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
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
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横空而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但是苏联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
正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并走上对外扩张的战争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并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国内,苏联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政策有明显的操之过急的倾向,这必然遭到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
同时,苏联的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10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差异很大,历史遗留下来的俄罗斯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和隔阂又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
总体上看,苏联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1—1945年间,苏联用4年的时间和盟军一起共同打败了纳粹德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
不仅战前3个五年计划的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国家大大增强了实力,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而且千百万苏联人民大众高昂的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成了战胜法西斯势力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实际上是一场决定人类走向进步还是倒退的殊死搏斗。
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力军,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为人类的和平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仅如此,这个胜利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使得社会主义苏联的威望空前增长,使得苏联以世界两大强国之一的面目出现在世界舞台上。
随着红军在欧洲的推进,在东欧出现了一些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后来组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所有这些,都推动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世界进步事业的发展。
当然,苏联的成就还有很多,但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病也同样显著!
一是民主范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
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权,使党和国家领导权尤其是干部人事权过分集中于中央的个别机构或个人。
这就大大削弱了党和苏维埃的选举制度和监察制度,造成政治生活民主太少,而且容易滋生个人迷信和专权。
在这种政治体制之下,领导集团或最高领导人就容易判断失误、独断专行、滥用权力。
以至于凡是被认为反对或怀疑斯大林的理论、政策和主张的人,都被视为人民的敌人而遭到镇压,其中包括大批高级干部和有独立思想的知识分子。
斯大林时期的大规模镇压和斗争,使苏联社会主义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害。
这种错误尤其对苏联共产党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极大地破坏了党内民主,窒息了党的生机。
从此,党内敢于冲破教条主义框框、提出创见、有独立见解的干部变得越来越少了。
苏联在斯大林之后所以长期没有出现具有政治眼光、有魅力、有见识、有工作能力的接班人,很大程度上同大镇压、个人迷信和过度集权的体制有直接的关系。
二是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上效益较差。
在过度集权下,中央主管部门要直接领导成千上万的企业,因此实际上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只能采用指令性计划的办法。
企业没有一定的自主权,缺乏经营积极性。
在过度集权制之下,企业完全是上级主管部门的附属物,其任务就是不折不扣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规模总量的扩大,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密,过度集中的体制就越来越不适应形势了,因此,过度集权制在战后苏联所产生的消极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
三是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思想僵化。
在斯大林时期,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经成为思想文化领域的一条神圣原则。
它是衡量公民是否有觉悟、是否认识真理的最高思想准则,是判断公民是否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主要政治标准,甚至成了界定公民是否犯法的一条见诸明文法的法律原则。
在这种体制和氛围之中,原本是充满批判意识,辩证法精神的马克思主义不再是行动的指南,相反成为僵化的教条,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造成了严重的思想障碍。
四是对外关系中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的道路。
斯大林体制的弊病,反映在对外关系中就是搞世界革命、大党主义、大国主义,这导致苏联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为了搞世界革命,为了说明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斯大林提出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指示各国共产党起来推翻本国政府。
尤其是二战结束之后,苏联要当社会主义阵营的头,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同美国进行势力范围的划分与争夺。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苏联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必然反应。
随着苏联力量的增强,斯大林的后继者开始越来越明显地实行同美国争霸是的战略。
事实证明,这是一条注定失败的道路。
苏联曾经创造的的辉煌将永记于人类文明史上,但其解体的悲剧也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中国作为曾经在国情、制度、模式都比较相似的国家,苏联的解体无疑会对其敲响警钟,中国从其中能吸取诸多的教训。
一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把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
马克思早就阐明生产力是决定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决定因素,人类历史
也说明劳动群众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所需要的也就仅仅是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
