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植物资源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对哺乳动物低毒:除虫菊素是现有的杀虫剂中毒性Hale Waihona Puke Baidu低的产品 之一,即使偶然吞咽也会很快代谢;
(2)高效广谱性:由于除虫菊素中含有一组结构相近的杀虫成分, 所以对杀虫有高效广谱性。
(3)触杀作用极强,致死率极高,且使用浓度低。 (4)作用快速:除虫菊素具有快速击倒、堵死气门致死的触杀作用。
蜕皮激素
第二节 主要农药植物资源
一、除虫菊
【植物名】菊科菊属植物。 它和烟草、毒鱼藤合称为 “三大植物性农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 株高可达30~60cm,全株 银灰色,被绒毛,叶羽状分 裂。头状花序,边缘花为舌 状花,雌性,花冠白色,中 央管状花黄色,两性花。瘦 果有5条-7条纵肋 。
【分布与生境】原产南斯拉夫的达尔马 提亚。中国于1917年引种于江苏、浙江 一带,现华东、西南各省都有栽培。
大树喜光,幼树耐阴;适生于年均气温20度以 上,1月平均气温12度、温度大、年降水量 2500mm、偏酸性的红黄壤地带。天然林生 长慢,而人工林生长较快,具共生菌根。
【生态习性】印楝根系发 达,萌发力强,喜温耐旱, 适生地区为年降水量 350~1500mm,相对湿 度40%~80%,海拔 700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 地区。在亚洲南部、非洲、 南美洲的许多地区都有分 布和栽培。
【开发利用】
印楝为楝科常绿乔木。原产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国家,是一种喜温耐旱的多 用途速生树种,3至4年开始开花结实,7至8年后进入盛果期,生产期可持 续200年。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印楝因两种作用引起全世界的普遍 关注
环保
天然除菊素见光慢慢分解成水和 CO2 ,因此用其配制的农药或卫生杀 虫剂等使用后无残留,对人畜无副作用,是国际公认的最安全的无公害 天然杀虫剂
杀虫
由于除虫菊素是由除虫菊花中萃取的具有杀虫活性的六种物质组成,因 此杀虫效果好,昆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可用于制造杀灭抗性很强的害虫 的农药。
除虫菊素具有麻痹昆虫中枢神经作用,为触杀性杀虫剂,因此杀虫 速度快、易于被农户接受。其特征和优势在于:
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以印度和 缅甸的干热地区自然分布最多。 我国无自然分布。1986年赵善欢 教授等人从非洲多哥获得种子, 在广东徐闻和海南万宁引种成功。 1995年,赖永琪研究员从印度将 印楝引入云南,在干热河谷地区 和湿热地区试种,并开始了印楝 杀虫剂的研制和综合利用研究。
【形态特征】印楝一般树高在 12~18m,分枝较早,主干短, 树冠冠幅大,枝叶多而密集;皮 硬,有裂纹,灰白至红褐色。叶 为不对称针形,长20~40cm, 羽状复叶,叶片无毛,暗绿色。 花白色,腋生,圆锥花序,两性 花。果实光滑,橄榄形,绿(未 成熟)到黄色(成熟)。果实内 有白色硬果仁1粒,内有种子 1~3粒。
据悉,从印楝果实中分离提取的 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配制 无公害农药的主要原料,对几乎 所有植物害虫都具有驱杀效果。 除此之外,印楝可用作香皂、牙 膏等日化产品成产,同时也有很 强的药理价值。
各国代表参观中国的印楝产品
四、 陆均松
【植物名】罗汉松科陆均松属植物。 因叶色翠绿,与产地称为“陆均鸟” 的羽毛色彩相似而得名。砍伤内皮能 泌出红汁又称泪柏。中国海南岛高海 拔热带山地雨林优良用材树种。
第七章 农药植物资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农药植物资源
第一节 概述
一、农药植物资源的概念
是指植物体内含有驱拒、干扰或毒杀害虫,抑制 病菌和除草等物质的一类植物。其有效成分为生 物碱、甙类、挥发油、鞣质、树脂、鱼藤酮、蜕 皮激素等。
二、农药植物资源的分类
(一)按使用目标分类 1、杀虫剂类植物农药:指含有对害虫有毒杀、驱拒等作用
昆虫前胸腺所分泌的一种微量高效的有机物, 称为蜕皮激素。当保幼激素存在时,主要起蜕 皮作用;当保幼激素不存在时,蜕皮激素可促 使幼虫脑神经以及中肠等内部器官的分化,发 生变态。蜕皮激素的主要成分都属类固醇化合 物,现已能人工合成或从植物体内分离提取。 此种激素可使昆虫发生反常的蜕皮,并引起死 亡,故可作为防治害虫之用。
(二)几种常见的植物性农药
除虫菊素(pyrethrins)
1.又称:天然除虫菊素,是由除虫菊花(Pyreyhrum cineriifoliun
Trebr)中分离萃取的具有杀虫效果的活性成分. 2.成分:它包括除虫菊素I(pyrethrins Ⅰ)、除虫菊素II (pyrethrins II)、瓜菊素I(cinerinⅠ)、瓜菊素II(cinerin II)、 茉莉菊素I(jasmolin I)、茉莉菊素II(jasmolin II )组成的。 3.除虫菊素具有环保和杀虫两大功能,是任何化学杀虫剂无法相比的.
