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韩信的悲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韩信的悲剧

摘要: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他的一生低落过辉煌过但就韩信的人生结局而言他是不幸的。韩信的悲剧千百年来令人惋惜,究其原因每个人的看法也是各不相同。然而,当我们站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立场上重新审视韩信的悲剧,我们可以发现造成韩信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在客观的时代背景下注定了韩信的一生是以悲剧结尾,另一方面从韩信本身的主观因素出发他的悲剧性也是无法避免的。

关键词:韩信悲剧客观主观时代性格

司马迁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把韩信定位成一位悲剧主人公。韩信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在楚汉之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为刘邦建立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等待他的却是饮恨而亡。纵观汉初“三杰”的其他两位,我们可以发现韩信悲剧的一些主观因素。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司马迁对于韩信的悲剧成因是这样总结的:“......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1]自汉代以来对于韩信悲剧性的探讨就不在少数人们大多数是从社会政治角度进行分析而忽视了韩信本人内在性格所带来的悲剧性。本文将从两个方面即主观与客观来分析韩信的悲剧,客观即使时代因素而主观着重于探析韩信的性格。

韩信悲剧之客观因素

政治悲剧

在封建并且等级森严的古代中国“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在帮刘邦打下江山之后,刘邦为了稳固他的江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而才能出众的韩信就不可避免成为打压对象。不同于萧何与张良的采取的“以退为进”,韩信似乎没有认识到封建统治者的本质:可以与其共患难,不可以共富贵;可以共打天下,不可共享天下。韩信之悲,不在于智匮,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贪欲掩盖下的政治嗅觉失灵。比如由齐王徙为楚王时,已经显示出刘邦的不信任;而“谋反”之说更是刘邦为扼制韩信而造的假象,但此时政治昏聩的韩信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刘邦对外军事征讨取胜后对内的政治清剿,因而韩信在这样的情况下变得毫无思绪可言,为了自保韩信居然以献出朋友钟离昧取信于刘邦,这样的韩信轻易的放弃了自己最后一个重量级筹码,成为懵懂政治的牺牲品。客观的政治因素是加速韩信悲剧的重要成因。

思想悲剧

传统的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要求君主至上,强调“家天下”。但在韩信的思想观念里她他没有确立“家天下”的观念。所谓“家天下”就是在封建帝王的制度下,只有至高无上的君主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没有“家天下”的观点一方面导致韩信对于国家没有所有权,这是基于当时他与刘邦的军事实力而言,在兵马人数上他不逊色于刘邦再加上韩信自身出色的军事才能,如果当时他想争取汉朝的王权并不是不可能的但他放弃了。另一方面则是导致自身悲剧的发生,因为没有“家天下”的观念,所以他的一些行动必然违反了“家天下”所要求的条条框框。第一、在西汉建立后他要求刘邦对其论功行赏,这本无可厚非可是问题在于刘邦的身份已经转变他已经是西汉的天子又怎会听之于韩信。韩信虽然只是希望得到“裂土封王”,但其实是想对国家拥有一定的所有权,同时他又“妇人之仁”地不想背叛刘邦,不想成为君主,这就变的自相矛盾了;第二、缺乏了“家

天下”的观念导致韩信没有防范君主。君主稳定江山通常会铲除一些存在威胁因素的功臣,像韩信这样的军事奇才,必定能够威胁到君主对国家的所有权。所以刘邦即使不除韩信也绝对会隄防韩信。而这时的韩信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从而导致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可以看出,韩信的悲剧是一步步发展的:由于没有确立“家天下”的政治思想观念,导致没有借助军事实力和有利时机夺取对国家的所有权,而使韩信被夺兵权,降为楚王;韩信作为楚王,其实力也威胁到君主对国家的绝对所有权,同时又缺乏防范,因而又降为淮阴侯;之后韩信不能理解和面对现实而想要谋反,最终导致“夷三族”的悲剧。在封建帝王“家天下”的情况下而没有“家天下”的政治思想观念,韩信就不为时代所容,因此决定了韩信的命运必定是悲剧,这就是韩信悲剧的根本原因。

韩信没有“家天下”的观念着实可惜,但如果刘邦能对这位曾经为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抱有一丝感激知情,韩信也不会以悲剧结尾。刘邦最为封建的最高统治者,他狭隘的人才观也是韩信悲剧一个客观原因。放眼当代是个推崇人才的时代而用我们的眼光审视韩信他无疑是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对于韩信这样的人应该加以重视和培养。可是在几千年前封建的中国这绝对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不但没对韩信加以重任反而处处提防。因此,韩信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刘邦狭隘的人才观。

韩信悲剧之主观因素

性格是决定一个人一生命运的重要因素,纵观韩信一生,他的性格既是多面的又是复杂的: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如千斤谢漂母;也有睚眦必报的狭仄,如羞辱下乡南昌亭长;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同样也有居功自傲、甚而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

首先,韩信的性格与当时的传统文化格格不入,就如文章上面提到的他不明白“家天下”的观念,而在性格中这种排斥表现在韩信缺乏阳刚之气,容易在强者面前屈服。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浩然之气”,在个人道义上表现为“舍生而取义”。“胯下之辱”很多人认为韩信是大度地智慧地但在一部分人看来这是他缺乏勇气懦弱的表现。对于韩信的这种性格,楚将龙且有话精而明,他藐视说:“吾平生知韩信之为人,易与耳。寄食于漂母,无资身之策,受胯下之辱,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这位将军虽然被韩信以计谋打败,但他说的却不是毫无道理。可以说击中了韩信的七寸,韩信缺乏阳刚之气必然少了一分做大事的担当,这是他悲剧的一个性格原因。

其次,韩信对于功名利禄过分执着。在投奔刘邦之前韩信是项羽的手下,真是因为在项羽手下没有得到应有的韩信才会帮助刘邦。最能体现韩信执着名利的就是他在固陵之战中的表现:公元前203年秋,刘邦与项羽划鸿沟为界,刘邦趁项羽引军东归的懈怠之时,追项羽至阳夏,与韩信、彭越相约齐击项王,但二人皆未至,致使刘邦听从张良计,封赏二人,使者一到,二人立刻就要求“请今进兵”,这样的举动充分表现出韩信的利益心。这是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举动让刘邦有了戒备之心也让韩信把自己推向悲剧的边缘。

最后,韩信的恃才傲物与自大也是其悲剧的重要因素。韩信有着令其骄傲的资本但这资本不能成为他自大的理由。西汉建立后刘邦为了控制其势力表面封他为楚王其实是打压,而韩信心里也有数所以常常不上朝,心里有怨气。最能直接体现韩信自负的就是刘邦曾与之闲聊,议论各位大将的领兵才能,韩信却认为每一个人都有所欠缺。于是刘邦就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答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当刘邦问韩信能将多少时,韩信的回答是:“臣多多益善耳!”自信与自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