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共哈尔滨市呼兰区委党校高级讲师李颖
“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正在打破区域界限而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具有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成为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因素。

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不竭动力,是加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所在。

它是现阶段中国经济提质升级、增强整体竞争力、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区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竞争力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区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经济体,处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交叉结合部分。

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区域经济有两种类型:经济区域经济和行政区域经济。

现阶段,我国的区域经济呈现明显的行政区域经济特征,区域经济的形成决定于行政区划体制的规定性,因而范围相对固定,即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

我国行政区划一般为省、市、县(区)、镇(乡)四级。

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区域为其自身发展而在其从属的大区域
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换言之,就是一个区域较之于其它区域、
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对资源的吸引力和市场的抢占力。

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可用该区域输出产品占全国或全世界输出产品总量的比重以及吸引要素资源占全国或全世界要素输出总量的比重来表示。

分析一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始竞争力,指由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与劳动力、资本存量等自然或静态因素所决定的区域竞争优势;二是潜在竞争力,指由基础设施、法规体系、政府管理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社会条件、保障体系、企业家精神等人为可变的软硬环境因素构成的动态区域发展优势;三是现实的竞争力,指经济实际运行效果与效率:如GDP、增长速度、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

同时还要综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优势、生产优势、产品优势等三种类型,通过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出本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潜力,进而达到加快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制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区域经济发展从实际状况出发的原则
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是这个区域内自然、地理、历史、民族等自然的经济和社会的多种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综合特征。

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制定具有区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反映本区域个性特征的区情出发,正确地判断经济发展的区域基础和区域实力,同时比较准确地判断区域经济发展的成熟程度,遵循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
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科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

(二)坚持国家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中,不仅正确认识区域的内部环境,而且要正确认识区域的外部环境,遵循区域分工的客观要求,将发挥区域的优势纳入到整个劳动地域的分工体系之中,这就要求必须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出发来制订发展自身优势的区域战略规则,包括区域主导产业,专业化生产部门的发展和整个区域生产布局。

(三)坚持区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原则
优化区域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订不仅要谋求区域经济的增长,还要谋求社会的不断进步。

区域经济增长为社会物质生活的提高提供了物质条件,区域社会进步为社会精神生活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共同引导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坚持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区域经济增长不仅表现为增长的速度,更重要的是表现为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如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体现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三者的统一,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中许多方面的问题,但其中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优化区域的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运用有效的手段及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
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使区域经济竞争力明显提高,使经济在长期内保持一个持续、快速、协调的发展。

三、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
区域经济竞争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经济体在竞争过程中
所表现出的相对优势、比较差距、吸引力与收益力的一种综合力。

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分析,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因素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区位与自然条件
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相关资源条件决定该区域在竞争中的优势,它们是通过影响“区域发展成本”体现出来的。

所谓区域发展成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支持经济发展并实现区域战略发展目标,必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所花费的成本。

区域发展成本主要受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影响区域发展成本的本质性基础。

区位条件虽然可通过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改善,但需要耗费巨大的发展成本,从而制约区域竞争力。

如果用各省市县与海陆空交通枢纽的距离来衡量区位优势的话,这一距离与人均GDP成反比,离交通枢纽线越近,发展成本越低,经济发展越快。

(二)政府效率
政府效率主要体现在政府公共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存在市场失
灵,尤其在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完善的阶段,更需要政府介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也是要花费成本的,这些成本最终都是要由企业和个人直接或间接负担的。

政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成本,制约企业的竞争力,而企业是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承担主体,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不同区域内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提供政府效率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三)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包括人口素质和文化传统这两方面内容。

人口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竞争力,虽然人口自由流动将成为趋势,但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毕竟有限。

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口都比较多,如果利用好可成为竞争的优势,反之则有可能成为包袱。

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并从深层次影响经济发展,而且往往是根本性的。

温州地区经济的腾飞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温州人的重商传统,而中西部地区的落后则与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的文化传统有关,所以,人文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高低和经济的发展。

(四)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平台,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良好的基础设施能有效地支持经济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技术性基础设施还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而落后的基础设施则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

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环境建设,塑造良好区域形象
区域形象是指一区域内外公众对区域总体的概括性认识和评价,它是区域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一种理性再现。

区域形象对一个地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区域形象有利于资本和人才的流入,有利于本地产品和服务的外销。

首先区域形象是自然演进的,一个地区大部分民众的基本做法在整体上形成区域形象的基础。

比如在同外省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山东人形成了憨厚可交的整体形象,东北人形成了直爽诚实的整体形象,上海人形成了精明讲原则的整体形象。

其次区域形象的形成同时也是一个构建的过程,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施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形象。

因此,政府对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区域形象责无旁贷,因为区域形象是一个公共产品。

塑造良好区域形象政府首先强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其次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维护区域形象的表率;第三要建立维护区域形象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维护区域形象的行为给予奖励,严惩破坏区域形象的行为。