【综合利用】杀虫;另外一种红花除虫菊(P. coccineum),开舌状花带红 色,杀虫效力较差,一般供观赏用。
二、苦参
【植物名】别名地槐、山槐。为 蝶形花科苦参属植物。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奇数 羽状复叶,小叶披针形至线状披 针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背 面有平贴柔毛。总状花序顶生; 花冠淡黄色,旗瓣匙形,翼瓣无 耳;雄蕊10,花丝仅基部愈合; 子房柄被细毛。荚果圆筒形。种 子3~7粒,黑色,近球形。花期 5~7月,果期7~9月。
喜干燥,宜于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 砂质壤土。不宜连作。用种子繁殖。 喜 光照、凉爽气候,适应性强。
【化学成分】主要杀虫成分为除虫菊酯(pyrethrin)Ⅰ、Ⅱ,瓜菊酯 (cinerin)Ⅰ、Ⅱ,茉莉菊酯(jasmolin)Ⅰ、Ⅱ,其中最主要的杀虫成分为 除虫菊酯(pyrethrin)Ⅰ、Ⅱ。花的粉末和其他制剂能驱杀蚊、虱、臭虫 和农业害虫等。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山坡灌丛、草地中。全国均产。
【化学成份】根中含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 (oxymatrine)、羟基苦参碱(sophor-anol)、N-甲基金雀 花碱(N-methylcytisine)、安那吉碱(anagyrine)、膺靛 叶碱(bap-iifoline)、脱氢苦参碱(sophocarpine)、d-异 苦参碱(d-isomatrine)、苦参啶(kurarid-in)。去甲苦参 酮(norkurarinone)、苦参啶醇(kuraridinol)、苦参醇 (kurarinol)、新苦参醇(neo-kurarinol)、去甲苦参醇 (norkurarinol)、异苦参酮,另含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个创新课题组经过多年研 究,成功开发出以印楝种仁 为原料,用脱脂、提取、分 离等技术提取较高的印楝素 的制备工艺,并得到十三个 印楝素类的三萜杀虫活性化 合物,其中四个为新化合 物。
2006年,云南已有2万公顷印楝 (音同“链”)树种植面积,是 世界上最大的印楝种植基地,在 这一基础的支撑下,云南可以建 成世界印楝产业中心。
【功能】
除虫菊酯对害虫有麻痹作用和击倒作用,杀虫范围较广,是强力触杀剂。 其胃毒作用极微弱,对人畜无毒,对植物无药害,在强光及高温下易分解 失效。
除虫菊酯属于神经毒剂,与 DDT的毒理机制十分类似,但击倒作用更为突 出。DDT只对周围神经系统有作用,而除虫菊素不但对周围神经系统有作 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对感觉器官也有作用,因此,它同时具有驱避、 击倒和毒杀三种不同作用。
2、毒杀性植物农药:指利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杀灭虫害和植 物病菌。
3、激素性植物农药:指利用植物中含有的昆虫激素及其类似物 干扰害虫的发育过程或引诱害虫而用其他农药毒杀,进而达到杀 虫目的。
4、驱拒性植物农药:指利用植物中含有害虫所不喜欢或讨厌的 某些物质,以防御害虫取食,进而使害虫饥饿而死亡。
物质的种类,如除虫菊、苦参。 2、杀菌剂类植物农药:指含有对植物病菌有杀灭、干扰等
作用物质的种类。如藜芦。 3、除草剂类植物农药:指含有对杂草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物
质的种类。如燕麦、拉拉藤。
(二)按杀虫、杀菌或除草方式
1、寄生性生物农药:指利用寄生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等)的 寄生作用杀灭病虫害和病菌,也称为微生物农药。
(三)按利用的化学成分
1、酚类 2、萜类 3、生物碱类 4、炔类 5、蛋白质毒素 6、生氰糖苷 7、各种信息素或激素类等植物次生代谢化合物
三、农药植物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植物性农药的优点
目前已知具有杀虫作用的植物在1000种以上,可食虫的植物有450种之多。具 有杀菌作用的植物也不计其数,这些富含高生理活性次生物质的植物可能被直 接加工成农药而用于农业生产上。
2. 其种子可用来制备无害化生物农药。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种植 印楝,30多个国家在开展栽培和利用研究。据介绍,印楝农药不 但可杀灭8至200余种昆虫,而且能杀灭螨虫、线虫、细菌、真菌 和病毒;用印楝制备的药物对人体某些炎症、疾病具有疗效,并 可充当治疗家畜、家禽的兽药。
