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联防联控对区域污染治理的一点思考

关于联防联控对区域污染治理的一点思考
关于联防联控对区域污染治理的一点思考

关于联防联控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一点思考目前,我国城市群区域的大气污染特征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逐渐由以前的单一污染向区域性、复合型污染转变,从而也使得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经济中心为首的城市区域,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重污染天气在区域内大范围的同时出现,呈现处明显的区域特性。此外,城市运作排放的大量一次污染物在城市间输送、转化、耦合,导致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的趋势不断增大,大气环境形势进入了多物种共存、多尺度关联、多过程演化为特征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这些问题单靠各个城市自身的力量、各自为政的方式已难已有效解决,亟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体制机制。本文简要说明了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了我国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实践的例子。

1、区域性环境问题

所谓区域性环境问题应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污染过程呈现区域性现象,即区域性内各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第二,多种污染物均以高浓度同时存在,并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

空气是一个流通的整体,但是从某一地方排出的污染物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在全球混合,一般是在局部地域污染。如果将大气分割为多个彼此相对孤立的气团,那么这些气团所笼罩下的地理区域就叫做“空气流域”。空气流域边界往往与行政边界不一致,所以,若仅从单个城市角度出发进行大气污染防治,难以反映区域大气污染扩散和跨界污染控制问题,难以适应区域性、交叉性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的需求。

在污染现象上,区域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的氧化性增强以及能见度降低上,并随之在整个区域蔓延;在污染本质上体现为污染物之间源和汇的相互交错、污染物转化过程的耦合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上(王金南等,2012)。

2、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2.1、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所谓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指以解决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依靠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以大气环境功能区域为单元,让区内的省市之间从区域整体的需要出发,共同规划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统筹安排,互相监督,互相协调,最终达到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共享治理成果与塑造区域整体优势的目的治污措施。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主体机制,指关于区域联防联控主体范围的确定以及主体进入、退出等涉及联防联控主体问题的原则和制度体系的总

称,其核心是解决“谁是联防联控主体”和“怎样确定联防联控主体”的问题;第二,目标机制,指是建立某种合作关系必须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例如区域内各省市污染物减排总量,空气质量要改善到何种程度等等,并要保证目标的有效性;第三,运行机制,指为了保证合作既定目标的实现,所建立的包括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所需要的要素、合作规则以及具体运行组织、规则和程序的体系,强调联防联控具体运作的可操作和过程的低成本;第四,制度保障机制,即为了保障城市合作的稳定、顺利进行,在其他一切具体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套明确的制度保障体系,推进科技进步、实行清洁生产和经济鼓励等保障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顺利实施的政策。(宁淼等,2012)

2.2、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必要

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传统的总量控制模式在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协调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保护大气环境质量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对策。但传统总量控制模式仍然存在以下方面的缺陷:一是缺乏公平性考虑。总量控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的把总量污染负荷分配到各个区域或排污单位,制定区域总量指标分配方案时,应综合考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多种因素,但目前的总量分配制度主要是基于各地历史排放数据的等比例削减,历史排放量小的城市或发展慢的城市与历史排放量大的城市或发展快的城市需要负担同样的削减任务,总量分配方案的公平性缺乏依据。二是缺少合作,控制成本高昂。一方面是污染物减排指标分配忽略协同效应,使控制方案选择缺乏费用有效性,另一方面是通过行政命令手段将污染物减排量分配给各市后,由于属地管理特征,尽管区域各市污染控制边际成本存在差异,却无法通过协商合作或排污权交易等市场手段来降低区域整体的控制成本。

3、我国目前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践

我国目前在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的实践还比较少,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我国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的第一个典型案例是在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地区实施分区域管理。1998年1月12日,国务院批准了“两控区”划分方案,并提出控制目标和对策。

为了改善珠江三角洲区域空气的质量,2002年4月,粤港双方政府签署和发布了《改善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的联合声明》,要求两地制订联合控制措施,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2008年“绿色奥运”的承诺给我国政府提出了严重考验,我国政府为了保障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第一次打破了行政界线,华北六省(市)签署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实施省际联动、部门联动,全面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控制,确保了奥运会期间,北京空气质量明显优于往年同期水平。(薛俭,2013)

