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课件(人教新课标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攻苏守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美苏争霸
苏攻美守

(20世纪80年代)
双方实现有限缓和
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结束
阶段
时间
特点
美国 领导 人
肯尼迪
苏联 领导人
赫鲁晓夫
第一 阶段 第二 阶段 第三 阶段
50年代中期~ 既有缓和又有紧 60年代初期 张,优势在美国
眺望封锁墙外的亲人
柏林墙封网瞬间,一东 德士兵突然逃往西德。
赫鲁晓夫
肯尼迪
扳手腕反映美 苏什么态势?优 势在哪一方?
图中两个人 物
分别是谁?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资料:核武器方面 项目 年份 洲际导弹 潜艇发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 核弹头 11000 枚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北约标志
设在布鲁塞尔的北约盟军总部
苏联代表朱可夫元帅在条约上签字
苏联代表朱可夫元帅在条约上签字
华约的成立
1955年5月,苏联、 保加利亚、匈牙利、 波兰等8国在华沙签 订《友好合作互助 条约》,通称《华 沙条约》,成立了 华沙组织,总部设 于莫斯科。
签订《华沙条约》
苏联的目的:加强与东欧
各国的合作,与美国抗衡。
杜鲁门总统(1945-1953)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 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 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 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 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 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会议 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举行, 除苏联及其东欧盟国以及西 班牙外的16个欧洲国家参加 了会议。
二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北约和华约
标志着二战后欧洲 出现了两个敌对的 军事集团,以美国 的资本主义阵营和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阵营之间的 ‚冷战‛对峙局面 最终形成。
华约 北约
肯尼迪是美国第35任总统 (1961年-1963年)
本课中有一些地方涉及了中国历史, 你能叙述一二吗?
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 军与朝鲜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战争以美 国的失败告终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1979年1月1日,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冷战”一词的由来
1946年1月20日,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在国会发表 演说,他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成是 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的最大敌人,提出‚对付 这样的敌人在不排除武装进攻的前提下,应多 从特殊的政治手段、外交手段、经济手段、文 化手段进行渗透。……我为这种渗透取个新名 词,叫做‘冷战’。‛
60年代中期~ 苏联处于攻势, 美国转攻为守 70年代末
尼克松 勃列日涅夫
80年代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 苏联全面收缩,美 里根 戈尔巴乔夫 国同意有限缓和
动脑筋 甲:美苏争霸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竞争。 乙: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首先,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国家利 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的敌对 关系。 其次,美苏争霸的根本原因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 最后,美苏争霸的实质是美苏两国在实力的基础上, 对世界势力范围的划分。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
北约的成立
1949年5月,美国联 合加拿大、英国、 法国、意大利等国, 成立了一个以美国 为首的军事联盟, 即北大西洋公约组 织。(建成北约 NATO)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北大西洋公约》宣称: ‚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 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 约国之武装进攻,应视 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 击。‛ 各缔约国可采 取必要之行动,包括武 力。
导 读 提 纲
• 1. 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冷战”政策?思考 美国为什么会提出“冷战”政策? • 2.阅读课文,归纳出“冷战”政策的具体表现? 它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给当时世界造成了怎样的 影响? • 3. 美苏争霸有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分别有什么 特点?每个阶段双方的领导人分别是谁?
二战后的世界形势和“冷战”政策的含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义 美国的“冷战”政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冷战”政策 策 军事上:“北约组织” 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苏争霸的开始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
赫鲁晓夫
争霸表现一
• 1949年-1961年8月12日大约有269万东德人通过东、西柏林的81 个通道纷纷逃向西部,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6。 • 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封锁西柏林四周的边界,随后关闭勃 兰登堡门,在分界线上建筑了隔离设施,总长达154公里,通称“柏 林墙”。 • 它的外围是一道3.5米高的通电铁丝网,铁丝网与柏林墙之间有50米 宽的空地,在这长160多公里、宽50米的无人地带设有300个观察炮 楼、22个暗堡,数千个电子眼和250只警犬。柏林墙高4米,宽50公 分,墙的上端还焊接着光滑的圆形铁筒,使人无法攀登。 • 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墙逃跑者 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两天后第一个越墙者被打死。 • 1961年10月27日美苏两方十几辆坦克在柏林墙两侧相隔100米对 峙十几个小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国及其西方的盟国此 时并不想同苏联发生军事冲突,就接受了“柏林墙”这一既成事实。
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 前往富尔敦发表《和平 砥柱》演说。
“冷战”的含义: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 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 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 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一般认为丘吉尔的《和平砥柱》演说是‚冷战‛的 第一枪。
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咨文
美国
苏联
1054枚 1054枚
858枚 1400枚
656枚
121枚
656枚
1015枚
545架
155架
432架
135架
4300枚
1300枚 4500枚
资料:常规武装力量方面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现役武装部队 坦克 战术飞机 水面战舰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1968年 1978年 350万 人 340万 人 210万 人 440万 人 8500辆 32400 辆 10500 辆 50000 辆 5100架 4500架 4000架 4600架 360艘 320艘 172艘 240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