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窑瓷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后期:制作粗糙,不规整。
(三)托具与盏
唐、五代、北宋托具与盏的造型
唐代 大中朝的盏 与托具, 造型为最美。
五代 托台与托盘多为素面
盏多花口,翻圈足 以青绿釉为主
口作五缺,盏内刻花卉或 素面,釉色青翠秀雅;
托具卷荷叶状,圈足微微外撇。 施青翠釉。似一朵荷花, 漂泊在水波荡漾的水面上。
北宋 托台高突,托盘沿上多刻 蜂蝶及云气纹;盏的花口内
采用匣钵工艺
初唐(元和朝前) 器内有支烧印痕; 底足泥点印痕粗大
中唐到晚唐 器内无支烧印痕,光滑; 底足印痕为松子状泥点,
排列紧密
五代 支烧泥点演化为条形, 一般四五条,且之间
有空隙
北宋前期 长条形泥点,且 排列紧密,有的近似
相连
第三节 关于“秘色瓷”
❖ 越窑“秘色瓷”一直是学术界所讨论的 一个重点、热点话题。对于其名称的由 来、意义及其器物的烧造年代及性质从 古至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任何一场拍卖会都有赝品
规模庞大的鉴定专家阵容, 也挡不住花招百出的仿家。 世上最有经验的收藏家,
都上过他们的当。
张大千仿石涛的假画,

五 百

骗过了收藏家陈半丁、
来 一



国学大师罗振玉
这场猫捉老鼠的游戏, 就这么继续玩下去……
第三讲 越窑青瓷鉴赏
大纲
❖ 第一节 发展简史 一 东汉——创烧期 二 六朝——发展期 三 唐、五代、宋初——繁荣期 四 北宋晚期后——衰落期
1.高阿申:《越窑秘色瓷浅议 下》
2.裴光辉:《越州青瓷》
❖ 秘色即为“碧色”,是指其颜色,而秘色瓷 的性质是“贡瓷”,而不是“贡窑”瓷器。
3.其他
有的认为:“秘色”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 不同窑口有不同的涵义和性质,颜色也有差 别。
诗词中对秘色瓷的描述
❖ 陆龟蒙有《秘色越器》诗:“九秋风露越窑 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
凤头执壶,带流的瓜棱壶, 筒口、双系、圈足壶,
喇叭口、瓜棱、圈足执壶等
执壶:六角形的短嘴 和肩带状把,底部有 的为平底,有的 为矮圈足。
造型变革
❖ 2.五代: ❖ 执壶有两类
一类
敛口、瓜腹、平底 配有长流与双股圆 的把,像个倒挂的青瓜
二类
直口、弧腹、长圆嘴,圈足
❖3.北宋:
❖突出特点:腹部出现开光,并在开 光中刻绘花朵。
北宋晚期 无论装饰手法还是
题材都不如前期
北宋中期 莲瓣、龙纹、牡丹、 荷叶;缠枝花、魔羯纹 双凤牡丹、海水波涛等
北宋早期 明显增多,有莲瓣、
牡丹、鹦鹉、 菊花、波浪、龙纹 云鹤、飞鸟、双凤 双碟、人物故事等
初唐 青中泛黄
青灰色 淡青色 釉不均匀 光泽度不高
三胎釉
(一)釉面
中唐 青、源自文库黄 釉层均匀 光泽度较高
❖ 种类较为丰富,有姓名款:主要刻划在匣钵和 间隔具上,如李、张、罗业师记等。
❖ 数字及方位款:也多见于间隔具和匣钵的外壁, 如上、中、五、六、七、八、九、十、朱上等 等。
❖ 纪年款:数量较少,如辛酉、咸通十三年季春、 乾化年等。
❖ 纪事款:主要刻于器物的内壁或外壁
五 装烧工艺(支烧印痕)
采用明火叠烧
苏州市虎丘云岩寺塔出土 苏州市博物馆藏
五代 秘色瓷刻划莲瓣纹盖罐
高9.6厘米
瓜蒂纽平圆盖,圆鼓腹,外圈圈足。 器盖刻划写意莲瓣,器身刻划重瓣 莲花,瓣中凸筋如含苞初放形状。 釉水莹澈,釉色青碧为秘色瓷经典。
上海青浦县福泉山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五代 秘色瓷扣金碗
高5.4厘米,口径14.8厘米,足径6.1厘米 苏州市吴县七子山出土 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二) 胎 体
初唐 瓷胎中常有沙粒, 器表有小气孔和
分层现象
中唐—北宋早期 胎体细腻紧密,
器表光滑
越窑胎体演变趋势
北宋晚期 胎体中有小气孔, 胎体不紧密,器表 不光滑,修坯不精
凡是唐、五代、北宋越窑制品,胎体呈色, 绝不可能像龙泉窑那么白, 也不可能像长沙窑那么疏松。 其胎体呈灰白色。
四款识
❖ 第二节 产品特征
❖ 第三节 真伪器辨别
知识点
❖什么叫窑系?
