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晓波阅卷归来八话高考(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郗晓波阅卷归来八话高考
教学相长
1023 14:33
::
郗晓波阅卷归来八话高考
【阅读感言】实话实说,实例实评,格外真实。

有理有例,娓娓道来,给人启迪。

言己及人,评卷导考,不愧专家!好文好文,不读不快,不评不快!
阅卷归来话高考(之一)——抛砖砸了自己脚
6月8号下午我混在一堆“质检专家”里去省城阅卷(补充说明:鄙人不想做专家,纯粹是被“专家”的),重点检查的是年年争议最大的作文卷子。

临行前写了一篇博文《2015届高考模拟新课标高考作文题目评析》,算是先抛块砖,企盼有玉的尽管砸过来,倒是临行之前挨了几下“砸”,砸玉的比砸砖头的多,更多的或许是手里没摸着砸的东西,或有东西也懒得扔出来砸。

蓬蒿之人,没敢“仰天大笑出门去”,而是“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回’”。

8号晚上拿到试题才叫苦不迭,原来网上最初传出来的那则材料有点“坑爹”,还真有几个“小洞”:①原文是修船工而非“漆工”,这一身份的差别,恰是立意之关键。

如果是“修船工”,则无分内分外之别,刷漆是其当下要干的活儿,但补洞恰是其业内的事儿。

②原文是“船底有个小洞”而非“船上的漏洞”,船底之洞则非补不可,关涉到人之性命安危。

③原文是“船主来到他家道谢”而非“船主给漆工送来一大笔钱”,“道谢”二字是意点,呼应着后文“船主感激地说……”鲜明体现了“知恩图报”的思想。

④原文还有“感到奇怪”等一些表现修船工神情口吻的语词,也丰富着修船工的精神世界。

网络第一时间转述中的“小洞”造成我审题上的缺漏;感觉自个儿从底层刚刚混成“专家”,就混得特别像“砖家”,扔出去的果然是一块“半砖头”。

2015高考模拟新课标试卷上的材料如下——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

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感到奇怪,说:“您已给过工钱了。


船主说:“对,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哦,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
船主感激地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之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

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重新审题,将立意分为四个角度:一是修船工的角度,一是船长的角度,三是修船工和船主的角度,四是船和小洞的角度。

一、修船工角度:可从“细心、责任心”及“职业素养、敬业精神”的角度立意。

修船工“发现船底有个小洞”,体现其细心及责任心,而且“顺手给补了”,表现出其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

当然,如果进一步引申,这一“顺手”体现修船工善良的本性,心灵的净洁、品格的高尚等。

二、船主的角度:可从“知恩图报”或安全意识的角度立意。

船主明白修船工救了自己的孩子,亲自登门道谢,送上红包,体现知恩图报的思想;而“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事儿”,这一疏忽正表现出船主安全意识颇差。

三、修船工和船主的角度:可从最美的合作关系、人与人真诚相待的角度立意。

修船工顺手补洞,而船主知恩图报,正体现主雇之间的和谐关系。

四、船和小洞的角度:在评阅过程中,有考生从船和小洞的角度立意,如将传统文化喻之为船,将忽视传统文化之行为喻之为洞,亦能自圆其说。

作文其实不在乎给个什么材料,写个什么题目,关键取决于考生的思维质量。

这思维质量像内裤,看不见但很重要。

今年新课标作文留给考生思考的空间很大,按理说不太容易跑题,但偏有不少不按常“理”出牌的考生,偏要写诚信、写谨慎、写幸福、写成功、写冒险……因为是“新材料作文”,要求在非中心立意也不算跑题,故而题目欠缺是情感和智性的深度诱导,考生仅仅在感性层次上徘徊,流于肤浅,所以,很笼统地谈爱心、善心、感恩心的作文颇多,甚至大谈无意、顺手、举手之劳的也颇多。

正是:抛砖想引和田玉,最先砸了自己脚。

阅卷归来话高考(之二)——听取“娃”声一片
50多个阅卷老师盛放在一个教室里,多为女教师,满眼姹紫嫣红,春光烂漫之景,其间也夹杂着几株老气横秋的苇草,作为点缀衬托。

我被突出在一个音乐指挥的位置,前左有作文一组黄组长坐在首席评卷员的位置,俨然首席键盘手,不停地点击、检索、回车……网络阅卷一大好处是,组长不挪窝,便知谁干活。

各种数据、曲线尽收眼底。

对阅卷老师而言,一进阅卷程序,感觉自己像进了高家庄的鬼子兵,用《地道战》里面的一句经典语录形容,就是“鬼子在明处,我们在暗处”。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东奔
西跑,防不胜防,这就是网络的力量。

