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研究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对盈余管理的概念、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以及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施的手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动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以及严格的监管制度的出台,虽然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扼制了会计造假的生存空间,然而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操纵会计盈余的方式流行起来,会计盈余影响着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影响会计盈余质量因素的盈余管理则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以盈余管理的概念、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以及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实施的手段进行研究:。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
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区别于会计造假的,对其的定义是:企业管理当局在不违反会计法律法规、准则的基础上,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而利用会计手段或非会计手段,利用会计准则的漏洞及其赋予公司可选择会计政策和估计的灵活性,凭借一定的职业判断,有目的地选择更有利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对企业对外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信息进行控制和调整。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在我国,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对其主要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盈余管理的动因主要有契约动因、资本市场动因、政治动因和税收动因。
(一)契约动因
1、管理报酬契约。
现代企业的特点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就使得所有者与管理者间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通常情况下所有者与管理者会签订契约,在这份契约中约定所有者向管理者提供的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的奖金或者是认股权证等,所以对他们来说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并且由于两权的分离产生信息不对称,管理者最先拥有关于公司盈余的内部信息,而公司的外部利益集团甚至是公司董事本身很可能都无法准确掌握公司的盈余信息,因此管理者就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使公司的盈利能力趋于预定目标,以确保获得奖金或是保住职位或升迁。
2、债务契约。
为了防止管理者以牺牲债权人利益而追求公司股东利益行为的发生,通常债权人在与债务人签订的契约中会包含保护性条款。
在我国金融机制得到改革,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向公司提供贷款时,都会在契约中规定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不能超过多少等的一系列约束条款,若公司超出规定范围,则会受到金融机构的提出的相应惩罚。
因此,如果上
市公司的这些指标有超出规定范围的趋势或已经超出时,管理者就会有强烈的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当然如果公司的管理当局是想对债务契约不满意,想与金融机构重新谈判,希望通过盈余管理发出公司面临困境的信号而采取降低当期盈余的行为也是有可能的。
另外,在长期借款合同下,公司管理当局通常会通过盈余管理平衡各期收益,降低违反借款合约的可能性。
(二)资本市场动因
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动机。
在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时候,是没有可以作为比较的以前年度的市场价格的,投资者想要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解只能是通过公司提
供的财务报表。
因而,公司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提高其股票的初始发行价格。
2、配股动机。
在我国,由于权益资本的价格低于债券资本的,因而管理层有强烈的意愿运用股权融资。
但是证监会对公司增发股票是有盈利能力要求的,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10%。
因此,上市公司为了进行配股,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这个标准。
3、避免被“特别处理”或被“摘牌”的动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就要予以特别处理(st),如果接下来一年不能扭亏为盈,而是继续亏损,则会被暂停上市,即被摘牌。
上市公司为了保证不被st处理,保
全壳资源,在处于亏损边缘时就有非常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甚至还可能会采取会计造假的手段。
(三)政治动因
上市公司会受到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监管,也就是说公司是有政治成本的。
而且公司的规模是与它的政治成本是相关的。
规模越大,其政治成本也越大,因而管理当局调减公司当期报告盈余的可能性也越大。
相反,若公司的规模偏小,它却可能调增当期报告盈余以达到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的目的。
另外对于那些容易受反垄断监管的公司来说,当盈利表现较高时,为了达到逃避或减少政府监管的目的,很可能会通过盈余管理来降低所受到的关注。
(四)税收动因
税收动因可能也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一个原因。
节税的好处是可以减少上市公司的现金支出的,相当于让公司的营运资金增加了,这有利于使公司未来的盈利水平得到提高和公司的财务状况得以改善。
因而,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会利用会计准则赋予的灵活性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调低公司当期利润,使得纳税延迟或减少,也就是为了达到降低了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从而减少公司当期交纳税额进而减少公司当期的现金支出的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的税法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还仍存在很多漏洞,管理当局有很强的动机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以达到避税的目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施的手段
在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手段非常多,不同背景的上市公司采用不同的盈余管理方法,具体说来主要包括关联交易,资产差值准备以及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
(一)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的上市公司具有其独特的中国特色,大部分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通常选择的模式是把企业的优质资产剥离出来进行包装之后上市,而原企业则改造成为母公司。
因而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以及其母公司的下属公司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关系,成为上市公司进行关联交易的有利条件。
关联方之间的这种控制关系使得他们之间的交易往往是以不公平的价格进行的。
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关联操作方式有:关联购销、托管经营操纵利润、资产转让、租赁资产以及费用负担转嫁。
(二)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在建工程等长期资产的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以后年度不得转回,这样的规定使得想要一次亏个够的公司通过利用这些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而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是新准则对存货、应收账款和金融工具等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的规定没有变化,公司仍然可能利用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调节当期盈余,与以往相比虽然影响力是有所下降,但实施的手段却
是更加隐蔽了。
(三)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新的会计准则只规定了一些原则性的条例,在其限定范围内,公司有权利选择适合自身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当公司的经营环境等发生巨大变化时可以对所使用的会计政策进行变更,当然还要按准则的规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变更的影响进行披露。
然而有些公司正是利用准则赋予的这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灵活性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的,采用的主要方式有: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的计价方法,使得上市公司无法利用变更“先进先出”和“后进先出”的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盈利)、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变更长期资产核算方法以及变更坏账损失核算方法。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建议
(一)完善管理层激励制度。
在我国,上市公司多采用奖金和绩效股的方式激励管理者,而且管理者的持股比例相对是比较低的,所有者把对管理者的短期激励放在首位而比较怠慢长期激励的实施,而短期激励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长期激励是以市场价值为信息基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了管理者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刺激因素。
为了防止管理层为追求自身利益而通过盈余管理提高短期业绩的行为,我国上市公司在设计管理层激励制度时,就应把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结合起来。
(二)加强证券市场监管。
在我国证券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进行博弈而会在公司ipo、配股以及亏损时采取盈余管理的行为,因此要想有效地减少盈余管理的外在动因,就必须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制度进行不断地完善。
而要抑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就应加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使这种操纵盈余的行为暴露出来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发现,并且对于已出现的违规行为等应对其加以严厉的惩罚。
另外,外部审计的作用也应该加强,在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其审计效率的提高。
(三)加强道德教育。
上市公司管理层、财会人员等的职业道德水平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应注重对其道德教育,提高其社会责任及职业道德素质,从根本上减少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宁亚平.盈余管理的定义及意义研究[j].会计研究,2004(9):62—66.
[2]何威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下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8):109—114.
[3]吴德军.代理问题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分析[j].管理世界,2009(8):184—185.
[4]陈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基
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6):77—85.
[5]沈烈,张西萍.新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2):5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