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课《桂林山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4.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6.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片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要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板书:桂林山水)
教养方面: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发展方面: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1)观察【图片】: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5)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节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NTUyMTI=.html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பைடு நூலகம்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4.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6.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片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要点: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先看看山吧。著名的五岳是各具特点,还有天下第一山——黄山、难识真面目的庐山等座座都令人流连忘返;再看看水,浩浩荡荡、滚滚东流的第一大河长江,中华民族的摇蓝黄河振撼人心,秀美的西湖,明镜般的天池又让人心旷神怡。正是这样的山山水水将祖国大地装典得格外美丽。在祖国众多美景中有一处非常特别,她的山水极为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她以雄奇秀逸的丰采,使每一位到这游览的人的心灵受到触动,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最美好的语赞美她,讴歌她。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诗,我给大家读读:诸峰如笋拔垢起,碧玉含翠竖云端。群峰倒影山浮水,无山无水不入神。在老师的描述中你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著名的风景区了吗?(板书:桂林山水)
教养方面: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发展方面: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1)观察【图片】: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5)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节
一.教学目的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桂林山水》,共同去领略那儿的独特NTUyMTI=.html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漓江的水平静、清澈;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课题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பைடு நூலகம்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