印楝的开发利用在近30年发展异常迅猛,目前已成为生物农药国 际商业性开发的热点。第三代农药——无公害农药替代化学农药 是世界农药发展的方向,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污染环境、食品,对 家畜、家禽和有益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对 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长期使用化学农药的结果是害虫种群优 化,防治难度和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印楝生物农药对温血动物无 毒,使用安全,防治对象不易产生抗性。印楝是现知生产无公害 农药的最佳植物种类,可望在不远的将来代替或部分代替化学农
植物性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残留 低、选择性高、害物一般难以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生物农药相配合等优 点,在当今环境保护及农业生态系统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倍受全世界农药 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
植物性农药一般为水剂,受阳光或微生物的作用后容易分解,半衰期短,残留 降解快,被动物食取后富集机制差。因此,大量使用植食物性农药一般不会产 生药害,相应会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是真正的无公害农药。这种表现还在 于植物性农药具有的营养作用又可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因此,随着广大消 费者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人们对植物性农药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1. 可作为防治干热地区荒漠化的造林树种。例如红河干热河谷地区有草 木不生的裸地约46万亩,种植其他树种不易成活,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印楝就成为恢复和重建红河干热河谷地区 敏感地带生态环境的理想树种。根据规划,到2010年,红河干热河 谷地区将种植印楝50万亩,红河谷将成为一条绿树成荫的印楝河谷, 中国最大的印楝种植基地。
药。
国外的开发研究:1968年两位学者Butterworth和Morgan从印楝种 核中成功分离出印楝素(Azadirachtin),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 10余种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其中Azadirachtin A在种核提取物中的含 量最高,而Azadirachtin E的活性人们一般认为最强。这些化合物都 属于四环三萜类,在剂量低到0.1ppm时就表现出比较好的拒食活性, 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活性最强的拒食剂,且对人畜无害。对昆虫还有忌 避、调节生长和绝育等多种作用,同时还表现出杀菌和杀线虫活性。美 国已开发出以印楝素为主要成分的商品杀虫剂,使之成为继除虫菊酯之 后第二个被批准使用的植物源生物农药。
【利用部位及防治效果】利用根及地上部分
根的提取液可防治稻飞虱、金龟子、蝼蛄、地 老虎、青菜虫,效果良好。根的5倍水浸液对 小麦秆锈病杀菌效果达100%。
地上部分的水浸液对大豆蚜虫的杀虫效率达 81.4%。
三、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
【概述】印楝系楝科
(Meliaceae)印楝属 (Azadirachta)常绿高大乔木,
【形态特征】高达30m,胸径达 1.5m,树干通直。大枝轮生,小枝 下垂;叶二型,幼树、萌生枝或营养 枝上的叶镰状针形,老树或果枝的叶 较短,钻形或鳞形。雌雄异株,雄球 花穗状;雌球花单生枝顶,无梗。花 期3月,10-11月种子成熟时杯状假 种皮红色或褐红色。
【分布与生境】陆均松属共约20种,分布于大 洋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中南半岛、东南亚等地。 中国仅有陆均松1种。
