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探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探析

摘要: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认识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古代文学中

的大量作品都包含着古人浓厚的生命意识。汉末魏晋六朝被认为是“浓于生命色

彩的一个时代”,人的意识空前觉醒,这个时期的文人学者们开始自觉地对生命

进行理性的思考并将这种思索融入到自身的创作中,形成了一大批不朽的佳作。

这些作品都蕴含着文人学者信奉的生命观念,是文人士大夫们对待传统价值崩塌

时所应用的生命哲学,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于消解疫情时代下人们普遍存

在的恐慌心理和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的生命本体意识虚无主义、生命意义虚无主

义的人生态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命意识;古代文学;当代价值

引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任何时代的文学创作都是对那个时代社会现实和

社会心理的折射。生命意识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母题,在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

常表现在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对生命的眷恋、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本文通过深入探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生命观,揭示出文人面对失意、离情和忧虑

人生无常等苦闷情绪时仍然努力寻找人生出路的积极态度和人生智慧,给当代大

学生一定的人生启迪,帮助他们重新塑造生命观和价值观,使之形成新的积极向

上的生命哲学。

一、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生命意识内涵

(一)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1.对人生有限、生命无常的感慨

生命意识本质上是指对生命的本真状态、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进行的思考,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对生命本体的认识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对“生”的

认识和对“死”的深思。抒发人生如寄,生命短暂之情是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文

人们创作时的一大特点。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者主要通过反衬手法来表现人生的有限,即通过说明

自然界事物的永恒来反衬生命的短暂。例如写物长人促:“青青陵上柏,磊磊涧

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和“陵上柏”、“涧中石”相比,人生在世,就好像匆匆远行的过客,以山上柏树和河中的石头的永恒

来突出表现人的寿命的短暂。

2.直面死亡的无畏和坦然

东汉以前,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关于论述生命的内容非常少见,即使有绝大

部分也只是谈到对“生”的看法,对死亡则讳莫如深。汉代实行“休养生息”的

国策,社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人们生活安定,对生活持有比较乐观向上的态度,对死亡不再那么恐惧,可以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这对东汉文人的思想意识有一

定的影响,所以他们普遍能够理性地看待死亡,正视生命的终结,因而出现了很

多关于生命终结的文学作品。

例如,东汉时期《古诗十九首》其中一首《去者日以疏》中“去者日以疏,

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木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作者毫无避讳地用到了“墓”、“丘”、“坟”等词,直言不讳

地指出了人类的最终归宿,承认了死亡的必然性,虽对死亡仍然恐惧,但终究鼓

起了勇气直面死亡,这种对待死亡毫不避讳、勇于正视的态度和勇气,是自古以

来诗人学者们所欠缺的,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前所未有的,因而《古诗十九首》也成为了阐述文人生命观的主要代表作品。

(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和思索

1.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生命追求

在儒家思想的浸染下,文人学士们始终有着一颗兼济天下的野心,政治的腐朽、社会的黑暗几乎堵塞文人的仕途之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们开始重新思

索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他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寻找各种办法来对黑暗现实进行反

抗和防御,要么选择“今宵有酒今宵醉”、及时行乐,要么选择建功立业,总是

选择会开辟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这一时期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短暂、稍纵即逝的现实情况,所以引发了很

多士人们的悲苦情绪。于是,文人们开始寻找自身的出路,渴望能在有限的人生

中增加生命的厚度。例如,《今日良宴会》中就有了“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为何不赶紧驾着马抢先占据有利位置,其实就是指希望自己能尽早建功立业、求取功名,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

命价值。

2.自我享受、及时行乐的生命观念

东汉末年,社会大环境一方面刺激着文人生命意识的空前觉醒,致使部分士

人追求仕途的心情更加急迫,同时也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藩篱,加大了求取仕

途的难度。在这样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下,部分文人选择顺应生命有限的自然规律、接受壮志难酬的社会现实,在有限的时光里谋求自我享受、及时行乐。

例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生年不满百》),昼短夜长,为何不秉烛夜游及时行乐,哪里需要等到将来呢?这是一种追求生命的物质性的态度,这里所体现的享乐主义并不等同于花天

酒地、无所事事。相反,这正是人们对享受当下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诉求。这表面

上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二、古代文学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当代启示

1.有助于人们理性生命观的构建

理性生命观基于对生命本体的深入认识和体悟,是以理性的态度深入探究生

命哲学而形成的人生智慧。当今世界,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人们

普遍面临着严峻的工作压力和生存问题。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造成现代人生命

意识薄弱、生活态度玩世不恭的特点。然而,古代文学作品中传达出来的身处逆

境仍惜时、重生的生命哲学,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剂良药。例如,《古诗十九首》以诗歌的文学形式写出了前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揭示了对生命主

题的深层认识。因而将《古诗十九首》等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贵生重生”意

识植入到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中,正是帮助人们构建理性的生命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