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单位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展示交流
1、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你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毫米吗?试一试,找到后指给同桌看。
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
(师放大尺子)生可能:一小格就是一毫米师:大家找的和他一样吗?(恭喜你们找的很正确)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指任意1小格)这是1毫米长,这也是1毫米长。
4、其实我们的校卡,它的厚度就是1毫米,请你摸摸厚度,觉得1毫米怎样?(很短)现在请你像老师一样把校卡这样捏住,然后再慢慢抽去,观察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象什么呢?(一条缝隙)
5、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哪些东西大约长1毫米呢?(介绍:5角硬币、磁卡等)
6、思考:生活中量什么样的物体用毫米做单位比较合适呢?师:在量比较短的物体时,要用毫米做单位。
需要量得比较精确时,也需要用毫米做单位。
7、既然毫米的用处这么大,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把1毫米的长度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吧!
(二)认识1厘米=10毫米。
1、师: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这样的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
(为了数起来方便清楚,小朋友铅笔指着数)先自己数,然后指给同桌看。
有发现了吗?(指名:1厘米里有10毫米)你是从数字几数到几的?大家数出来的结果怎样?(再指一两位)是不是每1厘米中都有10毫米呢?谭老师也来选1厘米,咱们一起数好吗?
3、怎么样?(1厘米正好是10毫米)
4、师板书:1厘米=10毫米(齐读:顺倒各一遍)
5、问: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三)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厚度大约为1毫米呢?请学生说一说(指名回答)谭老师也找到了一些,我们一起看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毫米,也知道了毫米和厘米大哥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测量问题。
三、当堂达标,巩固深化
1、测量(做一做)。
(1)测量物体时,应注意什么?(2)交流汇报。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厘米7毫米就是几毫米?(3)表扬填对者
2、测量书本22页量一量。
(以毫米为单位)(1)独立测量(2)指名汇报如果没有零刻度,怎么量呢?师小结:(测量时,如果起始刻度不是0,测量结果则要用末端刻度减去始端刻度。
)
4、判断题。
请学生回答,说说自己的想法。
5、画线段。
(1)、请学生回答画线段的步骤。
(2)、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6、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五”第3、5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直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生:……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
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1)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课桌的长度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合适。
学生讨论后交流:选择厘米,因为课桌的长度不够1米,毫米的单位又比较小,测量出来的数会比较大。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具进行测量。
(3)汇报测量方法。
方法一以尺子的最大刻度为一段连续量,最后得出桌子的长是97厘米。
方法二以10厘米长的纸条为一段连续量,一共有9个10厘米,余下的用尺子量,还多出来7厘米,最后得出桌子的长是97厘米。
(4)比较测量的方法。
引导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比较好,理由是什么。
学生汇报:方法二比较好。
因为它是以10厘米为一段进行测量的,好记又好算,不容易出现错误。
而在第一种方法中,尺子的最大刻度有的是15厘米,有的是20厘米,有的是30厘米,这样在计算的时候容易出现错误。
(5)揭示课题:刚才我们所说的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米。
(板书课题)
2.教学1分米=10厘米。
(出示课件)
(1)让学生数一数1分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明确10个1厘米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用手势做出1分米的长度,然后思考:课桌的长度用分米表示是多少?
(3)小组讨论、交流用分米表示课桌长度的方法,然后汇报:课桌长97厘米,90厘米就是9个10厘米,也就是9分米,再加上7厘米,课桌长9分米7厘米。
3.教学1米=10分米。
(1)引导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可以借助米尺,也可以进行计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小组一我们小组观察了米尺,知道了1分米=10厘米,就以10厘米为单
位一段一段地数,一共有10段,也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小组二我们小组是根据米和厘米、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1米=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10个10厘米就是10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
(2)请同学们把学过的长度单位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队。
(米分米厘米毫米)
4.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1)观察尺子上1分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大拇指和食指中间的部分大约是1分米。
(反复两次)
(2)比一比。
同桌之间进行一个小比赛,看哪个同学能够获胜。
请坐在南侧的同学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坐在北侧的同学用尺子量一量,调换角色再量一遍。
(同桌之间互相量)你和同桌所表示的长度哪个更接近1分米?(学生举手)希望你们能够帮助自己的同桌,让他们也能用手势准确地表示出1分米。
(3)估测一下,从你的中指指尖到手腕的什么位置大约是1分米?请你的同桌帮你量一量,看你估测的数据准不准。
(同桌活动)
(4)画一画。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1分米的大概长度,请同学们拿出铅笔、尺子和练习本,用尺子上没有刻度的那一边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画完后,用尺子量一量,看你画得准不准。
请你用尺子画出长度分别为2分米、3分米、5分米的线段。
(5)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学生思考后汇报)哪些物体的长度适合用分米作单位?(学生思考后汇报)
5.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
(1)请同学们回忆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什么?
