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摘要】本文以黄石职业技术学院由中职升格为高职院后,经历从理念、体制到教育教学改革等一系列转型发展为例,指出非示范、非骨干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如何提升内涵适应新时期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目标定位经过国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等立项建设之后,高职教育内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更是以专业建设为引领强化内涵建设,人才培养水平稳步提高。

但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仍是以合格高职院校的数量居多,许多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仍然纠结于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基本理念:“如何把地方资源转化为学校发展优势?”“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质量是否符合真正的岗位需求?”“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地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如何为这些企业服务,与这些企业搞好关系,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解决诸如此类问题,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

一、专业设置,产业是基础,行业协会是纽带,企业是合作实体
“为地方经济服务,坚持以服务为办学宗旨,紧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培养地方紧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早在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中就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院的专业设置要将企业的需求放在职业教育的核心地位,应按照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专门为企业制定培养计划,设置专业和课程,进行定向培养。

从2008年我院招收第一届高职生到今年的第二届毕业生的离校,我们对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也有过间断的学习和了解,特别是去年高职人才培养评估工作的全程参与,让我们这些曾经以为只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就能终身无忧的教书匠们沉默了,特别是毕业生的反馈信息让我们更是迷茫,改革迫在眉睫,改革也势在必行!办学不再是我们自个的事,专业设置必须更多地以市场为导向,强化专业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建立和完善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指导专业设置和教学培养过程。

1、邀请企业行家、技术专家和示范校高职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一起对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实际的职业要求、能力目标等进行研讨,共同分析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安排是否合理,制定完善的措施和办法,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上岗,实现校企的顺利对接。

2、增加学生的实践课时,将课堂直接安排到企业和工厂,企业给学生安排指导师傅,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通过实践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操作的水平。

3、引厂入校,实现企业和学院资源的互补,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二、课程建设,教师是核心,教法是纽带,内容是基础
课程改革在我院已经推行了几年,但收效甚微,细思量,还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不够,方法不对,思路不清。

对于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我认为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教师,二是内容,三是教法。

首先,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成败优劣,关键在于教师。

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强烈的改革意识,不改革体现不出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培养不出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其次,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有丰厚的学养与较强的执教能力、教研科研能力与技术服务能力。

“双师素质”就是要能教会做。

为此,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钻研学问又要熟谙技术,既要重视业务进修又要参加实践锻炼,既要能够教好学生又要能够服务企业,这就要求教师们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难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构建。

因为有些课程有成熟、稳定的学科体系,有些课程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模式,再加上教师们多年形成的知识构架的定式,所以要变革不容易,要改得科学、合理、有效就更难。

为此,主张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多方调研,不断完善,不能一哄而上、一蹴而就。

一是在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针对性与实用性”,要根据预期就业岗位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选定教学内容。

许多示范职业院的“课程与岗位融通”就是一种好办法。

二是在内容组织上要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高职课程要以能力为本位,体现教、学、
做合一,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这就不免要打乱原有的学科体系。

但新构建的体系应有合理的逻辑结构,或以工作过程为线索,或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或以典型项目为依托,但大多从单一到整体、从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以便学生循序渐进、全面掌握。

第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面。

因为教学内容一旦实现了“课程与岗位融通”的改革,教学方法就必须是“教、学、做一体”。

为此,一是要树立设计理念。

教学方法手段需要精心设计,如宁波职院的《课程整体设计》和《课程单元设计》等就包含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二是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诸如做中学、学中做、案例法、研讨法、模拟法、自学法、练习法等等,正所谓教无定法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是教学手段要现代化,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运用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在三维呈现、动态展示等方面的作用,还要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成为有效、高效的教学辅助手段。

三、目标定位是关键,制度是保障,创新是机制
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不仅是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而是对高职院校一次从数量到质变的过程,为了能顺利和有成效的完善这项工作,还有几个方面必须做为保障。

第一、明确办学目标定位,实现学院内涵升格与发展。

许多办学时间不长的高职学院,特别是从中职升格为高职的院校,其办学理念、基本条件、办学水平与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不相
适应。

如何实现办学内涵真正的升格,即把学院办学内涵从中专层次提升到高等教育层次,打破学科体系的定式,重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学院党委的办学总体指导思想将是学院发展方向的关键,既要做到“打好基础、认准方向,走对路子”;又要“准确定位——提升教书育人能力”。

第二、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实现学院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治庸问责,奖勤罚懒,激励先进,按劳分配是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学院应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各项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完成的质量与效果作为奖惩和绩效考核的依据,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种全新的局面:创新增优——提高学院办学内在动力。

质量考核体系也应是多方位的,互相监督和促进,而不是教育教学部门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