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点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人们进行商品买卖的场所;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定地区内以货币为媒介的各种交换关系
的总和。
市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分工的产物。
人们对市场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而不断深化、充实和完善。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出现时,国内市场就出现了;国内市场是由这种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列宁选集》第1卷,第189页)。
而
且市场的含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含义。
“市场”
最初的含义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市”就是买卖,“场”就是场所,“市场”即买者和卖者于一定的时间聚集在
一起进行交换的场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分工更加精细,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货币职能的进一步完善,商品交换并不固定局限在某些场所,而可以采取电话、电报、邮汇、电汇、传真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达到商品交换的目的,因而,市场这一定义,又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从微观市场学观点看,即从卖方立场来研究买方市场。
那
么,市场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求或欲望,而愿意通过交换来满足这种需求或欲望的全部的潜在顾客所构成。
从宏观市场学观点看,市场是商品供求关系的总和。
而把市场的概念定义为:市场是具有需求欲望和购买能力而进行交易活动的个人、企业和组织这一需求主体与商品所有者这一客体的关系。
2、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的经济形式,是指主要由市场价格调节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的高级的、成熟的发展阶段。
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市场方式;另一种是计划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单一的、纯粹的市场方式或计划方式,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
往往是以某种方式为主,另一种方式为辅。
如果某一社会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以计划方式为主,就叫计划经济;如果以市场方式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这种经济就称为市场经济。
其形成条件为:生产要素商品化、经济关系市场化、产权关系独立化、生产经营自主化、经济行为规范化。
3、市场机制:在经济活动中,市场具有能够使各种市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促使市场正常有序运行的自我调节组织能力,这种自我协调组织能力就是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在现实经济运行实践中具体表现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工资机制、利率机制、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的内涵就是这些具体的机制因素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功能和调节作用。
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各要素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运动过程。
理解市场机制这一概念,要从两个层次上进行,一是市场机制的各种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市场价格、市场供求和市场竞争;二是市场机制各要素的组合及交互运动。
市场竞争引起供求变化,供求变化又引起价格变动,而价格变动又会引起市场竞争,形成市场各要素有机联系的运动过程:市场价格一一市场竞争一一市场供求一一市场价格。
4、市场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的各种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5、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突破国家的界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的过程,是减少乃至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不同国家的经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
6、对外开放:是指国家放弃闭关自守的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对外交往的限制,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对外开放既包括发展对外贸易,也包括鼓励外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入中国;既包括“请进来”,也包括“走出去”;既包括资源的国际配置,也包括经济体制与国际接轨。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1 )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
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7、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
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同时还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
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进程和人口素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
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
8、经济制度: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经济制度就是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制度,也就是经济过程中必须遵循的
行为规则。
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经济制度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的所有制;第二层次:产权制度;第三层次: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
基本经济制度: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及其结构仝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整个社会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
制度。
9、产权制度:所谓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10、所有制:是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的社会关系。
1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经济大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人类社会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而出现,其产生与存在的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
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2、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通常是一国国民经济的管理制度及运行方式。
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社会的经济关系,即参与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单位、各个个人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是通过这样的体系表现出来。
经济体制除了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外,还包括各行各业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等等各自的管理体制,此外各个不同企业的企业管理体制也属于经济体制的范围。
二、问答
1、怎样实现中国经济和谐发展?(295-309 )(见课件,第九讲)
(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
(二)按照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是解决高速增长中各种不协调问题、实现和谐发展的有效方法。
1、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中国的发展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
这主要表现为收入差距和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环境压力加剧等等。
在这种状况之下,注重和谐发展是很有针对性的。
当前,中国不和谐现象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穷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仍然较穷,或者说收入增加较慢。
(因为农民穷,所以城乡收入差距大;因为穷,有人付不起医疗费用、无力养老,才使得社会事业落后;因为穷,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行业也有人愿意去就业。
如果人们普遍能够走向致富之路,这些问题应该都会逐一消失或至少得到缓解。
因此,要让穷人富起来,最重要的是让穷人有工作,能够充分就业并赚取工资收入;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要让穷人的工资收入能够以比富人收入增长更快的速度提高。
)
2、怎样才能让穷人充分就业?最关键的是必须按照中国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即充分利用中国当前劳动力多且相对便宜的优势,去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的产业,或者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密集的区段。