(2)高效广谱性:由于除虫菊素中含有一组结构相近的杀虫成分, 所以对杀虫有高效广谱性。
(3)触杀作用极强,致死率极高,且使用浓度低。 (4)作用快速:除虫菊素具有快速击倒、堵死气门致死的触杀作用。
蜕皮激素
第二节 主要农药植物资源
一、除虫菊
【植物名】菊科菊属植物。 它和烟草、毒鱼藤合称为 “三大植物性农药”。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 株高可达30~60cm,全株 银灰色,被绒毛,叶羽状分 裂。头状花序,边缘花为舌 状花,雌性,花冠白色,中 央管状花黄色,两性花。瘦 果有5条-7条纵肋 。
【分布与生境】原产南斯拉夫的达尔马 提亚。中国于1917年引种于江苏、浙江 一带,现华东、西南各省都有栽培。
大树喜光,幼树耐阴;适生于年均气温20度以 上,1月平均气温12度、温度大、年降水量 2500mm、偏酸性的红黄壤地带。天然林生 长慢,而人工林生长较快,具共生菌根。
【生态习性】印楝根系发 达,萌发力强,喜温耐旱, 适生地区为年降水量 350~1500mm,相对湿 度40%~80%,海拔 700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 地区。在亚洲南部、非洲、 南美洲的许多地区都有分 布和栽培。
【开发利用】
印楝为楝科常绿乔木。原产南亚次大陆和东南亚国家,是一种喜温耐旱的多 用途速生树种,3至4年开始开花结实,7至8年后进入盛果期,生产期可持 续200年。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印楝因两种作用引起全世界的普遍 关注
环保
天然除菊素见光慢慢分解成水和 CO2 ,因此用其配制的农药或卫生杀 虫剂等使用后无残留,对人畜无副作用,是国际公认的最安全的无公害 天然杀虫剂
杀虫
由于除虫菊素是由除虫菊花中萃取的具有杀虫活性的六种物质组成,因 此杀虫效果好,昆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可用于制造杀灭抗性很强的害虫 的农药。
除虫菊素具有麻痹昆虫中枢神经作用,为触杀性杀虫剂,因此杀虫 速度快、易于被农户接受。其特征和优势在于:
原产于南亚和东南亚,以印度和 缅甸的干热地区自然分布最多。 我国无自然分布。1986年赵善欢 教授等人从非洲多哥获得种子, 在广东徐闻和海南万宁引种成功。 1995年,赖永琪研究员从印度将 印楝引入云南,在干热河谷地区 和湿热地区试种,并开始了印楝 杀虫剂的研制和综合利用研究。
【形态特征】印楝一般树高在 12~18m,分枝较早,主干短, 树冠冠幅大,枝叶多而密集;皮 硬,有裂纹,灰白至红褐色。叶 为不对称针形,长20~40cm, 羽状复叶,叶片无毛,暗绿色。 花白色,腋生,圆锥花序,两性 花。果实光滑,橄榄形,绿(未 成熟)到黄色(成熟)。果实内 有白色硬果仁1粒,内有种子 1~3粒。
据悉,从印楝果实中分离提取的 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配制 无公害农药的主要原料,对几乎 所有植物害虫都具有驱杀效果。 除此之外,印楝可用作香皂、牙 膏等日化产品成产,同时也有很 强的药理价值。
各国代表参观中国的印楝产品
四、 陆均松
【植物名】罗汉松科陆均松属植物。 因叶色翠绿,与产地称为“陆均鸟” 的羽毛色彩相似而得名。砍伤内皮能 泌出红汁又称泪柏。中国海南岛高海 拔热带山地雨林优良用材树种。
第七章 农药植物资源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农药植物资源
第一节 概述
一、农药植物资源的概念
是指植物体内含有驱拒、干扰或毒杀害虫,抑制 病菌和除草等物质的一类植物。其有效成分为生 物碱、甙类、挥发油、鞣质、树脂、鱼藤酮、蜕 皮激素等。
二、农药植物资源的分类
(一)按使用目标分类 1、杀虫剂类植物农药:指含有对害虫有毒杀、驱拒等作用
昆虫前胸腺所分泌的一种微量高效的有机物, 称为蜕皮激素。当保幼激素存在时,主要起蜕 皮作用;当保幼激素不存在时,蜕皮激素可促 使幼虫脑神经以及中肠等内部器官的分化,发 生变态。蜕皮激素的主要成分都属类固醇化合 物,现已能人工合成或从植物体内分离提取。 此种激素可使昆虫发生反常的蜕皮,并引起死 亡,故可作为防治害虫之用。
(二)几种常见的植物性农药
除虫菊素(pyrethrins)
1.又称:天然除虫菊素,是由除虫菊花(Pyreyhrum cineriifoliun
Trebr)中分离萃取的具有杀虫效果的活性成分. 2.成分:它包括除虫菊素I(pyrethrins Ⅰ)、除虫菊素II (pyrethrins II)、瓜菊素I(cinerinⅠ)、瓜菊素II(cinerin II)、 茉莉菊素I(jasmolin I)、茉莉菊素II(jasmolin II )组成的。 3.除虫菊素具有环保和杀虫两大功能,是任何化学杀虫剂无法相比的.