所以经常有女教师紧密团结在黄组长周围,查看自己的各种数据和曲线,故而我也就时时耳闻三五个女高音唧哩哇啦说着当地土话,满耳朵听起来都是“这哇”、那哇”,听得我一头雾水,蓦地想起辛弃疾的一句诗,“听取蛙声一片”。

最初我以为“这哇”、那哇”即“这吧”、“那吧”,即“这”、“那”的意思,听了几天“这哇”、那哇”,终于放下“专家”的架子,虚心向黄组长请教,哇塞!弄明白了!原来这个组多为是运城的老师,说话“运”味十足,“这哇”、那哇”说的是“这娃”、“那娃”,即这孩子、那孩子。

这“娃”成了一个无定代词,可指代“孩子”、“考生”、“作文”……全凭听者在语境中去心领神会。

别地儿的女老师言必普通话,唯恐洗不尽方言的土味儿;唯运城女老师以“娃”为荣,三句不离“娃”字,鲜活的方言土语中生动地传达出运城人的性格、习俗乃至生活趣味。

窃以为自个儿本井底一男蛙,居然弄不清同胞兄妹“哇”和“娃”的区别,遗笑于大方之家;明白“娃”意,再次谛听,果然有“听取‘娃’声一片”的明净感。

同组运中的李老师普通话说得颇为地道,猛一听还真不以为是运城人氏。

我赞曰,李老师说话“运”味不足哦。

惊得李老师花容失色柳眉惊诧。

我紧着补充:是运城土话的味道不足,简称“运”味不足。

刹那花明柳媚春光融融了。

还常听运城地区女老师们议论“浙大”、“武大”,最初以为老师们讨论这个考生要考“浙大”,那个考生要考“武大”,但“武大”听起来又像“雾大”,“雾大”是什么学校?重庆大学,那儿雾大,曾被称为“雾都”嚒!鄙人对语言颇有悟性,几天过来,对运城土话听得有点耳熟了,无师自通,原来这“浙大”、“武大”也并非研究考生投奔的学校,乃是运城土话“这里”、“那里”的意思。

尤其“雾大”,发音位置还不容易找准。

中国字有个有趣的现象,即很多跟女性方面有血缘关系的合成字都包含一“女”字,这“娃”右边的“圭”字,《说文解字》曰“圭,瑞玉也”,是不是说女娃像玉一样珍贵,所以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女娃”,用泥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被后人用方块字表示出来变成了“女娲”。

无独有偶,西方也有个了不起的“女娃”,叫夏娃,这姓很像华夏民族的姓,没准儿是从晋南夏县迁居到西方的“女娃子”,名字里保留了晋南别具特点的“娃”字。

评阅几天卷子,我马上给出结论:一间房子里,如果有三分之一的女性是运城人,你就会感受到一种“娃”哈哈的气氛。

按理说,文化女性应当有点多愁善感的味儿,才显得有气质,但“运”味儿十足的女老师们离家十天了似乎一直“娃”哩“娃”啦、乐乐哈哈的样子,阅卷真的是太忙了,找不到时间去伤感。

教语文的老师常把自己看作小知,可一装点知识就喜欢把自己弄俗,张口闭口就是普通话,殊不知只有普通人才说普通话,领导越大越说土话,水平越高越飚方言,你看扮演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特型演员就明白了。

运城女“娃”们不普通哇!
在“听取‘娃’声一片”的感悟中,想想自己从“哇”到“娃”的认知经历,颇觉好笑。

正是:写完博文偷着笑,笑完之后去睡觉。

阅卷归来话高考(之三)——谁说抄袭是大傻
高考作文有个“三不”的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但总有相当数量的考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9号晚上我在网络上浏览作文,挑选培训卷和标准卷,千篇一律的作文令我昏昏然,蓦然眼前一亮,顿觉柳暗花明,发现一篇题为《伟大的微小者》的作文,连读三遍,立即拍案惊奇,立即给了55分,立即推荐给旁边的题长王永明老师;王老师读完也赞不绝口。