这样,就可以创造非常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具有劳动力的穷人加入到正式的就业市场。
而且,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国
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最大的竞争力,能够赚取最大的剩余,实现最大的资本积累。
3、让经济按照比较优势发展。
对于企业家来说,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就是要在做出产业、产品、技术选择时,充分利用当前国民经济中相对丰富的要素,少用相对稀缺的要素。
政府不需要以干预市场资源配置的方式来
保护、补贴某些行业的发展,企业失掉了向政府寻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样企业才会专心致志于管理、技术、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只有在这样的市场经济中,政府才能集中力量来发展具有外部性的、市场提供不了的公共产品,发展卫生、教育事业,保护环境,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照顾经济中一部分丧失或临时丧失工作能力的人。
这样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注重可持续发展
2、注重支持落后地区和农村的发展
3、注重社会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注重社会公平。
社会各阶层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
5、注重制度建设
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发展理念和政策目标,也是不断实践的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目前讲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2、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和手段(259、268)
基本目标: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即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
具体目标:经济增长(是指国民经济的总量和规模保持一定的合理的增长速度。
);充分就业(失业会影响到
社会情绪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和政治问题,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都把充分就
业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一大目标。
);物价相对稳定(是指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大的物价波动和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平衡(这主要要求一国能保持汇率稳定,同时保证资金流出、流入的平衡和进出口的基本平衡,既无大量的国际收支赤字又无过度的国际收支盈余。
)
手段:计划手段(是指国家依据和运用经济规律,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运用指导性计划和必要的
指令性计划,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协调、控制和监督的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或经济组织通过运用经
济杠杆,调整不同经济主体的物质利益关系,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
包括价格杠杆、税收杠杆、信贷杠杆、工资杠杆。
);法律手段(主要包括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行政手段(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机关的权威,通过发布命令、指示、决定、政策、指令性计划等来直接管理和干预社会经济活动的手段。
)
3、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
共存于现阶段的经济关系中,这是由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共存决定的。
以按劳分配为主是由我国以公有制
为主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按劳分配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的本质规定。
但既然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市场关系
中基本的分配关系就只能表现为按要素分配,劳动力产权归个人所有,承认劳动力和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一样,都是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的要素,都以资本的形式存在。
劳动者既可投入劳动力,又可投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获取收入,劳动者的各种要素收入都可以在理论思维中分别还原为要素所有者的劳动收入,从而揭示出隐
藏在各种形式收入后面的按劳分配的本质。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要素收入受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影响与制约,资本与劳动在这里体现的是一种自主、平等的联合方式,为劳动者各尽所能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劳动者创造价值的
需要。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是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按劳分配因市场关系而转化为、表现为按要素分配,而不是在同一层面上并列或“主辅结合”的关系。
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在我国现阶段统一的基础在于公有制成分和私有制成分都是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所有制形式,而不是前者是后者的一个子部分。
按劳分配是我国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是按照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按要素分配是非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是按照要素所有权分配,两种分配方式都能体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实质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扩张及由此导致的各国经
济联系日益紧密、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和与此相应的全球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
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只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
这一论点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
商品、货币、资本、技术的全球流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都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
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纯粹物质流动和物质生产。
[2]当代世界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居统治地位的世界。
社会主
义国家数量少,经济实力不够强大,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力甚小。
所以,全球经济基本上按照资本主义经济规律运行。
[3]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不仅剥削本国劳动人民,也剥削全球其他国家的劳动人民。
经济的全球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关系在全
球范围内的一体化过程。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使各国在世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重新配置资源。
金融的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促使资金在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
生产的全球化: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实现世界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与合作。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高表现形式,它把传统的国际分工变成了企业内部的分工,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
要素进行直接配置,组织跨国经营,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生产网络。
它加速了资本的国际流动,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增进了国际范围内的分工和协作,促进了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首先,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在这一过程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处于
“中心”地位,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地位,处于依附地位,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其次,资本的全球流动和市场的全球扩展推动了经济的自由化,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把资源和财
富集中在自己手里,并力图左右民族国家的国内政策以满足资本增值。
第三,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世界性经济危机也在不断深化。
第四,全球市场的发展还使得人类生态环境问题更加尖锐。
最后,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不对称的全球化,即货物和资本市场倾向于被全球化,而劳动力市场却
