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乙肝的本质,深入了解干扰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患者停 药后出现效 果 部分患者停 药后复发
两种聚乙二醇分子的差异
PEG分子大小不同:在一定范围内,PEG分子越大,干扰素体
内活性越高
PEG分子形状:分枝状分子较线形PEG分子更稳定 PEG分子结合健:酰胺键较氨基甲酸乙酯键更稳定
第一代PEG干扰素 : 小分子 线性PEG干扰素(12KD) 第二代PEG干扰素: 大分子 支链 PEG干扰素(40KD)
干扰素治乙肝定期随访很重要
• 乙肝治疗过程中病情多变,定期随访不仅是保障患者安全 的需要,也是随时调整治疗方案使疗效最大化的需要 • 监测病情变化(如肝功能)和对治疗的反应(如e抗原血清 学转换) • 正确处理干扰素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 不能因为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 也不能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擅自停药
用,如果药物控制较好,可以继续干扰素治疗
视网膜病变的处理
• 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患者中,可能会出现结膜下出血、视
网膜出血和脱脂棉斑
• 开始治疗前,尤其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应当接受仔细 的眼底镜检查 • 治疗期间接受眼科检查。如果视网膜病变在治疗期间出现 加重,应当停用干扰素。对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当 在眼科医师的监督下慎重处理
聚乙二醇化:体内、体内生物活性的平衡
细胞培养分析(相当于天然分子的%)
20 18
当PEG分子量增加 •体外药物活性 •体内药物活性增加 体外药物活性 不能代表体内 药物生物活性
体内细胞增殖 (x 103/mm3)
16 14
80 体内生物活性 60
12 10
8 6 4 2 聚乙二醇(PEG )分子量增加 (kDa) 0 体外生物活性 20 40
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的药代动力学差异
PegIntron® Product Information
体重对大分子聚乙二醇干扰素的 疗效影响很小
180 160 Wald Chi-Square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Roche data on file.
体重对大分子聚乙二醇干扰素的 疗效无影响
干扰素的未来
• 干扰素适应症的扩展,肝炎、肿瘤治疗之外,其他领域的应用
• 新型干扰素的开发和应用,如干扰素
正确面对干扰素的不良反应
正确处理干扰素的副作用?
• • • • • 流感样症状: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疼痛 胃肠道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轻微腹痛或腹泻 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低 其他症状:头晕、脱发、注意力下降、失眠和情绪低落等
• 2005年 FDA批准聚乙二醇干扰素 α -2a用于乙肝的治疗
www.fda.gov
干扰素都有哪些选择?