中国瓷器的命名很多是指瓷器的窑系, 而非具体的某个局部瓷器产地。例如越窑 窑系,我们通常简称越窑,其产地分布在 浙东地区,并不是仅指某一产地或窑址。
窑系的归位是拥有相同的瓷器特征和有 遗传基因的瓷器脉系及延续关系。
“越窑”的名称
❖ 学术界对“越窑”名称的确切所指,存 在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是吴越一带 的窑场;有的认为“越”是指五代时期 的“吴越国”;有的认为“越”是指隋 唐时期的越州。我们同意最后一种观点。 “越窑”一词频繁见于隋唐时期的文献, 其真正被命名应为隋唐时期,但学术界 习惯上把隋唐前该地区的瓷器也称为 “越窑瓷”。
线刻四荷连环纹。
(四) 盘 类
初唐 以平底、素面、
浅腹为主, 多施青黄釉。
1.唐代越窑盘类演变趋势
中唐 开始出现矮 圈足与玉璧底。
晚唐 品种增多, 常见有玉璧底刻花盘、 圈足划花盘、 花口盘等。
唐咸通十五年(874年) 法门寺地宫埋藏的
花口秘色瓷盘是一件标准器
2.五代——北宋盘类演变趋势
五代 出现方形委角迭盘,
二 秘色瓷烧制成功的意义
❖ 是青瓷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或者变革!! ❖ 其意义重大。 ❖ 思考、作业题:越窑“秘色瓷”的作用
有哪些?其对当时其他地区窑口的影响 如何?
青瓷发展
越窑一般青瓷
“秘色瓷”
龙泉青瓷:粉青、 梅子青、豆青等
清 稳定青釉
南朝
唐 一般
唐 秘色瓷 宋 龙泉
清代
临安马氏墓出土的“秘色瓷”罐
赝品越做越“真”,专家看走眼并不稀奇
❖ Eg.2陶俑的故事 ❖ 十几年前,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出现了很多陶俑,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认为这些陶俑十分古老,大量 收购回去给馆里的专家鉴定。专家异口同声地表示, 陶俑是无价古物。于是,国内各大博物馆都开始抢 购这些陶俑。但不久他们发现,市场上的陶俑怎么 也买不完。馆长很快听到令人不安的传言:这批陶 俑是假货。他亲自去了河南孟津,在那里的所见所 闻令他震惊:一家由高晓飞经营的小工厂,生产的 陶俑几可乱真。高晓飞以前是农民,凭着自学来的 绝技制陶:“北京的博物馆馆长不相信我,要我当 着他们的面做旧,我完成后,他们都哑口无言。”
❖ “南青北白”时代的越窑青瓷!
