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想象翅膀飞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想象的翅膀飞起来
儿童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想象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和教育
过程的必备心理品质,是人类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想象力是智力
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儿童的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王辅湘等《儿童教育心理学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79)爱因斯坦也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的源泉,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可见,发展想象力既是发展智力的重要因素,又是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基础,还是学生顺利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必备条件。
没有丰富的想象学生不可能深刻领会所学的内容,也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发展语文素质,更无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
诗歌具有想象丰富隽永、清新自然的特色,其强烈炽热的情感总是借助想象以创造丰富多彩的形象,描绘生机盎然、优美新奇的意境,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活教材。
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想象,进而发展学生的丰富想
象力,感受诗歌的意境呢?
一、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充分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想象线索
小学生的想象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诗歌内容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如实物、模型、标本、幻灯、图片、录音、录像等具体形象化的材料,指导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和运用,使其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在大脑中形成丰富、逼真、深刻的表象,以便在想象时能迅速提取出来加工。
如教《梅花》,课前采撷在严寒中怒放的梅花供学生观赏,使学生眼见为实,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
重点词句并以眼前的梅花为线索进入想象情境,真正体会“凌寒独自开,为有暗香来”的幽远意境,联想想象梅花凌寒怒放、洁白如雪、幽香迷人、坚贞高洁的形象。
又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银幕上显示滚滚长江、江边雄伟城楼、向东远去的孤帆以及烟水朦胧、繁花似锦的迷人春光景象,组合成一幅烂漫生动图景。
让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听美妙深情的录音,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和联想,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诗歌描绘的意境之中,从而真实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
二、拓展课外阅读,多方积累材料,丰富知识表象
课外阅读是丰富学生表象的有力手段。
表象除了直接从生活中以感性材料积累之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阅读有关课外读物或浅显易懂的文艺作品。
以弥补从现实生活中不易或不能感知到的素材,切实丰富知识经验,拓展表象储备,为顺利展开想象的到的翅膀扫清障碍,如教写《七律长征》,可布置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作品,如《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出奇兵》等。
并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体会作品内容,在头脑中“看到”、“听到”、“感知”、“贮存”作品的人物情节或人物形象或动人场景,切实获取丰富表象,以便随时取出加工想象。
三、生动描述
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
想象的形成过程。
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才能促进新形象的形成。
在课堂上教师要结
合诗歌内容运用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学生所要想象的事物,并力求使诗歌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以再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促进其受到真切的形象感染和熏陶,从而激发唤起想象。
如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
”可描绘这样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晨风轻拂,阳光熹微,晶莹的露珠在翠色欲流的柳芽上闪闪发亮,两只美丽的黄鹂在柳枝间蹦跳嬉戏。
偶尔,“吱呀”两声,枝头颤动,两只黄鹂“扑哧”飞奔跳上另一枝头,顿时,悠扬婉转的鸟鸣声如动听的歌曲在柳林的上空回荡……此时,苍穹中的一群白鹭也赶来凑热闹,在万里晴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教师根据诗意,以生动的语言通过上述描述,帮助了学生把诗句变成具体的形象,从而唤起了学生的想象,体会了诗的意境。
四、表情朗读
表情朗读能使学生通过听觉表象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使诗中的语言、形象变得鲜明、活跃和形象化,从而促进学生进入诗歌描绘的情境,并浮想联翩地展开丰富想象活动。
绘形绘声的朗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
成功的朗读,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了课堂浓厚的情感氛围,把学生情不自禁地带人了诗的意境之中,从而诱发培养了学生想象力。
如教“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我的‘自白书’》),教师可抓住句中的逗号从语气,语调和情感表达程度方面作为表情朗读的突破口进行对比朗读。
不用逗号,读来觉得句子苍白无力,不能较好地体现革命者大无畏的英雄形象,加上逗号,读来句子短促而铿锵有力,逗号
强调了诗中“人”所含的特定含义——革命者,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赤胆忠诚,对敌有的无情嘲笑,强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忠贞不渝的革命英雄形象。
同时在读中让学生体验:自己对革命者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以读助思,使学生领悟情感的同时自然地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深入领会了诗的意境。
五、填补空白
诗歌语言凝练,内容丰富,在语言上总是以少胜多,寓万里于尺幅。
因此,在内容上常出现急转、跳跃,词句上常有省略。
这给初学者带来不少困难,在理解时常常出现“断层”现象。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借想象,联系前后语句加以联缀、补充,以获得诗篇的完整意境,从而顺利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
如教《寻隐者不见》,诗中一问一答,在意义上有一定的间隔,省略了寻隐者的问话内容。
根据一二句可推知其省略了“师往何处去”,又据二三句可知省略了“采药在何处”,再根据三四句可知省略了“位置在何处”。
诗人为了使语言凝练形象来采用了以答代问,通过省略浓缩到二十字,把诗人想找到“隐者”的迫切心情以及童子自然之至的答话神态毕现于读者眼前。
在诗歌教学中,必须要诱导学生积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去理解诗中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意境,再现诗中形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值得注意的是启发学生想象要始终围绕教学目的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启发学生勤动脑、敢于设想、深入想象和实践,充分发挥大脑的加工改造作用。
否则,即使有丰富的记忆表象,也不能
产生新的形象,更无法唤起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