长效干扰素是病毒性肝炎治疗的趋势
普通干扰素
第一代长效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商品名:佩乐能
第二代长效干扰素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商品名:派罗欣
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特点
• IFN-α • IFN- • IFN-
• II型干扰素
• IFN-
S. Pestka, Immunol. Rev. 202 (2004) 8e32.
Fra Baidu bibliotek
干扰素的发展演变的第一次飞跃 ——纯化技术
• 1960 年 Ion Gresser 从人体血细胞中纯化出干扰素 • 1975 年 DNA重组技术出现 • 1975年 罗氏研发部委派Stan Stein等与科学家Pestka共同进 行人类白细胞干扰素(现已知为干扰素)的纯化 • 1978 年 Pestka干扰素 cDNA克隆成功并发表于Science杂 志 • 1990年 Pestka等与Genentech合作利用单克隆技术纯化干 扰素及干扰素
认识乙肝的本质,深入了解干扰素
病毒性肝炎系列科普讲座
单纯的病毒复制并不损伤肝脏
慢性乙肝的本质是由病毒引发的免 疫清除给肝细胞带来的损伤
免 疫 系 统
免疫清除不彻底是乙肝治疗的困难所在
乙肝的自然演变史
免疫耐受期 母婴传播 •不识别 •不攻击 免疫清除期: 清除与病毒的 较力
复发
治愈成功
针对乙肝的本质,
免疫调控与直接抗病毒兼而有之
——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的发现源于对病毒的“干扰”
• 1957年Alick Isaacs 和Jean Li ndenmann从流感病毒的鸡胚 试验中发现了可以一种干扰流
感病毒生长的物质——干扰素
图中标记者为Isaacs
α 干扰素的生物学作用
• 直接抗病毒作用 • 免疫调节作用
• 优势
• 两种作用机理
• 确定的治疗时间 • 对疾病转归和无并发症生存的积极影响
• 不足
• 较低的持续应答率12%左右 • 一周3次皮下给药 • 副作用较大
• 不能用于失代偿性肝硬化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特点
30
28%
应答的概念为: e抗原血清学转换 与普通干扰素相比, 聚乙二醇干扰素可 明显提高临床治疗 的效果。
• • • • • • • • 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腹泻 脱发(轻度,停药后可逆) 注射部位反应:治疗后2天开始出现 皮疹:潜伏期4-20天 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咳嗽、肺炎) 血管炎 视觉障碍(视网膜病变)
中性粒细胞减少
• 不调整干扰素的剂量但同时使用升高白细胞的药物,如粒系集落刺激 因子(G-CSF) • 调整干扰素的剂量,白细胞降低到一定程度则可能需要停药,比如派 罗欣的药物调整原则可以为:
50 40% 40 42.86% 42.86%
基于丙 肝的临 床研究
30
20
10
0
n=50 < 60kg
n=49 60-80kg
n=7 > 80kg
3组均为PEG-IFN α-2a(40KD)(派罗欣®) 治疗组,Fisher’s 精确检验P=0.9514
派罗欣® 丙肝中国注册临床试验
体重可影响小分子聚乙二醇干扰素的疗效
• 全身分布广泛
• 肾脏清除率高 • 血清半衰期短(2 至 5 小时) • 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 临床疗效不理想
ROFERON -A. PDR ®. 56th ed. 2002. INTRON A. PDR ®. 56th ed. 2002. Perry CM, Jarvis B. Drugs. 2001;61:2263-2288.
25
应答率* (%)
20 15 10 5 0
12%
n = 51
4.5 MIU IFN -2a
n = 46
180 μg 聚乙二醇干扰素-2a (派罗欣)
Cooksley WGE, et al. Journal of Hepatitis 2003.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特点
• 较核苷类似物更高的应答率,更低的复发率
咳嗽的处理
• 监测肺浸润或者肺功能损害的体征
• 评估血红蛋白
• 除外其他原因(比如变态反应、支气管感染) • 建议病人:
• 增加每日饮水量,应用加湿器,应用止咳药片或者 非镇静止咳药
• 避免环境刺激
甲状腺功能变化的处理
• 干扰素治疗可能与甲状腺功能低下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关。约
有1%~6%的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 • 如果出现,需要请内分泌科医生会诊,指导甲状腺药物的使
干扰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2)
• 精神异常-治疗后24周内出现
睡眠改变、精力差、疲劳、对日常活动和交际失去兴趣 抑郁、无助、无望、易怒、易哭、自杀倾向 想退出,停止治疗
• 内分泌异常
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1-5%) 血糖异常
• 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炎)
干扰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3)
中性粒细胞 < 750 / µL < 500/ µL
调整剂量为 135 mg 暂停注射, 直至>1000/ µL时, 从90 mg开始
任何治疗方案的调整必须在医生的严密监测和指 导下进行
血小板减少
• 可以使用粒巨系集落刺激因子同时提高粒细胞和血小板的水平 • 必要时调整干扰素的剂量 • 严重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可以输注血小板悬液
• 抗细胞增殖作用
• 抗肝纤维化作用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原理
干扰素 干扰素的免疫 抗病毒作用
干扰素
干扰素的直接 抗病毒作用
免疫细胞
肝细胞
免疫系统 活化
抗病毒蛋白
乙肝病毒
肝细胞 乙肝病毒
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
• 干扰素可以病毒标记物(抗原)的表达,从而使其更容易被机体免疫系统所 识别[1] • 干扰素还可以直接促进具有杀伤功能的细胞(NKs) 的活化,增强其功能[2]
干扰素的剂量调整原则,以派罗欣为例 PLT 调整剂量为
< 75,000 / µL < 50,000 / µL < 25,000/ µL
135 mg 90 mg 暂停注射,直至 >75,000/ul 时, 从90 mg开始
任何治疗方案的调整必须在医生的严密监测和指 导下进行
注射部位反应
• 在注射前应用冰块冷敷注射部位直至麻木 • 对局部应用酒精擦干 • 在室温下注射,注射器与皮肤呈45度至90度 • 更换注射部位
Bailon P, et al. Bioconjug Chem 2001;12:195–202.