(2)出示教材23页例3。
引导学生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3)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是怎样想的。
(4)反馈练习:完成教材23页“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
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武汉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
(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
(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千米的认识)(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
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米 3000米=()千米
9千米=()米 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
跑几圈是1千米?
(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
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
(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
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
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
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巩固应用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
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一根拔河绳长12()小冬肩宽30()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一本数学书厚8()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第四课时
吨的认识(1)
教学目标
1.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和千克间的简单换算。
2.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
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估计重量的能力。
3.学生能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与同学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并通过学习渗透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会对吨和千克进行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若干只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可容纳50千克左右水的大塑料桶1只。
课前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体重,并组织每个学生提一提装有10千克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
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
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
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
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例7前两幅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吨”。
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看到了吊车吊起的集装箱重2吨,火车一节车厢可以装载60吨的货物。
教师强调: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用字母表示为“t”。
2.课件出示例7,引导学生推导千克和吨之间的进率。
提问: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后汇报:10袋大米重1000千克。
向学生说明: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
3.引导学生感受1吨有多重。
1名同学的体重是25千克,1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大约是250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大约是4个250千克,即1000千克,1000千克=1吨,40名这样重的同学的体重大约是1吨。
4.引导学生对比感知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1)一头牛的体重大约是500千克,两头牛的体重大约是1吨。
(2)一头成年大象的体重大约是6吨。
5.课件出示例8,引导学生进行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
(1)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说算理,即如何得出结果。
4吨=(4000)千克3000千克=(3)吨
(2)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总结换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
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
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
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1题。
3.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2题。
4.完成教材第34页“练习七”第3题
四、课后作业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2)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用列表格的方式进行有序、合理的分配,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 在对比观察中,体会列表法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感受有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特点。
3. 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有序选择合理的分配方案。
2. 列表格时有序、合理分配,做到不重不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9。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
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
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
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评讲总结,升华目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毫米的认识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更加坚信了教师“想明白”,学生才能“学清晰”。
在“众筹”研讨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同时根据自己本班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了再次的教学预案设计,整节课下来,比较符合孩子们的实际学习情况,对于毫米的感知比较的充分。
个人认为比较
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以学定教,关注学习起点
学生在三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厘米”和“米”,对为什么要有长度单位及计量单位是一种标准比较物有了一定的感知,同时测量物体长度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
从生活经验上说,学生在运用学生尺以及生活中都有接触到毫米。
因此,以复习旧知识为导入,“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测量,你还能想到测量的单位吗?1厘米、10厘米有多长?身高1米多等。
”通过这一复习环节,唤醒学生的旧知,又为下面如何估计数学书的长、宽、高打下了基础。
“你还知道什么长度单位呢?”课堂中学生说“毫米”。
教师继续追问,“那你知道毫米是怎样的一个长度单位呢?”有的学生说它是一个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但对为什么会产生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的截然不知。
因此,接下测量数学书的环节就是为毫米的产生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在测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感知毫米产生的意义,通过测量,再次问孩子们“为什么要有毫米”时,他们的回答就变得清晰了。
二、留足时空,关注整体参与
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本节课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参与意识,也了解别人的想法,调整自己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在本课的实践活动中,充分给予学生时间与空间,关注学生的整体参与。
在估测数学书封面的长、宽、厚时,一个孩子估测了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5厘米,宽大约是18厘米时,没有马上进行否认,而是让孩子们进行辨别,这样的估计觉得正确吗?孩子们发现数学书的长应该比宽长,而估计的结果是长比宽短,所以肯定是错误的。
还有孩子们用手势一拃去测量,也发现这样的估测不合适,于是进行了估测调整,使学生学会估测。
再者,在感知1毫米时,让学生先通过估测1分与1元硬币哪个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进行测量,从而全体学生感受到了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在用手指捏住校牌的厚度再抽出校牌感知1毫米的厚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的学生说“手太酸了,一抽走校牌,两个手指就粘住了。
”追问“这是问什么呢?”孩子们说是因为1毫米实在是太短了,课堂效果非常好。
三、丰富素材,凸显知识本质
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学生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
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经验中凸显数学本质,掌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