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鲁迅教学提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胜利法”有其产生的历史根源,首先是根深蒂
固的封建思想的毒害,使正常的人性受到戕害而产生了异
化。其次是中国封建落后的农业经济造成的贫困、保守的
生存环境和简单、凝固的思维方式,使人们不能正确认识
自我和命运,在无可奈何中,只得用自欺欺人的方法为自
己寻找一个精神上的寄托。除以上原因外,阿Q的“精神
胜利法”还与他好胜爱斗、喜欢热闹乃至生理上的缺陷等
2.表现了对知识分子命运与道路的极大关注。塑造了四 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①通过孔乙己(《孔乙 己》)、陈士成(《白光》)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 和科举制度的罪恶;②通过四铭(《肥皂》)、高尔础(《高 老夫子》)的丑陋行径,画出了封建卫道士、伪君子的嘴 脸;③通过对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 涓生(《伤逝》)等的描写,表现了知识分子在求索中的坎 坷与困惑;④一些作品中的“我”(如《故乡》、《祝 福》、《一件小事》等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有正义感, 有是非心,能自惭自新的知识分子形象。
思考:
鲁迅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其基础是 什么?
第二节 《呐喊》《彷徨》
(一)《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 《呐喊》(1922)、《彷徨》(1925)是鲁迅早期创作的辉煌
成果,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鲁迅小说创作的动 机,是要“暴露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为 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围绕这一启蒙宗旨, 《呐喊》和《彷徨》中始终贯穿着彻底反对封建主义的主 题。
留日期间的鲁迅
学医:“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 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在他 看来,医学可以促进“国人对于 维新的信仰”。(以上见《呐 喊·自序》)此时的鲁迅,从进化 论出发,抱持的是科学救国的信 念,他把科学看作是革新政治、 救亡图存的利器。
弃医从文:“幻灯事件”直接改
变了鲁迅的救亡观。“因为从那 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 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 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 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 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 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 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 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 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893年以后,祖父科场案发,父亲体弱多病,家境败落, 经常出入于当铺、药铺之间,体味到社会的炎凉。他后来 颇有感慨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 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应当说, 少年时代的经历,历练了鲁迅的心志,养成了他冷眼看世 界的敏锐观察力和坚强意志力,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 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3.刻画典型人物手法多样 (1)“白描”手法。即一种简洁而传神的描写手法,用鲁迅自己
的话说,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白描” 在鲁迅笔下用得极为精彩,如《故乡》中对闰土、杨二嫂的肖 像白描,《示众》中对围观者的神态白描等等。
1927年10月,鲁迅到达上海定居,直到1936年病逝,形成 其战斗和创作的第三个高峰。
1.编辑出版活动。编辑《语丝》、《奔流》、《萌芽》、 《十字街头》、《巴尔底山》等,出版“奴隶丛书”。
2.倡导新兴木刻运动。 3.参与发起并领导左联,培养、扶植年轻作家。 4.参与“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等社会政治活动。
5.创作了大量战斗的杂文和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等。
从1907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鲁迅 笔耕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计有:
短篇小说集 3部:《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 文 诗集 1部:《野草》 散 文 集 1部:《朝花夕拾》 杂 文 集 16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
第二章 鲁 迅
第一节 概 述
鲁迅(1881~1936 ),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小字长庚。1881年9月 25日诞生在浙江绍兴 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士 大夫家庭。“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 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从小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打下中 国历史、文化和文化的基础。
1898~1902年:南京求学。学习新学,接受进化论思想。 社会和家庭的多重因素,促成了鲁迅“走异路,逃异地, 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开始新的探索。
1902—1909年:日本留学期间,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 在经历了从19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 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促成他以精神界 之战士的姿态,用文学启蒙大众。出版《域外小说集》, 发表《人的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 《摩罗诗力说》等重要论文。
开始,阿Q很“自尊”。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他忌讳别 人提他头上生的痛疮疤。碰到“犯讳”时,他便“估量了 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结果,他屡屡 失败。当实力较量失败后,只得改换策略,变为“怒目而 视”,想以此来补救实力较量中的失败。当“怒目主义” 又遭到对手的回敬时,他又只好以自欺欺人的自骄来求得 心理上的平衡——“你还不配!”然而,对手连这个也不允许, 阿Q“Baidu Nhomakorabea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他又成 了事实上的失败者。这时,阿Q便又改变策略,无师自通 地给自己找出“胜利”的借口——“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阿Q的“精神胜利法”至此由外 在的行为转向纯粹的“精神”实质。但是,这种“腹诽” 的方式立即又被对手察觉,并且因此招来更大的侮辱。阿 Q不得不公开承认欺凌者行为的合理性,承认别人打自己 是“人打畜牲”。这时,他又觉得自己是“第一个”能够 “自轻自贱”的人,于是乎,他又转败为胜了。这种以 “自虐”为特征的“精神胜利法”,再发展一步便是“忘 却”了。“忘却”成了阿Q赖以生存的法宝。作者就这样 一步步展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发展过程,在淡淡的讽 刺中,融进了鲁迅对中国历史以及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 融进了鲁迅对阿Q们“哀其 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四)《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呐喊》和《彷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主要表