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差异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 1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 2
根据体重确定剂量
固定剂量
为冻干制剂
每次注射前需要溶解
为稳定的水溶液PFS
可供直接注射
1. PEG-Intron™. PDR ®. 56th ed. 2002. 2. Perry CM, Jarvis B. Drugs. 2001;61:2263-2288.
聚乙二醇化:提高药物的临床有效性
• 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 增加药物的酶水解稳定性
• 减弱蛋白质药物的免疫原性、抗原性 •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降低不良反应 • 改变药物的分布,降低肾脏清除率,延长药物半衰期,减少 用药频率
聚乙二醇化使稳定的血药浓度成为可能
大剂量 普通干扰素
血清水平
聚乙二醇干扰素 常规剂量普通干扰素
所有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均为可逆,
停药后均可缓解
干扰素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1)
• 流感样症状:头痛、发热、乏力
治疗后2天开始出现
• 白细胞(WBC)降低和/或血小板(PLT)减少
治疗后1-2周开始下降 4-6周之后逐渐稳定 停药后4周左右恢复
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请及时通知您的 医生,切莫擅作主张
1. Proc Natl Acad Sci 1973;70:2785–8. 2. J Exp Med 1978;147:1314–33.
干扰素的免疫调控抗病毒作用
免疫细胞
B细胞
T细胞
抗体 免疫系统 活化
抗-HBs 抗-HBe 抗-HBc
免疫杀伤 细胞
免疫杀伤 细胞
免疫杀伤 细胞
干扰素的分类
• I型干扰素
时间
1周
Glue P et al. Clin Pharmacol Ther. 2000;68:556-567
干扰素抗病毒临床应用的发展
• 1988年 FDA批准罗扰素( 由罗氏生产的IFN-α )用于尖锐湿 疣的治疗 • 1991年 FDA批准干扰素α 用于治疗非甲非乙型肝炎(现已知 为丙型肝炎) • 1992年 干扰素α 成为第一个被 FDA批准用于乙型肝炎治疗的 药物 • 2002年 FDA批准聚乙二醇干扰素 α -2a用于丙肝的治疗
ALT升高和黄疸
• 肝功能进行性升高,尤其升高到10倍以上,建议干扰素减量
• 出现黄疸,胆红素大于正常值2倍,需要停用干扰素 • 给予降酶退黄处理
抑郁症的处理
• 有条件者在治疗前常规进行抑郁症表格调查 • 必要时可能需要应用抗抑郁药物,请神经科医生会诊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只要出现抑郁征兆 必须及时通知您的医生
注: Genentech为罗氏致力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子公司
The History of Interferon: An Interview with Sid Pestka isicr newsletter
干扰素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聚乙二醇化(PEG)
突破普通干扰素的局限
普通干扰素的局限性
• 血清浓度波动大 • 过高峰浓度导致可能较重的不良反应,过低的谷浓度导致 病毒重新复制和反跳
60% 57% 48% 41% 40% 65 kg 65-85kg >85 kg
50%
SVR%
30%
20%
10%
基于丙 肝的临 床研究
0%
固定剂量的 PEG-IFN α-2b(12KD) + 利巴韦林 1,000 mg-1,200 mg Schering Corporation, data on file Manns et al., Lancet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