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 第15课“冷战”的形成教案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冷战”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铁幕演说”的时间,人物,主要内容及影响;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出台经过及具体内容;记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时间及影响;理解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概括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初步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实质的探讨,增强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马歇尔计划的宣传画》和《二战后形成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片、地图,提取有效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对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表现,原因,影响的总结,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战后两大阵营形成过程的整体和初步认识,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整体、全局的视角观察历史,从而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通过对两极格局的国际经济政治影响的学习,认识少数大国控制世界,争夺霸权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进一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过程中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难点:“冷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学情分析:
由于我们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以“夯基础,抓落实”为主,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内容,达到对本课内容的基本要求。
导入新课:
英国外相巴麦尊曾经有句名言,“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深刻地揭示出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二战后,美苏两国从战时的盟友变成了“冷战”的对手,那么,美苏冷战局面设如何形成的呢?一、“冷战”政策的提出
(一)原因
1、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
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二)提出
1、1946年,凯南八千字电报
2、1946年,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冷战”第一枪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二、美苏展开冷战
(一)美国“冷战”政策
1、“冷战”的含义:
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冷战”政策的表现
(1)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出台
①背景: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②内容:
③影响: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
阅读并回答:
材料一:“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材料三:“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
——杜鲁门咨文(节选)
问题一:材料一二中“两种生活方式”、“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是指什么?
两种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来自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
问题二:材料三当中“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折”?
转折:美国外交政策从原来的孤立主义,转变为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
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及战后美国面临的经济转型的问题。
问题三:杜鲁门咨文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有何影响?
目的:宣告美国在全世界的扩张,目的把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范围,不准苏联干涉其他地区的事务,干涉美国的扩张行动。
影响: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2)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1)背景: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困难;②无产阶级革命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2)内容:P71
(3)影响:P71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
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会议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举行,除苏联及其东欧盟国以及西班牙外的16个欧洲国家参加了会议。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3)军事方面:北约组织的建立(冷战政策的支柱)
(1)背景:
①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威胁的阴影挥之不去和“恐苏症”而寻求美国的支持
②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
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
(2)内容:
1949年4月美国联合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成立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建成北约NATO)设在布鲁塞尔的北约盟军总部。
任何一个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
”各缔约国可以“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
(3)影响:p72
(二)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建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反击冷战政策,加强对东欧的控制。
2.经济:建立经互会
建立目的:反击马歇尔计划,发展经济,巩固东欧。
建立概况: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的经济会议上协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1949年4月,该组织正式宣布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
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
建立作用:对促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但苏联的一些不平等交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3、军事: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的目的:加强与东欧各国的合作,与美国抗衡。
1955年5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8国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组织,总部设于莫斯科。
(三)北约和华约建立的影响
标志着二战后欧洲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以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三、冷战政策特点:
以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至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对峙和竞争,这种对峙和竞争不是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除此之外的一切方式。
四、冷战局面的评价
(一)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
(二)美国发起冷战和苏联的回应使之不断升级,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三)双方争夺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不可避免;
(四)愈演愈烈的对抗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