现为:
1.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和多样性 鲁迅很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重大主题,从群众习以为
常的事件中开掘出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从而显示了一个具有 思想家气质的小说家高瞻远瞩的思想深度和独特的观察角度, 真正做到了“表现的深切”。例如,他从用人血馒头治痨病这 一现象中,表现了群众与革命者的隔膜(《药》);通过对—个 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农民的言行的描写,表现了普遍存在于 “国人的魂灵”中的“精神胜利法”(《阿Q正传》)。 2.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茅盾曾说:“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 的先锋。”在小说结构上,鲁迅打破了我国宋代以来那种平铺 直叙、有头有尾地讲述故事的方法,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方小说 的某些技巧,通常采用截取生活横断面来表现人生的方法,或 单线发展,或复合交错,或日记体,或手记体,或传记体,或 正面,或侧面,灵活多样,“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
第三,社会黑暗势力的重压,加速了这株爱情幼苗的死亡。
《伤逝》的艺术特色首先表现为作品采用 人物“手记”的第一人称独白的形式,由 涓生断断续续的内心独白,绵延成一个笼 罩着浓重悲剧氛围的爱情故事。
其次,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如泣如诉的 抒情笔调,摄人心魄的细节安排,不仅加 重了小说的悲剧气氛,也使小说流动着诗 意。
作者通过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刻解剖,艺术地揭示了这一悲剧 产生的原因:
首先,他们的爱情仅以“个性解放”为前提,缺乏深厚的基础 和更高的目标,以致不能持久。尽管涓生也曾意识到“爱情必 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但他们并没有这样去做。
第二是盲目的狭隘的“一切为了爱”的爱情观,妨碍了他们对 爱情的本质和价值的正确理解。“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 来,只是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 盘疏忽了。……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1.表现了在封建宗法势力长期统治下 农村的贫穷、破败、凋敝和农民遭受 残酷的经济剥削和精神奴役的悲剧命 运,说明了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如阿 Q(《阿Q正传》),闰土(《故乡》)等。 通过对单四嫂子(《明天》)、祥林嫂 (《祝福》)、爱姑(《离婚》)等妇女 形象的刻画,表现了对劳动妇女悲惨 命运的同情和对其反抗精神的赞扬, 探索了中国妇女解放的问题。
《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 谈》、《伪自由书》、《集外集》、 《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 文末编》、《集外集拾遗》 书 信 集1部: 《两地书》 此外,还写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 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 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 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 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 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三)《伤逝》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伤逝》写于1925年10月。这是一篇描写“五四”退潮以后
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作品,是鲁迅唯一的一篇探讨爱情的小 说。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为求得个性解放、争取自由自主 的婚姻,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大胆地相爱,并结为伴侣。但 是,在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之后,他们终于分手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病 逝 的 鲁 迅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鲁迅,就是 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 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 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 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 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 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 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 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阿Q性格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具有潜在的革命性。“阿 Q式”的革命是糊涂的、朦胧的、可笑的,同时也是可怕 的。“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就是阿 Q所可能提出的革命目标。鲁迅通过“阿Q式”的革命和 不准阿Q革命,以及阿Q死于假革命者手中的描写,深刻 地批判了中国资产阶级不仅不能引导农民走向正确的革命 道路,而且在本质上鄙视农民力量的错误。
阿Q这一人物形象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不 朽的艺术典型。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流 浪雇农形象,他政治上受着压迫,经济上 受着剥削,处在赤贫的地位,甚至连姓氏 都模糊不清。但在他身上也有“圣经贤传” 的遗毒,存在不少封建落后意识,如“男 女之大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
然而,阿Q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 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是指用虚幻 的精神胜利来掩饰或替代事实上的失败。 这是一种病态心理,主要症状是妄自尊大、 欺弱怕强、自轻自贱、麻木健忘等等。阿Q 性格中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经历了这 样一个动态演变过程:自尊——自欺—— 自轻——自虐——忘却(麻木)。
个人气质、脾性方面的特点有关。阿Q的“精神胜利法”
有相当大的时空概括度和思想包容量,它集中地反映了普
遍存在于国人身上的精神病症。
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在阿Q这一人物形象身上,熔铸着鲁迅 的历史沉思和对现实人生的深刻解剖,它 警醒人们去认识普遍存在于“国人的魂灵” 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麻醉了人民群众,成 为一种阻碍社会改革的历史惰性,使人们 从阿Q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引起疗救的 注意”,也着手疗救自己。
3.通过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叛逆者形象的塑造,如狂人(《狂 人日记》)和“疯子”(《长明灯》)等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 的本质。
4.形象地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在《药》 药2.rm、《阿Q正传》、《风波》等小说中,对资产阶级 的软弱性和农民的保守落后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二)阿Q形象分析阿Q正传.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