这篇佳作被列为一类作文,并敲定其为标准卷。

第二天上午评卷老师们试阅,结果这篇作文和我这个“专家”给出的分数距离颇大,老师们基本都给了40多分,将其打入二类卷子中。

一看“专家”的分数,大家议论纷纷,专家专家,专蒙大家。

下午培训时大屏幕上展示出这篇作文,我“被迫”给评卷老师们阐述我给55分的理由。

我说,我不知道这篇作文是否在一文之下,但肯定在万文之上。

我本来是要给满分的,因不知是否还有比此文写得更精彩的,所以暂给了55分。

单看题目就见此考生不凡,用“伟大”修饰“微小者”,这种矛盾修辞的手法多在现代新诗中使用,此考生能如此用,说明其对之理解透彻;我们习惯把“伟大”与“渺小”来对举,而“渺小”含有对“伟大”的崇拜和恐惧感,因为一个词语从民族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后,必然带着民族文化给予其的文化暗示,而“微小”则没有“渺小”那种文化暗示。

接着我分析了这篇作文的四大亮点,结论是开篇与结尾虽有瑕疵,但瑕不掩瑜,绝对的满分作文。

报告做完后还正沉浸在自己一双识才的慧眼时,有一老师悄悄告我,好像见过这篇作文。

“抄袭!”这是我的第一反应。

一篇抄袭之文被列为标准卷,成了满分作文,慧眼有变成白内障的危险,传扬出去是个笑话;笑话年年有,今年到我家?赶紧告诉王永明老师回家上网查查。

王老师第二天一早就拿来复印的《伟大的微小者》,2015届高考模拟四川高考满分作文,果然是一篇“套作”。

首尾瑕疵之处恰恰是套自己改头换尾的,呜呼哀哉!55分剩了零头。

此考生的悲剧不在于他一个人输了,而在于他差一点赢了。

事实是赢了的更多啊!后来在阅卷过程中,老师们又陆续发现两篇抄袭《伟大的微小者》之作文,其中一篇变为《伟大的渺小者》,一字之差,化神奇为腐朽。

由不得跌足叫苦,考生啊!虽然你熟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但也不能如此“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唐代有个叫皎然的和尚,在他的《诗式》有“三偷”之说。

一曰偷语,二曰偷意,三曰偷势。

皎然认为,“偷语最为钝贼”,因为“偷语”即原封不动偷取别人的语句;追究起来,无可逃遁。

考场上逐字逐句照搬照套历年满分作文,属于公然劫掠的笨贼,是“偷吃”而不消化,吃红高粱米拉红膏粱屎,一旦追究起来,难逃罪名。

荀子《劝学篇》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善于偷他人之文的,乃是借的巧妙,假的乱真,其基本方法就是把“偷”来的东西重新打乱、组合,又出来新的东西;现在连偷车贼都知道重新组合,再喷点漆,上点光,改头换面,重新做车。

偷文笨贼,七窍连一窍也不开。

有名家曰:抄一篇文章是剽窃,抄一百篇文章就是创造。

看来,令某些考生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抄袭。

高考作弊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抄在纸上的抄袭,可能被发现,结果是三年不准参加高考;另一种是抄在脑袋里的抄袭,很难被发现,结果成了高分作文。

看来关键不在于是否抄袭,而在于考生在什么地方携带。

只是由于有欣赏者将抄来的高分作文挂在网络上,载于报刊内,才被群众“雪亮的眼睛”识别出其抄袭本质,但也如足
球之误判一样,结果不能改动。

像山西省高考阅卷将满分作文视为国家机密文件,严禁传抄散布,即使笨贼也轻易得手,故而抄袭作文愈演愈烈,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让阅卷老师防不胜防,头疼不已。

最后一天阅卷,我所在教室负责监管并服务的工作人员说:老师们说郗老师真狠。

我解释说,不是我心狠,如果这种“抄袭”作文现象得不到有效遏止,必将会产生大量错判、误判的高考作文,而让那些“抄袭”者得利,这显然不利于高考本身的公平与公正。

考生们啊,不要以为你写过多少篇作文在高考考场作文就会得高分,偷文者没准正偷着乐呢!
正是:假作真来真亦假,谁说抄袭是大傻?
阅卷归来话高考(之四)——感恩花开满枝头
2007年有篇题为《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的高考满分作文,这个题目用“幸福”来修饰“花”,用“感恩”修饰“枝头”,把抽象事物具体化了,很形象。

该考生肯定没想到,他不经意间拟的这个作文题目影响了一代中国考生。

之后全国考生就一哄而上争相栽种这种花,今年恰逢顺风顺雨,船主知恩图报,送了修船工一个大红包,然后“感恩花”又争相开放,缀满枝头,弄得花枝招展不亦乐乎。

我在检查作文的过程中,隔三岔五就有一枝“感恩花”冒出墙头来,大有感恩枝头春意闹的意境,但再美的花看多了也会弄得人产生审美疲劳。

套用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名言:“第一个把感恩比作花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就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才了。