近期,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正全面扎实推进。一是治理散煤。例如在北京、天津等清洁能源比重较高的地区,争取用清洁能源替代煤。二是机动车治理。目前京津区域已率先建立了机动车联防联控机制,近期争取在异地处罚、信息共享方面有所进展。三是整治秸秆焚烧。对于这个在特定时段影响区域环境的重要因素,将通过推动秸秆的综合利用、禁止焚烧等方式进行治理。此外,六省区市还将在涉及区域共性的环境问题上展开联控执法。

4、思考与总结

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所面临的主要大气污染问题,但我国现行的“属地”特征的环境管理制度安排无法满足污染物的跨界特征所需要的合作解决问题要求,亟需建立区域性的联防联控机制和方法,以应对酸雨、灰霾天气、PM2.5和O3超标等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达到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目的。

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时,不能单独考虑该城市的污染源减量而采取企业迁移的方式来转移污染源,这样做的后果有可能只是将污染源移至邻近的污染避难所,例如北京的首钢转移到河北的唐山,可能会因为河北大气排放标准低于北京的标准,再加上执法程度的削弱导致企业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更多,所以出现的结果是局部空气质量好转而整体空气质量恶化,而随着污染物的气力输送,这样的局部空气质量变好的趋势也会削弱。所以,对区域而言,一个地方降低的生产力会由其他地方补上,而付出的环境代价却是不一样的,故必须考虑整体采取联防联控的策略来治理区域性的空气污染。

参考文献:

王帆. FDI来源与中国可持续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4, 36(12):13-23.

王金南,宁淼,孙亚梅.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理论与方法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5):5-10.

宁淼,孙亚梅,杨金田.区域国内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管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2(5):11-18.

薛俭.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省际联防联控机制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 2013.

创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创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2014年01月10日13: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10日作者:竺效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04 包括灰霾在内的大气污染具有自然区域性,其监管不能以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划代替之,须由区域内各相关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协调监管和防控。 2010年1月,环保部提交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在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第三节“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建议专设一条规定“区域联防”(第69条),但该区域联防主要适用于根据主体功能区划目标、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划定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对这类区域,拟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委托“组织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并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统一规划,“确定分阶段达到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联合监测、信息共享以及其他具体措施,并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所设计的“区域联防”制度,具有大气污染防治区域综合协调机制的性质,其进步的观念值得肯定,但为了能有效防治灰霾污染,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首先,区域联防制度的适用范围不应仅限于国家划定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而应广泛适用于任何因大气污染自然特性而形成的跨县级以上行政辖区的区域,国家层面可以由国务院委托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相关的省区市,通过签订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建立协调机构和机制,但应明确规定省级人民政府也须在其辖区内协调建立类似的跨县级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并适时调整、补充。 其次,大气污染区域联防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以往常规性的监管措施外,还应至少协调建立污染防治的统一规划、联合监测、信息共享和公开、联合预警、联合应急响应等具体措施。针对2010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有必要指出其在区域联合预警和联合应急响应机制上的缺位。该送审稿第五章无论其名称“大气污染突发事件处置”,还是目前除第87条第二款以外的主体条款的主要针对事项,均限于已经造成大气污染突发事件的情形,而未能针对灰霾等严重大气污染的预警和响应机制,因而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如可补充规定:若遇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可能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分级启动预警预案,及时发布大气污染公告,并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公众发布防护措施等预警信息,采取有权责令排污单位停产或部分停产、部分机动车停驶、临时降低供暖温度等强制性应急响应措施。签订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及时召集区域大气污染应急响应协调机构,根据国家有关大气污染区域联防机制的规定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的约定,适时分级启动跨行政区域的应急预警和响应措施。 最后,还须就此事项中违反法定职责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职责的人民政府,不执行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或部分停产、停止施工或部分停止施工、机动车停驶等强制性应急措施的单位,不执行机动车停驶等应急措施的个人,分门别类对各种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行为逐一制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保障大气污染防治区域综合协调机制的贯彻执行,有效防治和应对灰霾污染。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国办发(2010)33号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 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能源局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为主线,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率先在重点区域取得突破。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良好。 二、重点区域和防控重点 (四)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