【综合利用】杀虫;另外一种红花除虫菊(P. coccineum),开舌状花带红 色,杀虫效力较差,一般供观赏用。
二、苦参
【植物名】别名地槐、山槐。为 蝶形花科苦参属植物。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奇数 羽状复叶,小叶披针形至线状披 针形,顶端渐尖,基部圆形,背 面有平贴柔毛。总状花序顶生; 花冠淡黄色,旗瓣匙形,翼瓣无 耳;雄蕊10,花丝仅基部愈合; 子房柄被细毛。荚果圆筒形。种 子3~7粒,黑色,近球形。花期 5~7月,果期7~9月。
喜干燥,宜于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碱性 砂质壤土。不宜连作。用种子繁殖。 喜 光照、凉爽气候,适应性强。
【化学成分】主要杀虫成分为除虫菊酯(pyrethrin)Ⅰ、Ⅱ,瓜菊酯 (cinerin)Ⅰ、Ⅱ,茉莉菊酯(jasmolin)Ⅰ、Ⅱ,其中最主要的杀虫成分为 除虫菊酯(pyrethrin)Ⅰ、Ⅱ。花的粉末和其他制剂能驱杀蚊、虱、臭虫 和农业害虫等。
【生境与分布】生于向阳山坡灌丛、草地中。全国均产。
【化学成份】根中含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 (oxymatrine)、羟基苦参碱(sophor-anol)、N-甲基金雀 花碱(N-methylcytisine)、安那吉碱(anagyrine)、膺靛 叶碱(bap-iifoline)、脱氢苦参碱(sophocarpine)、d-异 苦参碱(d-isomatrine)、苦参啶(kurarid-in)。去甲苦参 酮(norkurarinone)、苦参啶醇(kuraridinol)、苦参醇 (kurarinol)、新苦参醇(neo-kurarinol)、去甲苦参醇 (norkurarinol)、异苦参酮,另含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一个创新课题组经过多年研 究,成功开发出以印楝种仁 为原料,用脱脂、提取、分 离等技术提取较高的印楝素 的制备工艺,并得到十三个 印楝素类的三萜杀虫活性化 合物,其中四个为新化合 物。
2006年,云南已有2万公顷印楝 (音同“链”)树种植面积,是 世界上最大的印楝种植基地,在 这一基础的支撑下,云南可以建 成世界印楝产业中心。
【功能】
除虫菊酯对害虫有麻痹作用和击倒作用,杀虫范围较广,是强力触杀剂。 其胃毒作用极微弱,对人畜无毒,对植物无药害,在强光及高温下易分解 失效。
除虫菊酯属于神经毒剂,与 DDT的毒理机制十分类似,但击倒作用更为突 出。DDT只对周围神经系统有作用,而除虫菊素不但对周围神经系统有作 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对感觉器官也有作用,因此,它同时具有驱避、 击倒和毒杀三种不同作用。
2、毒杀性植物农药:指利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杀灭虫害和植 物病菌。
3、激素性植物农药:指利用植物中含有的昆虫激素及其类似物 干扰害虫的发育过程或引诱害虫而用其他农药毒杀,进而达到杀 虫目的。
4、驱拒性植物农药:指利用植物中含有害虫所不喜欢或讨厌的 某些物质,以防御害虫取食,进而使害虫饥饿而死亡。
物质的种类,如除虫菊、苦参。 2、杀菌剂类植物农药:指含有对植物病菌有杀灭、干扰等
作用物质的种类。如藜芦。 3、除草剂类植物农药:指含有对杂草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物
质的种类。如燕麦、拉拉藤。
(二)按杀虫、杀菌或除草方式
1、寄生性生物农药:指利用寄生生物(主要是细菌、真菌等)的 寄生作用杀灭病虫害和病菌,也称为微生物农药。
(三)按利用的化学成分
1、酚类 2、萜类 3、生物碱类 4、炔类 5、蛋白质毒素 6、生氰糖苷 7、各种信息素或激素类等植物次生代谢化合物
三、农药植物资源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植物性农药的优点
目前已知具有杀虫作用的植物在1000种以上,可食虫的植物有450种之多。具 有杀菌作用的植物也不计其数,这些富含高生理活性次生物质的植物可能被直 接加工成农药而用于农业生产上。
2. 其种子可用来制备无害化生物农药。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种植 印楝,30多个国家在开展栽培和利用研究。据介绍,印楝农药不 但可杀灭8至200余种昆虫,而且能杀灭螨虫、线虫、细菌、真菌 和病毒;用印楝制备的药物对人体某些炎症、疾病具有疗效,并 可充当治疗家畜、家禽的兽药。