”这说明一个喻体初时还觉新鲜,用多了就让人心烦。

你只要看看当下各类电视节目,就明白中国人一哄而上的特点。

看到哪个节目来钱快,有条件的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直到做烂做臭做的观众一看就想吐才一哄而散。

湖南卫视做超女节目火了,各地电视台就急赤白脸地上马各类选秀,结果做得观众一看选秀就换台。

选秀做烂了又开始糟蹋财经,糟蹋对话、糟蹋相亲等节目。

参加高考的虽然都是中学生,涉世未深,但归根到底是龙的子孙,也特别具有一哄而上的遗传特点。

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有个比喻,似乎说的就是国人这个特点,“我们的思绪多么容易一哄而上,簇拥着一件新鲜事物,像一群蚂蚁狂热地抬着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又把它扔在那里。

”说白了,让第一朵感恩花开放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能力;而我们的考生特别缺乏创新的智慧,所以就让感恩花在考场上接二连三地争相开放。

今年高考作文一哄而上的还有“最美的XX”,从最美奶奶陈贤妹,最美妈妈吴菊萍,到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我郑重声明,我万分赞成用“最美的”来形容上述社会最底层的道德楷模,平民英雄。

我仅仅是说我们的考生写作文也特别具有一哄而上的特点,不管这些例子用在自己作文里是否合适,见缝插例地使用,奋不顾文地使用。

说得雅点,是关注社会热点;说得俗点,是一窝蜂主义。

尽管新课标提倡个性化写作,但浏览考生的作文,你不要奢望分清考生是晋南的还是雁北的,是省府示范的还是县区普通的,任何一篇
作文贴在任何一个老师教的任何一个学生身上,都不会让人诧异,让人诧异的是偶尔发生一篇文质兼美的作文,立马想到“抄袭”。

考生一窝蜂地“让感恩之花开满枝头”,某种程度也是迎合语文老师的喜好。

我看到有一个阅卷老师抄了几十个考生作文的题目,那肯定是他认为拟的不错的题目,都是属于那种很俗滥的文艺腔,看来,有其生必有其师。

所以,考生常常不是写自己想写的作文,而是写让阅卷老师中意的作文,“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

于是他们就揣摩语文老师的喜好行文,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老师好小资,考场多抒情。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自古已然。

这也是这些年考场作文特别钟情柳永、姜夔、李清照、林黛玉等才子才女的原因,这些古代小资小知每个细胞都可贴有几篇略带伤感的抒情赞美之文,这肯定很合阅卷老师的胃口。

这恐怕也是高考范文、满分作文流行的原因。

阅读考场作文明显感觉到考生没有读书的底子,缺少独立的思考,一篇800字的作文,一口气写个三四百字就写不下去了,思源枯竭,然后众里寻他千百度,怎样才能凑字数?正在苦恼之际,恰好在高考之前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最美的XX”等一系列事迹,给考生雪里送炭,使之绝处逢生。

看看考场作文,感觉就像学校领导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似的,多少万教师共同使用一本任志宏主编的《语文教材详解》,以保证大家讲出来的东西都千篇一律。

还是韩寒说的尖锐:“教育体系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一样,就像筷子一样,它必须一样长才可以。

”考场作文真的很像一样长短的筷子,你说居高不下的“趋中率”如何消除呢?
当然,我们也不要把考场作文太当回事儿,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还真没有几篇考场作文成为流传后世的满分作文。

所以,按照我几十年指导考场作文的心得,考场作文压根就不是多么艺术多么文化的事情,写考场作文跟泥瓦匠砌墙,厨师烧菜一个道理,做得特别好与做得特别差的很少,绝大部分是合格,要想做得合格,那就和别的行业一样,也是有套路可循的,你若不信拿一篇10年前的满分作文,略加修改交给阅卷老师,至少也得55分。

正是:一树感恩花整齐,千朵万朵压枝低。

阅卷归来话高考(之五)——千万不要得满分
我写的一篇《谁说抄袭是大傻》,说到有抄袭满分作文之考生被拿下的事实,有博友“日月悬空”跟帖说:“这个学生或许命运从此而改变了,悲哉,我们能否从考生的角度替他考虑呢,教育体制本身的公正性是有限的,我觉得教育还是以人为本好,毕竟15年的寒窗苦读,就不幸作为评判作文标准卷子给断了前程,怪他没有命相了吧,同情该考生。