峡西岸等区域,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其他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 (五)防控重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点企业是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在地级城市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建设。 (七)优化区域工业布局。建立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加强产业转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保监管,防止污染转移。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扩建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对城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改造,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组织实施好石家庄、杭州、广州等城市钢铁厂搬迁项目。 (八)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鼓励企业使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按期完成。 四、加大重点污染物防治力度 (九)强化二氧化硫总量控制制度。提高火电机组脱硫效率,完善火电厂脱硫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加大钢铁、石化、有色等行业二氧化硫减排工作力度,推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实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 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云政办发[2010]177号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9.19 【实施日期】2010.09.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云南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云政办发[2010]177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省环境保护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信息化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商务厅、能源局、公安厅、农业厅、林业厅、物价局制定的《云南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年九月十九日

云南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实施方案 (省环境保护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信息化委、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 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 省能源局、省公安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物价局)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加强我省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9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33号)精神,结合云南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为主线,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工作目标 到2015年,逐步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城市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明显减少,杜绝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三、工作重点 我省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地区是昆明市主城区、安宁市,曲靖市主城区、宣威市,昭通市主城区,玉溪市主城区,红河州个旧市、开远市、蒙自县和楚雄州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2010-6-22 8:52:45 阅读1424次 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今日向媒体通报,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环境保护部、发展改 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 能源局等9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以 下简称《意见》),要求全面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切实改善区域和城市环境 空气质量。这是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意 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这位负责人说,我国大气污染的区域性特征日趋明显,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城市间大气污染 又相互影响,仅从行政区划的角度考虑单个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已难以解决大气污 染问题。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成功实践,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空气质量改 善历程均表明,实施区域联防联控战略是防治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国务院批转的《意 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区域联防联控 “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指导思想和“坚持环境保护 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相结合, 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率先在重点区域取 得突破”的基本原则,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区域联防联控工作目标、重点区域、 防控重点和具体政策措施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意见》指出,要把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区域,积极推进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区域大 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其他区域由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到2015年,建 立起比较完善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 体系,使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内所 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 《意见》要求,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制定并实施大气污染物特别排

创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月/10日/第A06版 特别策划 创建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竺效 大气污染区域联防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以往常规性的监管措施外,还应至少协调建立污染防治的统一规划、联合监测、信息共享和公开、联合预警、联合应急响应等具体措施。 包括灰霾在内的大气污染具有自然区域性,其监管不能以人为划分的行政区划代替之,须由区域内各相关地方人民政府综合协调监管和防控。 2010年1月,环保部提交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在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第三节“城市和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中建议专设一条规定“区域联防”(第69条),但该区域联防主要适用于根据主体功能区划目标、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划定的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对这类区域,拟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务院委托“组织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并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内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统一规划,“确定分阶段达到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联合监测、信息共享以及其他具体措施,并规定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机制”。 《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所设计的“区域联防”制度,具有大气污染防治区域综合协调机制的性质,其进步的观念值得肯定,但为了能有效防治灰霾污染,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首先,区域联防制度的适用范围不应仅限于国家划定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而应广泛适用于任何因大气污染自然特性而形成的跨县级以上行政辖区的区域,国家层面可以由国务院委托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相关的省区市,通过签订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建立协调机构和机制,但应明确规定省级人民政府也须在其辖区内协调建立类似的跨县级行政区域的联防联控机制,并适时调整、补充。 其次,大气污染区域联防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以往常规性的监管措施外,还应至少协调建立污染防治的统一规划、联合监测、信息共享和公开、联合预警、联合应急响应等具体措施。针对2010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有必要指出其在区域联合预警和联合应急响应机制上的缺位。该送审稿第五章无论其名称“大气污染突发事件处置”,还是目前除第87条第二款以外的主体条款的主要针对事项,均限于已经造成大气污染突发事件的情形,而未能针对灰霾等严重大气污染的预警和响应机制,因而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如可补充规定:若遇大气受到严重污染,可能发生危害人体健康和安全的紧急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分级启动预警预案,及时发布大气污染公告,并通过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向辖区内公众发布防护措施等预警信息,采取有权责令排污单位停产或部分停产、部分机动车停驶、临时降低供暖温度等强制性应急响应措施。签订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及时召集区域大气污染应急响应协调机构,根据国家有关大气污染区域联防机制的规定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的约定,适时分级启动跨行政区域的应急预警和响应措施。 最后,还须就此事项中违反法定职责的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议职责的人民政府,不执行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或部分停产、停止施工或部分停止施工、机动车停驶等强制性应急措施的单位,不执行机动车停驶等应急措施的个人,分门别类对各种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的行为逐一制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以保障大气污染防治区域综合协调机制的贯彻执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为主线,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率先在重点区域取得突破。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良好。 二、重点区域和防控重点 (四)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等区域,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其他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 (五)防控重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点企业是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在地级城市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建设。

