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合课程的方法与策略
作者:尹巧云
来源:《中国教师》2016年第16期
编者按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在总结多年“自主教育”育人模式和“新学堂自主教学”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低年级融合课程实践探索。它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的经验世界为依托,关注学生发展阶段,完善幼小衔接;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着重培养基本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品质,奠定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融合、教材的融合、教师教研与教学方式的融合等实现学科的统整与融合,为学生创设更适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融合课程使教师们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紧密组合为一个“全能部队”式研究整体。本期课程与教学从案例、思考及评价等方面,呈现了中关村一小融合课程的各个维度。
一篇普通的语文课文《云娃娃》有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第一种,朗读课文,学习写字;第二种,先看关于云的视频,再学课文,再导读绘本进行美术创作;第三种,先看视频了解云的形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云,做自己感兴趣的蒸发小实验,再收集关于云的词语、诗歌和绘本,进行语文文本学习和美术创作,最后孩子用自己绘制书的形式,把自己对于云的理解和认识表现出来。
可以说,第一种是语文课堂,第二种是形式化融合课堂,第三种是深度融合课堂。我们要倡导的是第三种。
现在笔者依稀记得孩子们上课时的兴奋情景:专注的眼神看着云的形成视频,朗读课文之后好奇地猜测云娃娃在天上变化多端的情境,通过导读绘本,孩子们进行了口头绘本创作。当时笔者特别敬佩孩子们的探求欲望,尤其惊讶孩子们的创作能力。我认为,这是融合课程给孩子们带来的享受,他们的知识融合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表达、创作能力也提升了。但我一直在思考:他们的基础夯实了吗?知识能够转换为能力外显出来吗?这种学习过程和方法能迁移吗?这种情感体验是孩子喜欢的,那如何把他们对知识的热爱转换为内在的学习力呢?我逐渐认识到,真正的融合应该是通过“一横一竖多辐射”的全方位、立体式学习模式,让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认知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最终达到夯基础、超学科、提能力的目的。
一、“一横式”知识性多学科融合
一横:针对一主题,把多学科知识点梳理列出,深化对主题的认识。这一层面主要是知识的融合,进行了多学科教学,算是融合的初级。如把科学、语文、美术、数学等学科融入“云”这一主题(图1)。
具体学习内容安排如下:观看云形成的视频,完成《云娃娃》的朗读与生字书写,说说你观察到的云的形状,再用七巧板摆摆云的形状,最后绘一幅关于云的画。这样的融合只能算是浅度融合,比较表面化、形式化。孩子还处于被动输入式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的道路上,还没有让孩子完全自主地动起来、学起来。如何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内化,再综合运用进行外显输出?
二、“一纵式”活动性跨学科融合
一纵:用一种活动或者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一旦内在驱动力被激发了,学生必然会自主地将知识内化吸收,并进行跨学科思考操作。
这一活动就像一根线一样,让学生把横向的多学科知识串起来。通过跨学科思考操作,最终将知识吸收并内化,学习方法和过程得到训练,学习、创作情感得到体验。因而,我们充分丰富教学内容,除了讲解课文、观看视频及绘制单幅作品外还做了许多工作,如科学发现小实验(水蒸气蒸发和遇冷)、模仿绘本《云娃娃》做自己的绘本书、搜集学习关于云的词语和诗歌等。从而,学生对云的认识更深刻,也更主动地运用关于云的知识,并完成自己的实践活动(见图2)。
这一活动采用什么形式、用什么方法?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思维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经验感受,因此,针对不同群体的孩子,要有不同的活动形式,让孩子自主选择。
针对“云”这个主题,我们可以通过看云形成的科学视频,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知识。针对这一科学知识,可以根据孩子的个人兴趣和观察点,设计一个科学小实验(如水蒸气蒸发和遇冷相关问题),让孩子进行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加强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个实验过程涉及项目学习的科学操作程序和数学思维,这些都是理科群学科最基础、最重要的学习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绘本介入,让孩子们学习、模仿、感悟如何表现云,培养孩子的想象创造力。通过阅读绘本、阅读云的相关科学材料,积累关于云的词语和古诗、讲自己绘制书本故事等各种方式,培养孩子的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这些是文科群学科最核心的能力。
其实,针对不同学生、不同学习主题,除了项目学习(PBL)、资料搜集、绘本创作、美文积累、书本制作等活动形式,还有更多的融合课程活动形式等着我们去探索实践。
三、“辐射式”自主学习和学习力的爆发
多辐射:当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善于知识整合,习惯跨学科思考,学习力得到彰显时,面对多方位学习资源和今后更高级、更有难度的学习生活,他们就会辐射出潜在的能量和优势。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育技术的发展,课堂的形式在进行翻转,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在转变,越来越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学校的自主发展课程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改变教育供给方式,丰富学生学习途径,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使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做“最好的我”。随着学校自主发展课程的建设和新学堂自主学习改革的深入,最初为更好实现幼小衔接的融合课程逐渐被深入认识,融合不仅仅是各个学科的知识融在一起,更是把知识、技能,甚至情感态度融合到课程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与综合学习能力(图3)。
教师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点整合、内化、外显,让学生从感性辐射到理性,从课堂辐射到课外,从课本辐射到绘本,从被动接受知识发展到主动学习。我们以“云”这一主题为背景,以“做书”的形式为媒介,把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作为培养目标,通过语文、美术、科学、数学等各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师提供学习方法和材料,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愿景是美好的,想法是美妙的,做法是否切合实际呢?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夯得实?我们有那么多课时吗?孩子有能力完成项目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吗?孩子有能力去绘制书吗?这也许是每位一线教师质疑和担心的。这些内容设计在课堂4个课时就差不多了(语文、美术、科学、演讲各一节课),如果我们引导到位,指导及时,孩子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在课外就会迫不及待地做这些实验和项目。孩子的能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他们的求知欲也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融合方式,让低年级段的孩子爱上了学习,与学校自主发展课程体系的“6-2-6模型”也是一脉相承的,它为高年级国家课程和可选择课程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