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宁波发展模式的崛起与创新(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宁波发展模式的崛起与创新(一)
作者:王志新王菲陈洪波周琳琅
论文关键词: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创新
论文摘要:研究宁波发展模式的含义和特征,总结提升了宁波发展模式的经验特色。
今天,宁波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实现宁波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实现宁波发展模式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发展重点的创新。
宁波人多地少,资源缺乏,基础薄弱,国家投资很少,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基本上还是东南沿海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商埠小城。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社会经济发展抓住深水大港的优势,争取国家区域发展倾斜政策的政策支持,在宁波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释放出宁波民众艰苦创业的伟大力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宁波经济社会的高速度、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44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733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4700美元),财政收入455.5亿人民币。
2005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宁波在全国200个主要城市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位。
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被称为“宁波模式”、“宁波现象”和“宁波活力”等。
一、宁波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模式”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范畴,一般认为是指一个“模型”或“格式”,是某种相对来说已经定型的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照搬照套的标准式样。
宁波发展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宁波特有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凭借宁波人民开放、开拓、开明的精神品格,紧紧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建立起来的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反映宁波特色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宁波发展模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
(一)以民为本,藏富于民是宁波发展模式的根本特点
富民优先,是一种以民为本的发展观。
留利于民、藏富于民、放水养鱼,使宁波人民无阻碍地实现自主创业,使宁波企业无障碍地实现自主发展,一直是宁波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改革开放实际工作中贯彻的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扶持政策,全市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
(二)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是宁波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
宁波城乡互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宁波的中心城市与卫星县市互动发展。
一般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是单极中心城市不对称的发展模式,区域的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代表了区域经济总量的主要部分。
而宁波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并不突出,卫星县市惊人强大,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都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
二是宁波的城市化水平提高。
宁波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波的城市化快速发展,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户籍制度改革,通过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2004年城市化率达到55%。
三是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宁波20多年的实践表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把经济实力“排位”的提高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近年来,宁波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二、三、一”产业格局稳固。
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3:55.3:39.4,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
宁波市委、市政府也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旨
在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举措,通过构建平安宁波、和谐宁波,落实《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保护和改善宁波生态环境等,收到了良好成效。
(三)公私兼顾、混合经济是宁波发展模式的重要特点
所谓宁波的“混合经济模式”是指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国有、集体、外资和个私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些原生的所有制形式通过一定的资产组织形式,混合为一种次生的所有制形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宁波混合经济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萌芽、形成、发展,到目前走向不断成熟,已经形成了独具宁波特色、充满活力的发展路子。
宁波农村的工业化起步早,涌现了像“雅戈尔”、“罗蒙”、“韵声”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名牌产品,以至于在宁波工业经济中“五分天下有其四”。
宁波的乡镇企业从“骨子里”区别于“苏南模式”,实际上大量的是头戴“红帽子”的个私企业。
20世纪90年以来,经过宁波乡镇企业全面改制后,形成了国有、集体、个私以及外资力量相互竞争“四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模式”,宁波发展模式在创新中开始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
(四)内外结合、外源经济是宁波发展模式的显著特点
宁波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向度较高的开放经济,以“无外不富,无外不活”而著称。
以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外资投资比例三项指标来考察宁波经济,宁波显然是外源型经济。
自1984年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宁波的对外贸易一直都保持较好的态势,宁波是浙江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其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分别占浙江省1/4和1/3以上。
2005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34.95亿美元,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首次突破300亿美元、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大关,在商务部出口城市中列全国第8,外贸大市地位基本确立。
二、宁波发展模式崛起的基本经验
宁波能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结果。
宁波模式的最终形成是因为宁波有着特定的资源禀赋、体制优势和人文精神。
(一)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宁波发展模式崛起的根本原因
外因总是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宁波市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创造出来的许多新鲜经验和做法,都为市委、市政府所采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宁波模式崛起的最根本原因。
在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块状经济的决策中,宁波市委、市政府都能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及时提供了恰当的制度供给、宽松的环境支持和有效的行政指导,保障了人民群众追求经济利益的权益,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
(二)从宁波实际出发,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是宁波发展模式崛起的直接原因
宁波市委、市政府利用宁波特有的区位优势和港口资源优势,紧紧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在不同阶段先后实施了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初期,宁波选择了利用港口开发走商贸兴市的道路,确立了“以港口促工业、促内外贸易”的发展思路,随后将这一思路提升为“以港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99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市“一号工程”的战略决策,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进入新世纪以后,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产业立市战略,加速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依托港口优势,把产业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重要支撑。
2004年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为主题,确立了“六大联动”发展战略,加快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步伐。
这些正确的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宁波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
(三)利用宁波的各种优势是宁波发展模式成功的外部条件
其一,宁波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
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又是环太平洋经济带的前沿,有镇海、北仑等天然良港。
海洋性气候,长年风调雨顺,发展农、林、渔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二,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与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城市上海紧邻,既有利于承受上海的经济、科技辐射,又有利于宁波各种经济资源和优势借助上海向全球扩展。
其三,独具优势的“宁波帮”环境。
1984年,邓小平指出宁波发展的一大优势是“宁波帮”,要动员全世界的“宁波帮”建设宁波。
历届宁波政府、宁波政协和其他各级组织,都制定了种种优惠政策,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动员、吸引世界各地的宁波籍人士回家乡创业。
(四)重视制度体制创新,是宁波发展模式崛起的基本原因
体制创新是宁波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在改革后较长的时间里,宁波市委、市政府采取民营经济先发展的思路,积极支持乡镇企业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较早地对乡镇企业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使乡镇企业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宁波大力促进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制步伐。
1999年县市一级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基本完成,市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政治体制方面,宁波一直奉行“简政富民”的发展思路,致力于建立一个职能明确、运行协调、精干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在机构设置、人员精简、审批制度和廉情公布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
2001年8月,宁波首创81890公共服务模式,整合了政府资源,改变了以往供求信息不对称、服务市场信誉度不高的状况。
政府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五)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宁波发展模式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而宁波精神的大力倡导,为宁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宁波的发展与整个浙江的发展一样,在于自身的深厚的区域文化资源。
宁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积聚了二千多年的宁波的儒商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强调“经世致用”,关注现实,关心民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它强调“工商皆本”、“义利并重”,这是宁波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精神支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提炼概括宁波精神非常重视,正式确定了“诚信、务实、开放、创新”作为“宁波精神”的内涵。
(六)善于把握机遇是宁波发展模式成功的关键
围绕港口发展,宁波得到了国家的战略关注,获得了国家、省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支持。
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宁波港务管理局,下辖宁波、镇海、北仑三个港区,由交通部、浙江省双重领导,以交通部为主。
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拉开了宁波市对外开放的序幕。
1984年,宁波被国家列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1987年,国务院决定对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88年,国家外经贸部赋予宁波市对外进出口经营权,宁波对外贸易由单纯货源收购向以自营进出口为主的综合经营转变。
1994年,宁波被确定为行政副省级城市。
1999年,国务院批复的《宁波城市总体规划》,正式确定宁波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宁波紧紧抓住了这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宁波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宁波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能否持续高速发展,就应该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经济运行质量进行正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