国办发〔2010〕33号: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0〕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能源局《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 二○一○年五月十一日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能源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为主线,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率先在重点区域取得突破。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良好。 二、重点区域和防控重点 (四)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等区域,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其他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 (五)防控重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点企业是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在地级城市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研究

第43卷第7期2018年7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 Vol.43 No.7 July2018 文章编号:1674 -6139 (2018) 07 - 0073 -04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研究 胡冬雪 (绥化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黑龙江绥化152〇52) 摘要:近年来,中国多地相继爆发雾霾以及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到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而且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中国大气污染呈现出区域性和复合型的特点,因此要想从根本上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需要从传统的点源控制模式向区域联防联控模式发展。现阶段,中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 控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措施尚不健全,因此,应该加强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创 建、应用和优化,实现中国大气污染的有效改善。 关键词: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志码:A Discussion on Regional Air Pollution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H u Dongxue (Suihu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onitoring Station, Suihua 152052,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air pollution problems such as haze and photochemical smog have been broken out in China, which not only affects peopled normal work and life, but also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coming regional and complicated increasingly,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solve the problem of air pollution, we have to promote air pollution control transferring from point source control to inter - regional joint prevention and cootrol. At present. regional air pollution 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chanism is still in the preliminary stage of exploration measures are not yet sound. Therefore, the establishment, appli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joint control air pollution joint d efens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air pollution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regional air pollution;joi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mechanism 1中国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必要性 1.1大气污染的流动性、扩散性、要求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空气资源具有共享性,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资源,但是因为大气的流动性以及扩散性,使得大 气污染物可以进行长距离的输送,往往会造成跨行 收稿日期:2018 -05 -09 作者简介:胡冬雪(1987 -)女,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环 境监测与管理。政区域的污染。由此可见,中国对环境污染的属地 管理模式并不能实现对大气污染的有效解决,这就 需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建立区域大气污 染联防联控机制,对区域环境保护资源进行科学合 理的配置,用最少的成本取得最优的环保效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大气流动虽然不以行政区域为单 位,但是其进行传输的通道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所造 成的大气污染还是有边界的,这就需要在充分研究 空气流域的前提下,划定大气污染重点防控区域,建 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助力环境空气质量 持续改善。 ? 73 ?

