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陈炯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陈炯明
由于长期被“国民党正统史学”的严重歪曲,近代风云人物陈炯明受到不公允的待遇。在鱼目混珠“戏说历史”盛行的今天,许多艺术虚构悖于史实,这与读者观众的概念图解对比,相去何止千万里!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炯明的形象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大奸大恶。陈是作为孙中山的反衬而出现的,但并非真实的历史。
陈炯明是近代中国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蒋介石统治时期的所谓“国民党正统史学”从蒋家王朝的私利出发,肆意歪曲历史。首先,大肆宣传蒋介石是孙中山钦定的接班人,证明蒋家王朝的正统性,打压反蒋势力。由于孙、陈反目之后,蒋介石跑到永丰舰上跟孙中山一起呆了一段时间,成了他后来发家的重要政治资本,为突出蒋氏之忠勇,对陈炯明之丑化、鬼化自然要不遗余力。其次,陈炯明早期曾支持苏俄和中共,丑化陈炯明还可以兼收为所谓“戡乱建国”或“反攻大陆”作“学术动员”之效。
陈炯明曾参加辛亥革命、护国讨袁和护法运动,出任过广东都督、粤军总司令和广东省长。
任内严禁烟赌,发展教育,提倡新文化运动;邀请陈独秀到广东担任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出钱资助中共在广东的机关报《广东群报》,设立由共产党员主持的广东宣讲员养成所,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广东工会组织;致信列宁祝贺俄国革命成功,并表示尽一切力量推行布尔什维主义;向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要求派代表到苏俄去,并同意在广州设立共产国际办事处,希望在苏俄军事顾问的帮助下改造军队,但不赞成党的专政。
另一方面,他主张保境安民,发展经济、文化教育和民选制度下的地方自治,反对广东介入军阀内战;主张联省自治,反对中央集权和武力统一,与孙中山联合奉、皖军阀、讨伐直系军阀曹锟和吴佩孚的策略背道而驰,酿成政争。孙中山命人刺杀陈炯明,未果,于1922年4月由桂林回师广东,企图一举灭陈。陈炯明宣布辞职,率军退回惠州。驻广西的陈炯明部叶举等失去接济,亦回广州。孙中山命叶举等部撤离广州,否则以毒气弹消灭之;陈亦命叶勿与孙冲突,撤回东江。叶不听命,于6月16日举兵进攻孙的广州总统府。孙退出广东后,陈返穗复任总司令。半年后,孙策动滇、桂军由梧州东下。陈军缺饷已久,士无斗志,再退东江,先后与滇、桂军及国共合作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对抗,陈的政治取向亦从联共转为反共。1925年,陈军覆灭,陈炯明蜇居香港,被推举为中国致公党总理。他在位时生活
刻苦,廉洁自持,不蓄私财,故居港后生活窘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企图拉他下水,他则反过来要求日本人归还东三省。日本人拉拢不成,仍赠他8万元支票,陈在支票上打叉退还。1933年,陈炯明在贫病中死于香港。其后,致公党与中共合作,直至今日都是参政党之一。
学术观点上的分野从来都不等同于政治立场的分野。早在上世纪20年代,共产党人在其中起先锋骨干作用的国民革命军与陈炯明的军队激战正酣之际,蔡和森对陈炯明的评价是:“民国九年,陈炯明在漳州的时候,曾在精神上和实际上赞助社会主义运动,并曾为民主革命努力,彼时社会主义者与之发生关系是极应当并且是光明磊落的行为。故陈炯明和民主革命势力回到广东后,社会主义者陈独秀曾到广州去办教育,这也是极光明磊落的行为。”
陈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广东海丰县白町乡人。粤系军事将领,中国军事家,毕业于清末广东法政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黄花岗之役中为敢死队第四队队长,谋炸广东水师提督未中。1917年帮助孙中山打响护法战争,对抗北京段祺瑞政府。他在军事上支持和帮助孙中山在广东的发展。
他在第二次护法战争期间与孙中山政见不合,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当时粤军将领邓铿被暗杀,有史料声称此事和陈炯明有关[1]。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下叶举出兵围攻总统府,并炮轰孙中山寓所,意在驱逐孙中山离开广东。孙中山转移到到永丰舰,并离开广东。史称“六一六事变”。1923年1月,陈炯明被拥护孙中山的滇、桂和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率部退守东江。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其所部后,逃到香港,创建中国致公党,任总理,继续为中国的统一和富强而奔走。后病卒于香港。陈炯明主政广东期间对广东有一定的建设。其政治主张为“联省自治”和平统一中国,但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历史观点一直认为陈炯明的“联省共治”是承认北洋系军阀的统治现状,是无法统一中国的,实质为变相军阀割据。亦有人认为他是中国联邦宪政的实践者。
其对广东的主要影响有:政治上,反对孙中山的北伐,主张“联省自治”。广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导进行,建立立法、行政、财政、审计等机构,推行基层自治,精兵简政,与民休息。经济上,兴办实业,兴建公路,扶持民企等。教育上,建立私立学校,为全国之最;发展公办教育,实行免费教育;请陈独秀任省教育长。社会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绝烟赌,但其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