被分割成许多板块。
全球化的不对称性导致了南北差距的不断扩大和民族国家之间利益冲突的持续存在。
(4)应对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促进世界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而造福各国人民;二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全球扩张,进一步加剧世界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继续扩大南北发展差距,加剧贫富分化和环境恶化。
我们应选择并推进前一种趋势,警惕并控制后一种趋势,为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坚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另一方面,要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又要坚决抵制各种腐朽的东西,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础上。
5、正确理解基本经济制度
(1)基本经济制度提出的依据(理论基础历史基础现实基础)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经济制度。
(3)从基本经济制度高度,而不只是从方针政策看待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的长期共同发展
意义:
(1)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找到了一个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主要是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6、产权制度和所有制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界定:
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和让渡权等。
现代意义上的产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对各类财产的所有权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权利,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及其他无形财产权等。
所谓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降低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理解现代产权制度,主要是把握“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内涵。
所有制是指人们对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所有制反映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
居于支配地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该所有制结构的性质。
联系:
( 1 )两者同时反映人们对财产的关系。
不论是所有制,还是产权,都要涉及到财产。
( 2 )所有制具有决定产权社会性质的作用。
当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关系发生了质变,产权的社会性质也必然发生质变。
( 3 )产权关系和所有制关系都是历史的范畴,两者的变动同时决定于生产力的运动。
区别:(1)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种财产权。
(2)所有制关系就其内容而言,它是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政治关系或法律关系。
产权则是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反映,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现的人们在财产上结成的相互关系。
(3)所有制所反映的财产关系通常是指制
度关系,并且常常指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
产权虽然也包含财产所有权,但更多的是涉及财产的营运,即财产在营运过程中各当事人及其组织的权益、责任等。
(4)所有制关系虽然也是现实的经济关系,但它内在于经济运行之中,必须借助于某种中介才能得到表现,产权则是外在地体现人与财产关系的形式,它通过法律直接了当地规定各种经济活动当事人的权益、责任,使人一
目了然。
(5)从外延上看,产权和所有制的范围也不尽相同。
产权的客体是一切财产,所有制的客体仅仅是生产资料,也就是说,所有制的对象物是财产对象物的一部分。
7、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所有制是一个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奴隶社会被废止以后,所有制表示的是人与物的关
系。
“所有”
从法权的角度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有者的权力,二是所有者的利益。
权力是指所有者对所有物的驱使;利益是指所有者对所有物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衍生物的占有,也是权力的扩大和缩小。
稳定的所有制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
“所有”仅仅是一种理念。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物体都不存在归谁所有的天生的规定性。
它的归属是根据社会的法律的规定和道德意识的约定俗成所决定的。
尽管“所有”仅仅是一种理念,但是,它必然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实现。
这个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但是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变化而变化。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指社会一定的经济体制。
8、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1)企业资产具有明确的实物边界和价值边界,具有确定的政府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所有者职能,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出资者责任。
2)企业通常实行公司制度,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形成由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有效运转。
3)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要职能,有明确的盈利目标,各级管理人员和一般职工按经营业绩和劳动贡献获取收益,住房分配、养老、医疗及其他福利事业由市场、社会或政府机构承担。
4)企业有合理的组织结构,在生产、供销、财务、研究开发、质量控制、劳动人事等方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
5)企业有着刚性的预算约束和合理的财务结构,可以通过收购、兼并、联合等方式谋求企业的扩展,经营不善难以为继时,可通过破产、被兼并等方式寻求资产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再配置。
9、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五个特点一是以增进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公民的福祉为核心。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增进公民福祉是中国发展的核心。
中国的发展以13亿人的价值和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旨在满足13亿人的基本需要,并促进每位成员的
全面发展,这是举世无双的。
二是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巨大潜力。
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若
干质的规定性,在所有制、调节机制等方面又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结合。
三是努力发挥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和后发国家三大优势。
四是着力实行有中国特色的“四轮推动” 。
即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四大支撑。
五是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建设。
“五位一体”建设是指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基本宗旨是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中国自己的贡献。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据最新一期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按照中央对“十一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规划,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面临七个明显转变。
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要注意扩大内涵生产;要致力于通过扩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来实现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质取胜;要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
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实现这个转变,要抓好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构建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严格资源管理;要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技术引进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
在“十一五”时期,中国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外需拉动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中国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是要用更大的力度来开发国内市场,使内需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以增强抗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