印楝的开发利用在近30年发展异常迅猛,目前已成为生物农药国 际商业性开发的热点。第三代农药——无公害农药替代化学农药 是世界农药发展的方向,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污染环境、食品,对 家畜、家禽和有益生物造成严重危害,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并对 人类健康构成极大威胁。长期使用化学农药的结果是害虫种群优 化,防治难度和生产成本逐年增加。印楝生物农药对温血动物无 毒,使用安全,防治对象不易产生抗性。印楝是现知生产无公害 农药的最佳植物种类,可望在不远的将来代替或部分代替化学农
植物性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残留 低、选择性高、害物一般难以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生物农药相配合等优 点,在当今环境保护及农业生态系统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倍受全世界农药 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
植物性农药一般为水剂,受阳光或微生物的作用后容易分解,半衰期短,残留 降解快,被动物食取后富集机制差。因此,大量使用植食物性农药一般不会产 生药害,相应会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是真正的无公害农药。这种表现还在 于植物性农药具有的营养作用又可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因此,随着广大消 费者对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日趋强烈,人们对植物性农药的认识也越发深刻。
1. 可作为防治干热地区荒漠化的造林树种。例如红河干热河谷地区有草 木不生的裸地约46万亩,种植其他树种不易成活,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印楝就成为恢复和重建红河干热河谷地区 敏感地带生态环境的理想树种。根据规划,到2010年,红河干热河 谷地区将种植印楝50万亩,红河谷将成为一条绿树成荫的印楝河谷, 中国最大的印楝种植基地。
药。
国外的开发研究:1968年两位学者Butterworth和Morgan从印楝种 核中成功分离出印楝素(Azadirachtin),到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 10余种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其中Azadirachtin A在种核提取物中的含 量最高,而Azadirachtin E的活性人们一般认为最强。这些化合物都 属于四环三萜类,在剂量低到0.1ppm时就表现出比较好的拒食活性, 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活性最强的拒食剂,且对人畜无害。对昆虫还有忌 避、调节生长和绝育等多种作用,同时还表现出杀菌和杀线虫活性。美 国已开发出以印楝素为主要成分的商品杀虫剂,使之成为继除虫菊酯之 后第二个被批准使用的植物源生物农药。
【利用部位及防治效果】利用根及地上部分
根的提取液可防治稻飞虱、金龟子、蝼蛄、地 老虎、青菜虫,效果良好。根的5倍水浸液对 小麦秆锈病杀菌效果达100%。
地上部分的水浸液对大豆蚜虫的杀虫效率达 81.4%。
三、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A.Juss)
【概述】印楝系楝科
(Meliaceae)印楝属 (Azadirachta)常绿高大乔木,
【形态特征】高达30m,胸径达 1.5m,树干通直。大枝轮生,小枝 下垂;叶二型,幼树、萌生枝或营养 枝上的叶镰状针形,老树或果枝的叶 较短,钻形或鳞形。雌雄异株,雄球 花穗状;雌球花单生枝顶,无梗。花 期3月,10-11月种子成熟时杯状假 种皮红色或褐红色。
【分布与生境】陆均松属共约20种,分布于大 洋洲、南美洲和亚洲的中南半岛、东南亚等地。 中国仅有陆均松1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