对大气污染区域联防制度创新的几点思考

对大气污染区域联防制度创新的几点思考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 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生活方便和物质享受。同时,由于忽 视了环境成本的开发,污染和破坏也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原有的 环境美就会逐渐消失。本文就大气污染区域联防制度创新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大气污染;区域联防制度;创新 前言 大气是地球上所有物种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有物种所经历的从生到死 的过程都需要大气来作为支撑。所谓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等行 为直接或者间接向大气中排入有毒、有害的物质,使其原有的基本属性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最终危害人类健康、生命安全和财 产损害的现象。根据污染物的来源划分,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原因分为两种:一是 人为原因所带来的污染,即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二是自然原 因所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物通常来自大气圈的空气运动、森林火灾、火山爆发 以及岩石和土壤的风化等。大气污染有其独有的特征。首先,大气污染影响范围广。全球大气是一个整体,一地发生污染,在大气环流的特定传输条件下,大范 围地区都会受到影响。其次,大气污染传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大气污染传播 是在大气循环的条件下扩散,其速度不可控制,并且大气污染一旦形成,只能靠 环境的自净能力来消化,所需时间长。最后,大气污染更难以控制和治理。目前 还没有研究出可以控制大气循环的手段、方法。与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相比,大气污染源一旦出现,污染就注定会在大气循环的作用下形成,很难采取手段控 制大气污染的传播与扩散。大气污染的特点决定了大气污染治理需要从源头上进行。 1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基本原则 1.1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统筹兼顾考虑是协调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之间矛盾的 关键助力。如在经济发达区域不仅要求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亦需将保护生态环境 置于主导地位推动经济效益服务于生态环境保护。而在经济欠发达的某些地区, 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牺牲了生态环境。在开展区域大 气污染联防联控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方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容量,协调经济发展与 环境保护。 1.2兼顾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 长久以来,我国的环境管理主要是以属地管理为原则,简单的以行政区划为 标准划分其所负责地域的环境保护,而由于大气流动性的特点,污染不可能只限 于一时一地,属地管理不利于区域间开展协作。条块分割和管理部门互不通融的 碎片化治理模式与大气污染协调高效治理迫切需要的临界背离必然导致污染治理 失灵、失效和负效。亟需依据主体功能、大气环境质量、扩散规律划定污染防治 区域辅以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规划、评估、协调与监管,避免因属地主义导致防治 时机的错失及防治难度的增加。 1.3统一总量控制与质量改善 潜在环境问题的事前干预以及既存问题的事后解决是提升环境质量的有效保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 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能源局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群众健康,影响环境安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表明,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为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现就推进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工作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的,以增强区域环境保护合力为主线,以全面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为手段,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二)基本原则。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属地管理与区域联动相结合,提升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整体水平;坚持先行先试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率先在重点区域取得突破。 (三)工作目标。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区域大气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和政策体系,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下降,重点企业全面达标排放,重点区域内所有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明显减少,区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良好。 二、重点区域和防控重点 (四)重点区域。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等区域,要积极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其他区域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 (五)防控重点。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重点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是火电、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点企业是对区域空气质量影响较大的企业,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 三、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 (六)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控制重点区域新建、扩建除“上大压小”和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在地级城市市区禁止建设除热电联产以外的火电厂。针对重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区域会商机制,具体办法由环境保护部另行制定。加强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传统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等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项目建设。 (七)优化区域工业布局。建立产业转移环境监管机制,加强产业转入地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环保监管,防止污染转移。在城市城区及其近郊禁止新建、扩建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重污染企业,对城区内已建重污染企业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搬迁改造,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组织实施好石家庄、杭州、广州等城市钢铁厂搬迁项目。 (八)推进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完善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鼓励企业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区域空气质量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区域 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的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晋政办发[2010]68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0.08.09 【实施日期】2010.08.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区域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的实施意 见 (晋政办发〔2010〕6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0〕33号)精神,进一步强化我省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完成“蓝天碧水工程”任务,推进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我省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目标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部门联动制度,建立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运行机制,形成部门

联动、各市联防、上下联控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继续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强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确保到2015年,全省所有市、县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稳定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改善。 二、防控重点 (一)范围:本省行政区域。重点是11个重点城市市辖区及阳曲县、清徐县、古交市、娄烦县、寿阳县、灵石县、平遥县、介休市、盂县、平定县、定襄县、原平市、霍州市、洪洞县、文水县、交城县、孝义市、汾阳市、柳林县、中阳县、交口县、襄垣县、潞城市、长治县、高平市、泽州县、怀仁县、山阴县等28个县(市)。 (二)行业:火电、钢铁、有色、水泥、化工、焦化、电石、铁合金、金属镁、碳素、采选等生产性企业;喷漆、印刷、电子、服装干洗、加油站、餐饮等生产及服务性企业;建筑工地、道路运输及机动车等污染排放源。 (三)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粉尘、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和机动车尾气。 三、重点任务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对火电、钢铁、有色、水泥、化工、焦化、采选等重点行业实施工业污染深度治理,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的排放,全面完成“十二五”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减排任务。 强化生活污染防治,对喷漆、印刷、电子、服装干洗等服务企业实施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治理,对加油站、餐饮服务业实施油气、油烟污染治理,加强生活用燃煤、燃油设施的改造与监管,加强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机动车污染防控与监管,集中解决煤烟型污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污染、扬尘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 四、工作措施 (一)加大重点工业污染防治力度

