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茶文化发展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茶文化发展综述
一.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宋代文化从特质上来说,是一种精致、内敛的文化。庞大的士大夫阶
层就是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把茶文化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使“斗茶”成了上层社会盛行的一种带有文化品位的高雅行为,尤其是皇帝(如宋
徽宗)爱好与王公大臣们斗茶,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宋代人崇尚的斗茶,是先把半发酵的茶饼(膏)研磨成粉末,冲入初沸的开水,即浮起
一层白色泡沫,观察泡沫的浓度、亮度及白沫保持时间的长短,以定
斗茶的输赢。衡量斗茶的标准有两条:一是看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
水准。二是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的痕迹。汤花要求色泽
鲜白,汤花均匀水准适中,叫做“粥面粟纹”。斗茶标准,正如蔡襄
所言:“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
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斗茶中不但讲究茶叶加工要求,也讲究斗茶
的工具、斗茶的方法等。黑釉茶盏因为便于衬托茶沫、观测茶色而备
受饮茶、斗茶者的偏好和喜爱。宋人祝穆:“茶色白,入黑盏,其痕
易验算。”宋徽宗《大观茶论》:“盏色贵青黑,生毫条达者为上。”在这种斗茶文化中,对茶具的使用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黑盏成为当
时流行的茶具。黑盏不但符合斗茶的要求,还体现了宋型文化中对朴
素简淡美的追求,体现在陶瓷上就是对单色釉瓷器的厚爱。能够说,
宋代的斗茶文化和黑盏的使用体现了宋代文化的特点。
在“斗茶”文化影响下,宋代黑瓷的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宋代
大规模生产黑瓷的主要有建窑和吉州窑两大窑厂,但吉州窑生产的黑
釉瓷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及建窑。据学者研究,从胎体上看,吉州
窑黑釉产品绝大多数表现黄褐色,而建窑的黑釉盏则绝大多数表现出
深黑色或者紫红色。在釉色方面,吉州窑黑釉产品的釉色绝绝大多数
是黑中带褐,建窑黑釉则多为匀润深沉的黑漆色。此外,建窑黑釉的
釉层要明显厚于吉州窑。釉的化学组成方面,两窑黑釉产品在氧化铁、氧化钾、氧化钙等几项主要数据上差别都不大。但是,建窑黑釉产品
的氧化铝的含量则高于吉州窑。因为氧化铝能改善釉的性能,降低膨
胀系数,提升玻璃相的熔点和粘度。膨胀系数大,则熔融粘度大,宜
于施厚釉。同时,建窑黑釉产品的氧化铁含量也稍高于吉州窑,这就
决定了建窑黑釉的色泽要深于吉州窑。吉州窑黑釉因含铁量比其它窑
口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相对要高,故烧成后,釉质肥厚莹润,黑色深沉柔和,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纯黑者少,
釉薄处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胎釉方面来看,建窑黑釉产品深沉的胎体
和釉色也似乎比吉州窑黑釉产品更适合于斗茶。正如蔡襄所言:“茶
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此外,建窑所在的武
夷山地区是当时生产名茶的主要地区,斗茶首先就是在唐代产生于福
建建安一带。到了宋朝,建安北苑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茶区,为决出
进贡朝廷的上品茶,遂使斗茶兴隆起来。北宋中期,斗茶逐渐向北方
传播而流行于全国。所以在宋代,建窑黑釉的社会地位要高于吉州窑
黑釉。或者说,建窑主要供上层社会斗茶使用,吉州窑黑釉产品则多
为民间使用,且功能不局限于斗茶。从吉州窑出土和传世的作品来看,吉州窑剪纸贴花主要以碗为主,产量在诸品种中占有一定比例,已经
成为代表吉州窑独特风格的成熟的产品,碗主要用作茶盏,显示了其
同建窑差异化竞争的态势。
三.吉州窑的剪纸贴花艺术
吉州窑既然在陶瓷品质上无法和建窑竞争,就必须扬长避短,发挥民
窑的优势,以装饰手法和丰富多彩的造型艺术取胜,在市场竞争中取
得一席之地。
吉州窑剪纸贴花艺术就是在这中背景使用到陶瓷装饰中去的。剪纸贴
花艺术并吉州窑首创,据宋初陶毂的《清异录》中“生成盏”、“茶
百戏”、“漏影春”等三项与点茶法相关的茶艺记载,我们能够找到
吉州剪纸贴花产生的原因。“生成盏”。说的是有个叫福全的僧人,
茶艺高超,“饮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
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茶百戏。讲的是“生成盏”同一类事情,“茶至唐始盛,
近世有下汤运允,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草虫画花草之属,纤纤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漏影春。关于茶是这样记载的:“法用镂纸贴盏,糁茶而去纸,伪为花身,别以荔肉为叶,松实、鸭脚之类珍物为蕊,沸汤点搅。”意思是说,作为方法,是先把镂刻有精细花纹的剪纸贴在茶盏上,撒上末茶以后揭去剪纸,形成花瓣纹样,然后用荔枝的果肉当叶子,用松子、银杏等珍味做花蕊,再以沸水冲泡,花、实翻腾,如影
如幻。使人们在品茶的同时,同时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清异录》
成书于北宋初期,书中所描绘的“生成盏”、“茶百戏”、“漏影春”的习俗当产生于更早的唐、五代时期。据相关学者研究介绍,唐代已
经有剪纸贴花瓷器。1997年在河北省先后发现了三件饰有剪纸花样的
唐代瓷器,经文物专家穆青先生鉴定,其特征与唐代河北邢窑和早期
定窑较为接近。吉州窑和北方定窑的紧密关系已为众多研究者所认同,所以吉州窑继承了北方剪纸贴花陶艺并发扬光大,在这个基础上又发
明木叶贴花这个比剪纸贴花更为简便的工艺手法,使吉州窑锦上添花。唐代剪纸贴花瓷器是利用剪纸直接将纹样贴印在瓷器上。黄釉剪纸贴
花是在划刻好席纹或戳点纹的壶体上先粘贴好剪纸花样,然后施化妆土,稍干后将剪纸连同附在纸上的化妆土一同揭下,一幅美丽的剪纸
图案就贴在瓷器上了。施黄釉入窑焙烧后,被剪纸覆盖的部位表现出
较深的胎体本色,与施化妆土部位的浅黄色形成鲜明的反差,具有独
特的装饰效果。黑釉剪纸贴花的工艺原理与黄釉基本相同,先在胎体
预定位置粘贴好剪纸花样,然后施黑釉,稍干后将剪纸连同附在纸上
的黑釉一同揭下,入窑焙烧后就形成一幅黑白分明的剪纸图案。这些
剪纸全部采用“折剪”的技法,经过精心构思和巧妙折叠,剪出各种
匀整、对称的图案。“折剪”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充分发挥剪纸艺术
特色的一种技法,经折叠、镂空后产生的反复、对称的形式美感,给
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古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剪纸贴花下艺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为单色剪纸,直接把剪纸纹
样贴于器物坏胎上,施上一层釉,待釉干后再剔掉剪纸纹样,就得到
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另一种是双色剪纸,将剪纸纹样直接贴在已
上过含铁高的底釉器上,再薄施一层含铁低的石灰钙型竹灰釉,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