兴奋神经元 串脉冲:可直接兴奋神经元,也可经突触兴奋神经元
7.机械刺激和温度刺激
8.细胞外,内刺激
方法: 应用多管微电极
有时重复电刺激出现“负激发”:受刺激脑部兴奋性降低。
5.延迟效应
大部分脑组织对电刺激的反应是立即出现,
电刺激运动皮层:1-2S后即出现反应 部分脑区的刺激效应需经数小时或时日才出现
电刺激猫外测下丘脑:1h内无任何反应, 24h后进食量增加600%。
6.可疲劳性
电刺激后脑结构可出现疲劳,先后顺序为: (1)数秒内迅速疲劳,如运动皮层 (2)数分钟内缓慢疲劳,如尾核与壳核 (3)不疲劳,如刺激外侧下丘脑可引起无限期 瞳孔收缩.
减小刺激伪迹方法:
1)增大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距离 2)在刺激与记录电极之间连接地线 3)应用隔离器,且隔离器尽可能靠近被刺激生物体
三、刺激电极
电极材料: 1)良性导体;2)毒性小: 3)价格便宜 电极种类: 1)单极电极:要求尖端面积小,可产生足够密度的电流作用– 使膜发生去极化。 电极为一根金属丝,尖端较细,接电源阴极, 无关电极面积较大,接电源阳极。 缺点:刺激伪迹较大。 2)双极电极:两个并列、间隔<1mm或更小但不短路的白金 丝或不锈钢丝。
阳极: 内向电流在具有电阻与电容性质的膜上造成的电压降 与膜原有的极化状态(内负外正)一致,使膜超极化; 阴极: 外向电流造成膜两侧出现内正外负的电压降,与膜原有
的极化状态方向相反,使膜 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产生 动作电位。
2.断电时的阳极刺激作用
电流接通时兴奋发生在阴极,同时阳极部位加重了极化 状态,电荷过剩。 阳极:电流断开时,过剩的电荷消失,膜的状态由通电时的 超极化回到静息状态,这种局部极化状态的消退相当 于去极化。 阴极:断电时阴极部位的去极化减弱,兴奋性有所降低, 称为阴极后阻抑。 通电时兴奋发生在阴极部位,断电时兴奋发生在阳极部位。 通常情况下:通电刺激效应 > 断电刺激效应
给予电流刺激
多管微电极
记录电反应
平衡或给药
注意事项: 1) 被刺激细胞体积应足够大 2) 电极尖端较粗,易损伤细胞
六.刺激电流的扩散
1.有效兴奋点
1939年:分级强度刺激时,AP潜伏期随刺激强度增加而缩短; 1944年:分离坐骨神经标本(5根纤维)发现 1.2 T刺激 2.0 T刺激 Ǿ为15.0μm纤维出现AP Ǿ为9.5μm纤维出现AP
碰撞实验
R
S1
S2
如果S1与S2不同时到达记录点,可分别记录出顺向反应 与逆向反应. 调节S1与S2间隔,使顺向刺激与逆向刺激引起的反应在 同一记录部位相撞时,反应消失.
用途:研究CNS内两点间的机能联系 特点:1.研究神经元之间联系的同时观察其电生理学特性 2.研究刺激部位与记录部位之间的机能联系 3.简便易行
4. 跟随不能
粗纤维可跟随高达 50Hz 频率的刺激(刺激反应一一对应),
50Hz 刺激可阻滞传导速度较慢的A类纤维(Aδ),
10-20Hz时 C纤维被阻滞. 高频刺激可选择性地兴奋粗纤维.
5. 阳极阻滞
阳极下可兴奋组织的静息电位远离阈电位,不易引起动作 电位,使神经冲动传导受阻. 阳极下的粗纤维更容易超极化,首先受到阻滞.
在大鼠在体制备上发现,刺激强度增加时,不仅出现 潜伏期缩短,还可出现2-7个附加的锋电位.
在 CNS 中发现,给予重复电刺激(1-20Hz), 还可出现潜伏期逐渐延长的现象,称“潜 伏期漂移”(latency drifting).