然而苏联在这一方面做的却是差强人意,苏联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有: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高度集中的斯大林经济体制及以后在这一体制下做的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形式所逼,斯大林则是为了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只有短暂实行了不到五年的新经济政策考虑到了人民的需要。
在经济结构上苏联着重发展重工业而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而与人民联系最密切的正是轻工业和农业,这一模式的结果就是经济结构失衡,造成“国强民贫”的局面。
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吸取建国后三十年的教训和经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需要才是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二是推进政治改革,改变僵硬的政治体制,增强国家的政治活力,发扬民主,推行法制。
斯大林主在政治上创设了高度集权的体制,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集中于苏共,苏共又集中于政治委员会,而政治委员会直接受到自己的控制。
这种将苏维埃置于形式,以党代政,剥夺地方自主权的必然的结果便是造成个人崇拜严重,斯大林领导苏联创造了辉煌,但这种体制同遇明主则强,遇庸主则弱,遇昏主则亡的君主专制总有一些相似。
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在推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的根本思想就是奉行民主,发扬法治,通过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恢复政治协商会议,给各民主党派以参政议政的权利,改变文革中以党代政的局面,恢复政治活力。
三是加强党自身的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进行反腐倡廉。
列宁时期,苏共的干部革命意志坚定,没有丝毫特权,能与群众同甘共苦。
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不断提高干部特权的标准,形成了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
结果必然导致贪污腐败的盛行。
苏共党员将苏共作为自己谋权牟利的工具,对其组织不具有任何的归一感,结果就是苏共被宣布解散时没有一个党员去维护自己一直宣布效忠的机关组织。
相比之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方面就一直做的比较好,加强党的建设,反对腐败从未松懈过,即使在十年动乱的文革之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情况下,针对新的现象,中国共产党加大了发腐倡廉力度,从近几年落马的高官级别就可以看出这一决心。
只有清明廉洁的
政党,才能有较强的执政能力,能保持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心态,获得人民的支持,永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加强与世界的交流,在交流的同时也需要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苏联是世界大国,拥有令西方望而生畏的军工产业和军事技术,但由于其过度强调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从而限制本国人民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这其中也包括科技交流和经济交流,导致本国经济体制过于僵化,改革也难于突破原来的局限。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展了全面的改革,但他的改革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他全面接受西方的观念,背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否认苏联的历史,结果造成国内局势动乱,改革也受到挫折,同时给西方国家以借“经济援助”之名而实行和平演变的机会。
中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加强与世界的联系,但这一过程是逐渐的,在改革之中也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念,并且形成了自己新的理论。
在与西方国家合作的同时也对他们抱有戒心,绝不容许他们干涉本国内政。
五是合理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苏联有一百五十多个民族,其中俄罗斯族人口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五,是主体,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苏联最大的问题是俄罗斯的大民族主义,苏联领导人的设想是以俄罗斯族的文化为主题而形成全苏联国民的信仰,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对其他民族实行打压,造成民族矛盾激化,从苏联解体后所形成的国家格局就可以看出这一问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同样是一个有几十个民族形成的国家,民族问题也是中共处理的重点,不同的是中共着手的重点是反对“大汉族主义”,同时也反对各地的民族主义。
其基本民族政策是“平等”“团结”“互助”不存在刻意打压少数民族的现象,而且还给各民族聚居的地方以自治权,在经济上也给予扶助,帮助各民族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从而使各民族都形成了对中国这一大家庭的认同感,进一步形成了大的华夏民族的意识。
六是正确处理军事与国内其他领域的关系,军备以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为限,不盲目搞军备竞赛。
苏联经济为军事而服务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军工产业发达,民用工业却极其落后,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失去人民的支持。
中国在文革前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改革开放后正确的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正确处理军备与经济的发展的关系,甚至在一段时间内为了发展经济而放松军队的建设,历史证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
七是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不搞霸权主义。
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他也处处以老大哥自居,不可否认他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社会主国家提供过重大帮助,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国形态,奉行大国沙文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占领其他国家,造成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也导致自己浪费大量资源,将自己至于孤立地位。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在历史上从未主动侵略过其他国家,中国建国后曾多次声明这一传统,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威胁论盛行,中国政府一再倡导“和平崛起”的发展策略,强调中国现在不称霸而且永远也不会称霸,承诺“中国政府不会在国外驻守一兵一卒”,同时尽全力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际安全,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苏联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中国化得第二次飞跃,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我们党和国家实践活动的一门首要科学,必须将其贯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将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