❖ 越窑主要分布在浙江上虞、慈溪、余姚及宁波 一带,其青瓷品种繁多,样式优美,质量大大 提高,造型规整,釉色青中闪黄,翠色滋润, 且有些器物细巧玲珑,新颖美观。
❖ 四 北宋晚期后——衰落期
北宋后期,浙东的越窑分布区瓷窑窑 址数量剧减,越窑逐渐走向衰落,而与 此同时浙西地区的龙泉及其周围地区窑 址增多,并且所烧瓷器质量超过越窑, 产生了很多新品种。越窑的地位逐渐被 龙泉窑所代替。
❖ 二 六朝——发展期
这一时期青瓷,器形有碗、盘、盆、洗、 碟、钵、耳杯、罐、盘口壶、鸡首壶、唾壶、 虎子、水注、香熏、三足盘、羊形器、鸡形器 等动物器形及谷仓、鸡笼、灶等等。
此时佛教开始盛行,并影响到瓷器,如仰 覆莲尊、四系罐等,其装饰多刻有莲花纹或荷 花纹。
❖ 三 唐、五代、宋初——繁荣期
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秘色瓷 折沿碗
高6.8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9.5厘米 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五代 秘色瓷莲花式托碗
高13.2厘米,口径13.8厘米
敞口,深弧腹,圈足,下承束腰托底, 外壁及托座刻重瓣莲花,浮雕感强, 釉水莹澈,釉色青碧,为秘色瓷的代 表作。
鉴定永远比造假落后!
专家也会看走眼!
❖ Eg.1毛晓泸是个出道20多年的古董鉴定师,他曾以仿冒为生, 他的仿古花瓶甚至进了博物馆。1987年,毛晓泸在河北邯郸 一家工厂看到一个次级品花瓶,他很喜欢花瓶的形状,加工 做旧后,把裂的地方补好,把边缘的釉磨掉一些,再用酸液 去掉釉面的贼光。最后,他把花瓶拿到故宫。“我说这个花 瓶是我做的旧,不是真品,他们不信,还以为我想要拿去卖 高价。一定要我只能捐赠给故宫。那个花瓶现在还摆在那儿, 他们发了一张奖状给我。”毛晓泸边说边展开奖状。故宫博 物院瓷器部的杨静荣还记得这事:“毛晓泸带了一个凸线花 口瓶来到古器物部,博物馆专家一致认定这个花瓶是一等一 的古董。”杨静荣说,80年代初,没人相信会有人作假。
北宋 秘色瓷花口双蝶纹盘
高5.1厘米,口径16.4厘米, 足径10厘米。
内蒙古哲里木盟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北宋 秘色瓷花口缠枝菊纹盘
高4.6厘米,口径17厘米, 足径10.7厘米。
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秘色瓷莲瓣形盘 高4.5厘米,口径20.1厘米,底径9厘米 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秘色瓷花口盘
高6.2厘米,口径24.5厘米,底径9.5厘米 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秘色瓷花口碗
高9.4厘米,口径21.4厘米,足径9.9厘米 外侈葵花口,爪楞弧腹斜收,外卷圈足。釉水均净,釉色青碧
唐 秘色瓷八棱瓶
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 足径8厘米
小口,锥形八棱细长颈 八棱圆弧腹,外撇圈足 颈肩饰三道、凸弦纹, 釉水均净,釉色青碧 是越窑秘色瓷经典之作
陕西扶风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 法门寺博物馆藏