辽宁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

辽宁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方案 编制提纲 辽宁省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中心 二〇一一年五月

目录 一、目的与意义 (1) 二、编制原则 (3) 三、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4) 四、新增量分析 (5) 五、目标与指标体系 (11) 六、重点任务 (12) (一)一体化大气污染减排工程 (12) (二)重点行业脱硫脱硝工程 (13) (三)重点行业除尘设施改造工程 (13) (四)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工程 (13) (五)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14) (六)机动车污染防治措施 (16) (七)扬尘控制工程 (16) (八)大气环境监测系统能力提升工程 (17) (九)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工程 (17) 七、方案实施保障措施 (18) 八、投资估算要求 (18)

一、目的与意义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全省环保系统的共同努力,我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总量减排任务,环境空气质量显著提高,全省各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连续增加,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持续稳定达标。但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省环境空气污染的区域化、复合化趋势显著,突出表现在沈阳、大连、鞍山等大城市灰霾天数持续增加,大连、丹东两市的酸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可吸入颗粒物仍是影响我省环境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城市降尘量仍无法达标。 “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将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和能源消耗总量持续增长,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将更加严峻。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应抓住当前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期和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思路,全面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整体、系统的制定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对策,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向生产工艺和经济决策的前端转移。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各类集中式大气污染防治设施的同时,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工业布局,加快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加强监管监察,

关于联防联控对区域污染治理的一点思考

关于联防联控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一点思考目前,我国城市群区域的大气污染特征正在发生重要的转变,逐渐由以前的单一污染向区域性、复合型污染转变,从而也使得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经济中心为首的城市区域,资源、能源消耗巨大,大气污染物排放集中,重污染天气在区域内大范围的同时出现,呈现处明显的区域特性。此外,城市运作排放的大量一次污染物在城市间输送、转化、耦合,导致环境空气质量下降的趋势不断增大,大气环境形势进入了多物种共存、多尺度关联、多过程演化为特征的复合型大气污染阶段。这些问题单靠各个城市自身的力量、各自为政的方式已难已有效解决,亟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体制机制。本文简要说明了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必要性,同时介绍了我国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实践的例子。 1、区域性环境问题 所谓区域性环境问题应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污染过程呈现区域性现象,即区域性内各城市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第二,多种污染物均以高浓度同时存在,并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作用。 空气是一个流通的整体,但是从某一地方排出的污染物并不会在短时间内在全球混合,一般是在局部地域污染。如果将大气分割为多个彼此相对孤立的气团,那么这些气团所笼罩下的地理区域就叫做“空气流域”。空气流域边界往往与行政边界不一致,所以,若仅从单个城市角度出发进行大气污染防治,难以反映区域大气污染扩散和跨界污染控制问题,难以适应区域性、交叉性大气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的需求。 在污染现象上,区域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的氧化性增强以及能见度降低上,并随之在整个区域蔓延;在污染本质上体现为污染物之间源和汇的相互交错、污染物转化过程的耦合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上(王金南等,2012)。 2、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2.1、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所谓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指以解决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为目标,依靠区域内地方政府间对区域整体利益所达成的共识,运用组织和制度资源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以大气环境功能区域为单元,让区内的省市之间从区域整体的需要出发,共同规划和实施大气污染控制方案,统筹安排,互相监督,互相协调,最终达到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改善区域空气质量、共享治理成果与塑造区域整体优势的目的治污措施。 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主体机制,指关于区域联防联控主体范围的确定以及主体进入、退出等涉及联防联控主体问题的原则和制度体系的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