”这番充满人道主义而又义正词严的论说很合博友这个网名,这个网名叠加之即则天皇帝给自己起的名字:“曌”。

这让我想起窦娥临刑前唱的一词句,“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我闻抄袭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说实话,我真不愿回应这样的话题,这是国人典型的思维方式,说好听点就是同情弱者。

小贩和城管冲突,第一反应是城管该死;房主和建筑商矛盾,直接感受是房主有理。

我们习惯性地同情弱者,但绝不考虑所谓弱者的行为是否违规,是否合理。

而且违规者被逮住了也没人认为自己错了,至多承认自己“命相不好”,运气欠佳。

这就像司机闯
红灯被罚款,贪官受贿被双规,总不认为是自己的错,而是自己运气不好一样。

其实,你只要去阅一阅作文卷子,就会感到应试教育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大批量地生产着低质量的高中生,套作乃至抄袭满分作文比比皆是,只是因为“证据不足”或阅卷老师“心太软,心太软”,一而再、再而三地高抬贵手,才纵容此风愈刮愈烈。

再举一阅卷实例。

某日,有一年轻的男老师招呼我,“郗老师,你来看看这篇作文!”一瞧,这篇作文已被仲裁。

一评老师给了50分,二评老师给了40分(即该老师),作文的评分设定阈值为7分,自然进入三评,三评的老师给了15分,还是超过设定阈值,自然进入仲裁,六组翟组长仲裁为16分。

该老师的分自然成了“无效分”。

或许该老师不太满意,要我这个仲裁长再做定夺。

我浏览了一下作文,作文内容写的恰是武瞾,虚拟一无字碑的角度赞美武瞾。

我表示这篇作文写得挺好,但令我有些两难,给50分或给15分都有道理,既然仲裁为16分,那就16分行了。

第二天,二组徐组长又招呼我,“郗老师,你看看这篇作文。

”我一瞅,挺面熟。

“昨天好像看过这篇作文啊!”一抬头才发现那个年轻男老师正在旁边,那眼神不依不饶要我给一明确的结论。

我说:“一评老师认为这篇作文写得好,给了50分,没问题;三评老师认为这篇作文是抄袭的,给了15分,有道理。

最没道理的是你给的40分,不高不低,有什么根据啊?如果你一定要我说自己的看法,单就这篇作文而言,我给60分。

作文写得太好了,不是一般的好。

如果从高考评分规则而言,我给5分,明显是抄袭的。

”然后我随意就这篇作文的两个段落作了简要分析,以为这个考生不仅仅是知识丰富,而是很有学识。

但这么丑陋的字和这么漂亮的文章组合,纯属白云大妈豹纹围巾配斜襟老棉袄的混搭风格。

肯定是抄袭的。

徐组长谨慎地说:“万一是考生自己写的呢?”我说:“万二也是抄袭的,山西的水土出不了这样的考生。

”徐组长对年轻老师说,“要不晚上你去网吧查查是不是抄袭的。

”第二天,我一进阅卷教室,年轻老师就迎上来,“郗老师,我昨晚上在网吧查了。

”“如何?”“2015届高考模拟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就是把原文的“好奇心”改为“感恩心”,原封不动背诵的。

这考生背功真好!真的好!”年轻老师很感慨。

我曾经为陕师大出版社主编过两套高考满分作文的书,阅读过400多篇高分作文,为300篇左右的作文写过点评,对历年一些典型的高分作文颇有印象。

在检查评阅的过程中,也时时有“雁过也,却是旧时相识”的感觉。

但阅卷场地信息全被屏蔽,哪儿去找“证据”呢?结果只能是“大雁南飞”。

近日某报刊登了一篇江苏2015届高考模拟高考“高分作文”,乃原原本本抄袭著名作家王开岭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乡下人哪儿去了》,当日报纸一出,即被众多考生认出,将质疑贴到了“高考吧”。

连王开岭本人也感慨“竟有记忆力这么好的读者”。

王作家还告知所有亲爱的家长老师,“一定嘱咐学生借鉴可以,但千万别得满分”,一得满分,即成众矢之的。

王作家认为,“为‘程序正义’计,甚至觉得此成绩应有效,失误在裁判,遇到这样嵌有‘旧年’和‘追忆’细节的文章(毕竟有年龄不符的嫌疑),应网上搜一下,仔细核实为妥。

”王作家没有阅卷,不明就里。

不用说核实“细节”了,面对“公然抱茅入竹去,忍能对面为盗贼”的作文都无法核实。

“日月悬空”以为我们应当“从考生的角度替他考虑”,那谁替更广大的没有作弊违规的考生考虑呢?我们有时会自我感动地用一些虚伪的道德呼唤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