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一般思维方法的特点_王小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第23期·总第175期2013年12月·上半月

刊3

浅谈中医一般思维方法的特点

王小明

(安徽省安庆市中医医院,安庆246000)

摘要:中医一般思维方法,有的与社会科学的思维方法相互渗透,有的与其他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相互联系,有的则完全是中医学所独有的。中医一般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和临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归纳中医一般思维方法的特点有三条:一是注重直觉观察;二是强调整体联系;三是依靠司外揣内。

关键词:中医学;思维方法;直觉;司外揣内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3.23.002文章编号:1672-2779(2013)-23-0003-02

恩格斯指出:“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中医学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门极为独特的医学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和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是辨证施治,通过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在辨证基础上确立治疗原则与方法。

中医方法学体系中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中医哲学方法,哲学方法是在一定哲学(世界观)思想指导下的总方法,又称方法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包含了中医哲学方法;二是中医一般思维方法,如天人相应、取象比类、揆度奇恒、司外揣内、演绎、归纳、分析、综合、抽象、类比、试治、反证等;三是中医具体方法,如诊断、治疗、养生等具体方法。

中医一般思维方法是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深厚基础,也是中医学术内在核心的关键所在。对于掌握中医理论,拓宽临床思路是十分必要的。

中医一般思维方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直觉观察

千百年来,中医通过感官或借助其他技术手段,对自然状态或病态下的人体,进行仔细的考察和描绘,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一整套中医的观察方法。中医学形成的历史条件是古代农业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无法认识到人体的细微结构,又由于受封建思想的束缚,人体解剖也是十分粗糙的。中医富有直觉的观察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色,特别注重宏观角度观察和强调整体观念,所以中医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就融为一体。这种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式被称为直觉或意象思维。直觉不具有清晰的严格的逻辑分析形式,因而直觉是与逻辑思维相区别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意象思维是运用直观类比的方式观察和表达世界,带有感情特征和主观意向,也是与逻辑思维相区别的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

其实,在直觉和意象思维中,理性思辨和逻辑分析思维仍占有一定的空间。这种富有直觉的观察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国古代医学家勤于观察病情,重视直觉体验,并倾向于意象思维,形成了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正如同我国的象形文字一样,直觉、意会、象形一直是我们民族思维方法的主旋律。《素问·五脏生成篇》曰:“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就充分呈现出中医富有直觉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的确,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富有直觉的观察法充分调动了中医的观察能力,并且提高了思维的能动性,发挥了思维的创造力,使中医学卓然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2强调整体联系

中国古代传统思维从“一元化”出发,把复杂宏大的客观世界归结到一的境界,从另一角度讲述世界复杂万变,但归根结底是由一演变而来的。《论语·里仁》曰:“吾道一以贯之”,《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易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上述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是把天、地、人三者都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的。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在探索人体健康和疾病相互转化规律时,不仅仅对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病理变化进行认真地探索,而且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进行细致地观察,并将多方面的观察结果综合起来,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了许多正确的结论。这种注重宏观的一元研究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的特点。

中国古代就形成了整体联系的思维特点,并以此去认识客观世界,这点需要高度的哲学理性,要求克服人类自身所固有的认识本能,即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在整体联系的思维中,整体始终以宇宙为最终尺度,联系是全方位的多元的联系。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人体与外部环境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的各个领域里,在中医全部的理论和操作中,

4第11卷第23期·总第175期2013年12月·上半月刊

都把功能联系的整体思维作为一个根本的思维尺度,作为一个隐含的思维前提,并且贯穿一线,形成了中医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有人认为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是“非实验的”,这是中医容易遭受攻击的关键,但在中医成功的疗效面前,人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医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合什么理?按照近代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只有用“经验”来解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或者说并非仅仅如此。中医之诊治疾病的方法之所以合理有效,中医之所以能够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具有了强调功能的整体观。可以说,建立在这种思维基础上的中医,本质是正确的科学的。这种强调功能的整体观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的特点。

3依靠司外揣内

人体所谓的“外”或“表”,包括机体的外部器官组织,各种生理功能的外部表现和各种疾病的外部症状;所谓的“内”或“里”,就是机体内部的脏器组织,生理病理过程及其规律。中医学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通过审查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知识指导下,进行分析思考,便可取得对疾病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正如《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司外揣内的思维特点,实质是整体观念的哲学思想在思维方法上的具体运用。中医在运用司外揣内思维时,也论述过内外相互关联的道理,如《灵枢·外揣》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昭昭之情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

中医藏象学说就是依靠司外揣内建立起来的。脏腑藏于人体内部,生理病理的现象则表现于人体外部,脏与象相互关联,由外象可知内脏。如心,其华在面,心气充沛,血脉充盈,则面部红润而有光泽,反之若心的气血不足则面色淡白萎黄,血瘀则面色青紫,血热则面色红赤。司外揣内的思维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相似之处。黑箱方法对认识对象刺激和对刺激的反应,探求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司外揣内主要依靠整体观察活体的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并不肢解人体。因此,司外揣内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研究,具有肢解人体方法所没有的优越性。当然,司外揣内没有打开黑箱,不了解内部情况,对许多细节失之笼统,无法得到精确分析结论等。

(本文校对:吴义红收稿日期:2013-10-03)

三焦运化水湿除痰消饮功能的探讨

张丽瑛蔡树河李来泽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福州350003)

关键词:三焦;水湿;除痰;消饮;中医基础理论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3.23.003文章编号:1672-2779(2013)-23-0004-03

从三焦的经典论述入手,探讨了三焦之内涵与外延,主要从三焦气化场所,三焦水液运行通道,三焦为火之道路,三焦也可生痰,三焦治痰思路等几个方面探讨了三焦运化水湿除痰消饮的功能,为临床治疗水湿痰饮从三焦入手提供了思路。

1三焦是气的通道和气化的场所

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难经·三十难》曰:“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六十六难》讲:“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中藏经·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三焦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三焦通,则内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于周身灌体,和内调外,荣左养右,导上宣下,莫大于此者也。”[1]说明三焦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通道,职司气化。若平素气血不足,心、脾、肝、肾功能失调,致气血运行受阻,气机郁滞,血随气逆,蒙闭经络,而形成上虚下实之证,又虚则清窍失荣、经络失养,因见头痛、头晕,头痛绵绵或胀痛或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气短乏力,心悸,劳累则重,肢麻,肌肤不仁,甚则可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此为三焦气化失职,气机失调所致,治宜补虚益气,斡旋三焦气机,理气活血之法为主。[2]常用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通窍活血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半夏厚朴汤、越鞠丸等加减。

2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道路

《内经》言“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本旨》言,三焦为“水谷流行之关”,说明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升降出入的通路。全身的水液代谢,是由肺、脾\胃、肠、肾、膀胱的协同作用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等输布水液的功能难以实现[3]。若平素嗜酒肥甘,饥饱劳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