唐 秘色瓷花口盘
高4厘米,口径25.3厘米,底径14.5厘米 花口外侈,斜弧腹,平底,外底有米粒状斜排支钉痕两圈。釉水均净,釉色青碧
一 对“秘色”的不同解释
❖ 对于秘色瓷“秘色”的解释,常见有三种: “秘”作秘密解释,这主要是根据宋人的解 释,认为钱氏吴国命越窑烧造瓷器,“供奉 之物,臣庶不得用”,故曰“秘色瓷”;二、 “秘色”是一种青瓷的颜色,是香草的颜色, 为青瓷釉色的代称;三、“秘”作“祢”, 是“稀奇”之意,亦为“神奇颜色”之解释, 由“碧色”讹传附会而来。
前期 有侈口深腹圈足 敞口斜腹小圈足 侈口弧腹卧足 口沿:少见唐代的 花口,而呈盛开的
荷花状
北宋 碗类器型发展趋势
中期 造型变化不大
晚期 侈口外翻,深腹高圈足
质量差
(二)壶类
❖1.唐代:
初唐 盘口壶
中唐 元和朝时,壶的盘口 消失,为侈口(敞口) 所代替,并出现执壶
(注子)
晚唐 造型基本不变,但线条变化多姿
盘身有镂孔
北宋 纪年的花口牡丹纹盘、 花口双蝶纹盘、花口菊团纹盘、 鹦鹉纹盘、龟荷纹盘、 丁字款盘、龙纹大盘等,
均为鉴定对照的标准器
北宋 花口双蝶纹盘
北宋 花口菊团纹盘
二纹饰
早唐 纹饰不多见
中唐 纹样增多, 有鱼纹、 荷花、荷叶纹等
晚唐 荷花、荷叶 荷花鸟纹
五代 仰覆重瓣莲纹、
荷花、波浪、 龙纹等
❖ 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 嫩荷涵露 ❖ 由此可知,“碧色”始终是“秘色”—“神奇
之色”的重要内容。
标准器的发现
❖ 1987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陕西扶风的唐代名 寺法门寺塔地宫下,发现数千件金银珠宝和 绸缎,同时出土有十四件越窑青瓷,还出土 一方造物账碑。碑文中称这些瓷器为“秘色” 瓷,这发现使流芳千古的秘色瓷器露出真容。 这批作品质地细腻,釉色淡绿,光泽晶莹, 堪称绝品。成为“秘色瓷”的标准件。
晚唐五代 青黄、青灰 青泛黄为主 少量青、青绿色 贡窑“似冰”、
“类玉” 秘色瓷(青绿色)
北宋晚期,釉 色则变成青灰色,
较灰暗,无光泽
北宋早期, 青灰、青黄 为主,少量 青绿色,釉面 薄而透明,多 有纤细的刻、 划花装饰
❖ 从鉴定角度看,初唐时期绝对不可能有湖绿 色的色泽,因此具湖绿色釉者,首先应考虑 其属于晚唐、五代或北宋早期。若青黄或米 黄的色泽应考虑中唐,它不可能是五代、北 宋时期的作品。当然这是一般的共性,也不 能排除个别特殊的例子,还得靠鉴定者综合 研究。
第二节 鉴定要领
一 造型
(一)碗类 ❖1.唐代:总体上看廓线明快,秀雅
端巧。从早期越窑的深腹型,逐步 演变为敞口(侈口)、斜腹的浅腹型。
初唐
平底器 假圈足
唐代 碗类器型发展趋势
中唐
玉璧底幻灯片 77 幻灯片 78
矮圈足的环底
晚唐
玉璧底、大环底 花口(四缺、五缺)、 腹部与缺口相对位置压有突筋
❖ 2.北宋:
越窑的地位
❖ 浙东越窑是中国瓷器的发祥地,也是世 界瓷器的发源地。越窑青瓷是世界上最 早的瓷器品种,隋唐以前独霸中国瓷业; 唐、五代、宋初仍然居中国瓷业前列; 不仅质地优良,而且美观实用;同时也 是历来作为贡品而显示其尊贵地位 。
第一节 发展简史
❖ 一 东汉——创烧期
中国瓷器(主要是青瓷)在东汉晚期或再稍早 一些正式在浙江烧成。主要在浙江省,如上虞 小仙坛窑址烧制的青瓷瓷化程度较高,已经达 到现代瓷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