原因:
可能与兴奋后抑制的逐渐积累有关.
3.有效电流扩散
•应用单极刺激电极: 有效刺激距离与阈电流强度之间关系 为 CNS内有髓纤维与刺激电极距离越远,阈值越高; 统一距离情况下,纤维传导速度越快,阈值越低. •刺激电流有效扩散半径与电极种类和电极尖端大小有关 单极电极:有效扩散半径最大 双极电极:有效扩散半径次之 同心圆电极:有效扩散半径最小 •Ф10μm的单极刺激电极: 10 μA短脉冲,扩散范围为150 μm内有髓纤维 100 μA短脉冲,扩散范围为500μm内有髓纤维
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距离缩短
潜伏期变短
2.潜伏期跳跃
1979 记录下丘脑腹内侧核对刺激中脑中央灰质 引起的逆向反应中发现.随着刺激强度增大, 逆向反应的潜伏期可缩短或向前跳跃,最大 可达9.8ms.
将此种发生在神经元上AP潜伏期缩短的现象 称为“潜伏期跳跃”.
原因:
1)电流扩散使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距离缩短; 2)刺激部位神经元轴突侧支有不同的阈值. 电流扩散并兴奋其他传入纤维,引起附加 AP.
R S
问题:应用双极刺激电极时, 电极的极性应如何放置?
?
wk.baidu.com
急性实验用电极
导电性能是首要标准. 仍需注意插入神经组织的电极可引起神经元坏死、 毛细血管破裂、组织水肿等不良反应。
慢性埋藏电极
在神经组织中埋藏刺激或记录电极,便于在动物正 常清醒情况下,给予刺激或记录神经元电反应。
金属材料对神经组织的毒性是首要标准。长期埋置 电极可造成:局部胶质细胞增生、神经元核仁位置 改变等结构变化。 白金 不锈钢 钨 银 铜
例: 外周神经干 AP 中 Aα 纤维成分出现为 1T Aβ 纤维成分出现为 2T Aδ 纤维成分出现为 5T C 纤维成分出现为 20T
刺激伪迹
刺激电流(电压)通常比生物电反应大,刺激脉冲可被 记录电极拾取,记录系统形成伪迹。 电阻成分 伪迹的成分: 电容成分 刺激伪迹与刺激强度成正比,过小:不能起标记作用 过大:覆盖生物信号
3.频率
绝对强度尺度:较精确的方法是测量电极-组织电阻。 电刺激类型、输出阻抗、强度、时间、频率 电极与组织的相对位置、电极的几何形状与 物理特性、神经组织的成分… 相对强度尺度(生物校准,biocalibration) : 用刺激引起的生物效应作为刺激强度的相对尺 度。以刚出现的电反应为1T,更强的刺激以 1T的倍数表示。 优点:以生物效应将刺激强度标准化,且易于监测。
四、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
1.可兴奋组织的电导与其含水量有关。 肌肉组织含水量:75% 脑组织含水量:68% 电导的不均匀性提示:强电流刺激可使电流流向 非预期刺激的结构。故中枢宜采用微刺激。 2.神经纤维的直径 细胞外刺激条件下 • 直径粗的轴突:施加弱电流即可兴奋 直径细的轴突:施加强电流才可兴奋
1.分级强度刺激
弱刺激:兴奋Ⅰ类纤维,以Aα出现为1T
刺激强度 ( T ) 1.3 - 2.0 2.0 - 2.5 5.0 5.0以上 兴奋的纤维 Ⅱ类( Aβ) Ⅰ类( Aα)达最大值 Ⅱ类(Aβ) 达最大值 Ⅲ类开始兴奋
弱刺激:兴奋Ⅰ类纤维,以Aβ出现为1T
3.0 – 6.0 10.0 15.0-20.0 Aδ 所有的有髓纤维 C
2.双排放刺激(条件-检验刺激)
原理:利用轴突的不应期,刺激特定的细纤维。
方法 1.条件刺激强度:达到使全部粗纤维都兴奋的程度; 2.检验刺激强度:除兴奋全部粗纤维外,还应兴奋 一种以上细纤维 (Aδ,C); 3.调节2个脉冲间隔并逐渐缩短,使检验刺激出现在 条件刺激引起的全部粗纤维兴奋的不应期内,此时 原来由检验刺激兴奋的粗纤维均不出现反应,只剩 下原有检验刺激兴奋的细纤维成分 选择性兴 奋细纤维.