同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场合和媒介宣传自己,营造区域形象魅力,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二)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培植优势产业
长期以来,一国或一地区要想在竞争中取胜,不仅要利用自身的要素资源优势,发挥比较优势,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还要
通过培育和强化区域的经济特色,树立“不求其多,但求其特”、“不求齐全,但求其佳”的特色经济新概念,在各地区之间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然后相互交换。

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生产要素、自然资源可以在国际间流动;在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自然资源可以被改良、再造,也可以被新材料替代;经过人力投资,可以克服劳动力不足。

除一部分原料生产国如石油输出国以外,大部分地区具有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中已不具有垄断优势。

对落后地区而言,一味地单纯从自己的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产业结构,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因此,应该在现有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来源于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是指本地区乃至全国分工中具有要素禀赋优势或相对价格优势的产业,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一般就是这个地区的特色产业。

培育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既是提升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也是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群是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完美结合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地理集中、产业领域集中、相关量集中、原料和生产成品相对集中、行业信息集中、买主意向集中和配套机构与设施集中等特征。

产业集群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能改善创新条件,有利于新企业成长,具有强烈的外部经济效应。

它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着眼于一个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和
合作关系的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互动,从而推动一个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优势产业的产生发展不能也不可能以人为方式进行,它是在市场经济中根据市场原则进行选择的结果,但政府却可以起到“催生”的作用,尤其是在优势产业的起步发展阶段政府的引导作用更为重要。

政府应培育企业的植根性和可持续发展,用功能性产业政策代替倾斜性产业政策,完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所有企业和产业提供公平合理的、软硬件环境良好的竞争平台,让市场机制去决定优势产业。

(三)注重制度和机制创新,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
市场经济各区域经济体中的政府为增强本区域的竞争优势,只能凭借制度和机制创新来提高对流动性要素的吸引力。

如果一个国家促进交易和创新的制度机制缺失,那么再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不能助其成为今天和明天的财富强国。

政府制度和机制创新就是要结合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行为边界,各司其职,原则上是属于市场的分配范围,政府不能越俎代疱,凡属政府支配的范围,政府应尽其职。

市场经济条件下,凡属政府“越位”的,一定要退出;凡属政府“错位”的,一定要纠偏;凡属政府“缺位”的,一定要按合理原则补缺。

政府应是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市场主体充分行使其权利,加快市场化进程。

制度环境决定了各地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信息化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和市场环境质量,这说明越是规范的市场环境越能吸引外来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增长。

而保护主义政策可能在短期内有效,但无法在长期内对当地财富增长做贡献。

信息化程度越高,运输条件越发达,资源流动就越方便,地方保护就越困难。

资源流动的便捷说明了市场流动成本在下降,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在提高,市场环境质量在上升,政府监管市场行为就越规范,这也降低了要素流动的交易成本。

一方面,信息化和运输条件等技术层面的改善导致要素流动成本的下降。

另一方面,市场环境质量的提高,也降低了要素的交易成本。

不仅如此,市场环境的改善,还可以吸引要素在当地形成所谓的“根系”,促使这些资源留在当地,形成核心竞争力,所以对于一地的经济增长来说,市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四)培育增长极,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增长极理论是指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区的分布和聚集会产生高速增长的若干点状空间,并由此带动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展理论。

具体来说就是生产要素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和聚集,以及服务业随之而来的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往往使经济流程在若干点状空间具有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从而形成了经济的增长点。

这种吸引力,至少在一定时期会增加地区之间在收入和创新能力上的悬殊差异。

增长极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长极的“扩散效应”,经济增长的势头会随着增长极内部人力资本的提高,规模效益的扩大,技术进步的加速,创新群的集结,从增长极向其周边地区扩散,从而带动和促进周边地
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二是增长极内部的“亲和力”将导致外部经济效果,首先是增长极内人力资本将得到较为充分利用,其次在增长极几乎会使所有厂商都能分享到资源供应、维修服务、技术咨询、基础设施集中所带来的好处。

区域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交通条件便利,人才资源丰富,具有经济中枢的支配和自由组织机制,一般来说区域中心城市应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要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是要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大区域要素资源整合力度,向大城市集中,要素资源的集中有利于提高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其次是要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区域优势产业,突出产业强项,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五)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以新技术革命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地域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各个区域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

从总体上讲,区域合作有利于提高所有区域在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市场主体从更大范围获取要素供给和产品需求,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都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形成体现因地制宜、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竞争力极强的特色区域经济。

在政府推动下,如何让企业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是区域经济合作
与发展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所在。

区域经济合作的首要条件是市场经济原则的普遍接受,市场机制作为主要的经济要素配置手段得到所有参与方的尊重。

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坚持从具体项目做起的务实做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在区域合作中各方应支持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强区域合作,引导企业通过品牌扩张和资产重组等方式,突破地域界限,发展成为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

综上所述,在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只要从各地的经济发展实际出发,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突破各种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制订并实施适合本区域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战略,就能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就能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就能促进经济发展。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