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化与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集群化与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产业集群化与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目录
产业集群化与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在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程度的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竞争优劣所在,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表明,产业集群化发展是培育地方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如何培育、发展、壮大产业集群,进而发展县域经济,特别是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力,对县域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将通过对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与现实案例、数据等相结合来分析,借鉴发达县利用产业集群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方案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对该地区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论述欠发达县域经济通过产业集群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综述
我国自秦朝置县以来就有了县域经济。两千多年来沧桑变化,县级政权却始终得以延续。县域经济也因此成为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兴衰。对一个地区来说,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成为衡量该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发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伟大号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县域经济的高度重视。
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关键,欠发达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其关键中的关键。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而产业集群化是发展欠发达县域经济的重要推手。
1.1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受东西方政治文化差异影响,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和县域经济的研究的侧重也不尽相同。基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行政划分,国内学者对县域经济的关注较多。而国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和论述则起步较早。早期研究多集
中于单一视角下的综述或是单纯理论的阐述,多数研究都是单一选取产业集群理论的某一角度或是限定某一特定区域进行分析综述,同时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研究还很少,应用产业集群理论促进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课题研究还并不多见,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
提及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一般都指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我国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后,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人员都给予了县域经济发展高度重视,使其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县域经济学科体系的研究及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的研究。关于县域经济学科体系的研究,我国第一本研究县域经济的着作于1987年问世,近20年来又有大量的着作相继出版,代表作有胡福明主编的《中国县域经济学》,张金山主编的《中国县域经济导论》,朱舜着的《县域经济学通论》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的总结,主要有张仁寿、李红所着的《温州模式研究》,朱通华所着的《论苏南模式》,费孝通先生的《珠江模式再认识》等;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主要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途径,这类研究成果主要有王怀岳所着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王占国、刘小宁主编的《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探索》等。
1.1.2关于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
产业集群是世界范围内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早期,国内外有关产业集群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多是从区域集群理论角度进行研究。国外研究产业集群比较早,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管理学家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并形成了新竞争优势理论,相关的理论研究还包括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技术创新理论、产业区位理论和新产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等。
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很多学者也对产业集群理论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研究主要围绕企业集群展开,早期学者曾忠禄就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黄建康
从产业集群的表现形式、内在结构、创新机制等方面深入研究,认为产业集群式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得一种地缘现象,是某个产业领域内具有分工合作、竞争创新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地域内的集中,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的上、中、下游结构完整,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产业柔性集聚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在新经济地理学(NEG)潮流之后,国内外的研究达到一个高潮。无论是经济学、地理学还是社会学等学科视角,大家关注的焦点大多是工业(在中国主要是制造业)和中心城市,而忽略了“外围”(农业、乡镇),很少从产业和区域整体上把握产业集群的过程本质;特别是主流经济学认为的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如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宽松的融资条件、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以及完善的市场制度,很难解释在中国经济转型和缺乏完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的背景下,产业集群的发展如此蓬勃。
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证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的迅速崛起密切相关,产业集群最初也大多兴起在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改革开放初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便是证明)。而相关文献的研究也验证了城市中的国有企业比重对产业集群有负的影响,即国有企业比重(不论是就业人数还是总资产衡量)高的行业更倾向于分散而不是集聚(白重恩等,2004;黄玖立等,2006;路江勇等,2007)。同时,在实施新型工业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的产业融合现象也逐步加速,区域、城乡、产业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因此,单单考察大城市或某一产业的集聚经济,难以全面、动态的认识和测度产业集群。
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和集群化实践的应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2.1县域经济的发展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微型单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县域经济的大力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现阶段我国欠发达县域经济总量不大、财力不强、发展不快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