方法
在可控制直流电作用下,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加,受阻 滞的神经纤维按照以下顺序先后受阻: 50 - 500μA Aα Aβ Aδ ……
不足:1)神经纤维有快速损伤的危险(直流电热效应与
电解效应) 2)断电时出现阳极兴奋
改进:1)选用阴极,阳极位置倒换的短脉冲电流 2)选用前沿陡,后沿呈指数下降的三角波 3)选用三级电极(两端为阳极,中间为阴极)
五.选择性刺激
在中枢做选择性刺激绝非易事。
选择性刺激外周神经某类纤维的常用方法, 是在刺激同时结合应用选择性阻断另一类纤维。
如 • 结合使用优先阻断细纤维的局麻药阻滞下,选择性 兴奋粗纤维; • 结合压迫、窒息、缺血、冷却,应用苦毒毛旋花子 甙(ouabain)等方法,优先刺激细纤维。 就电刺激本身而言,主要应用分级刺激、双重排放 刺激和高频刺激等方法。
电生理学方法学
Methodology of Electrical Physiology
电刺激方法学
Methodology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起源:1791年,电流计的发明 发展: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电子管放大器、阴极射线 示波器 微电极技术 电压钳技术 膜片钳技术
3.0 T刺激
10.0 T刺激
Ǿ为8.0μm纤维出现AP
Ǿ为4.0μm纤维出现AP
? 期随着细纤维AP的出现而向前移动,即随着刺激强度增
问题:上述逐次被兴奋的纤维,特别是粗纤维AP的潜伏 大,粗纤维AP潜伏期缩短.
原因:
刺激强度增大
电流向更远距离扩散
刺激的有效兴奋点由原来的
阴极下逐渐向记录电极处移动
神经科学的发展与电生理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与神经科学有关的诺贝尔奖项
电生理
电生理学实验室布置示意图
主要内容:
1.电刺激的基本原理与特性
2.神经组织制备的特性 3.选择性电刺激方法 4.刺激电流扩散的控制
电刺激是适宜的人工刺激
1. 性质易于描述 2. 施行方便,可精确控制。 3. 刺激是可逆的,短时间内可重复给予。
迷走神经刺激术(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
80年代末90年代初: 美国开发出迷走神经刺激系统(Neurocybemetic Prosthesis System, NCP),将 VNS术首次应用于临 床,用于控制患者的癫痫发作。
NCP系统:
• 脉冲发生器
设置输出脉冲的强度,频率,波 宽,信号输出时间,间断时间等。 富有弹性,对神经的损伤小, 连接导线具有抗腐蚀性,且具 有弹性和韧性;并装有缓冲和 固定装置,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电极对神经的牵拉。
4.刺激电流与扩散距离关系
•刺激电极位于神经组织深部,其尖端完全被神经组织 包裹,刺激电流以辐射形式向所有方向以球形扩散; •刺激电极位于神经组织表面,刺激电流以半球状对称 流动 •最容易兴奋的部位是有髓纤维朗飞氏结,0.1μA即可 将其兴奋,故刺激电流扩散取决于电极与朗飞氏结的 距离
电刺激在临床上的应用
3.顺向刺激与逆向刺激 (Anti-stimulation and ortho-stimulation)
顺向刺激与记录
R
S顺 逆向刺激与记录 逆向反应的特点: 1.相对恒定的潜伏期; 2.可跟随高频电刺激; 3.碰撞实验是检验逆向 反应的标准.
R
S逆
问题:如传导距离相等,顺向反应与逆向反应的潜伏期 ? 是否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