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九讲 思维与想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讲思维与想象(下)

一、思维的培养

(一)教材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思维总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经验酌丰富程度与思维能力的高低有密切的关系,但也不足任何知识的获得都有助于思维酌提高。知识要有助于思维必须很好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结构严密的系统,这种知识具有更加概括的性质、更科学的表达形式,因而能够使人在更大范围内加以运用的知识,能够促进思维的发展。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了学生要事握学科的基本结构(二)改进教学的方法

研究表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思维的发展的,教学必须注意:

1、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2、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各种思维方法来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

5、提高元认知能力,教会学生思维策略

二、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选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所谓新形象,是指主体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这种新形象,可以使是现实中已经存在而个人尚未接触过的事物形象,也可能是在现实中尚未有过或根本不可能有的事物的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却处处都是生活的影子。

说明:1.构成新形象的材料来源于客观现实(例: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2.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

(二)想象的种类:

1、根据新形象的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例如,夜间做梦、幻觉等是无意想象。

(2)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的,自觉产生的想象叫有意想象。例如,学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想象。有意想象按其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至于幻想则是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

2、根据创造的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我们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两下,断肠人在天涯”时,头脑中就会展现一幅充满苍凉秋景。

再造想象产生需要的条件:必须具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2)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我们读了枟阿Q 正传后,在头脑中所形成的是再造想象,而鲁迅先生塑造阿Q 的形象,则是一种严密的创造想象过程。

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

(3)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幻想可以分为积极的、有益的幻想和消极的、无益的幻想两类。

积极的幻想被称为理想,它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可能实现。它是人们工作和活动的一种强大的推动力。

消极的幻想被称为空想或妄想,它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它对于人们的工作和活动而言是一种阻碍。

(三)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想象的预见功能是指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

2、补充功能。借助想象可以弥补人们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获得更多的知识。

3、替代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

三、想象力的培养

(一)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想象力的起点,能够推动人们去想象,去创造。在教学中我们要很好的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象和思考,提出独到的见解。

(二)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想象既然是由个体头脑中储存的表象改组而成,那么想象是否丰富,是否活跃,主要看头脑中具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如何。宽厚的知识背景是想象的素材。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时,首先要丰富他们的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经验。对学生来说还应学习音乐、绘画、诗歌、戏剧,以及动物的饲养、植物的栽培和小制作,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在情境非常不明确的认识阶段上发生作用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必须在提出问题时,创设一种信息不充分、条件模糊的困难情境。如,给小学生几个相关较远的词,让他们组成短文。

(四)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教材,使课本中的文字描述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甚至使一些抽象的内容也变成具体的形象。语文教学中的分角色朗读、表演、给故事编结尾,自然学科中确切地运用比喻,绘画中的自由创作等,都能有力地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第十讲情绪、情感与意志

一、情绪、情感

(一)概念与关系

1、概念

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伴随着认知而产生的心理过程。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绪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一定的情绪状态总伴有内脏器官、内分泌腺或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产生的这种生理反应称为生理唤醒。

2、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A. 情绪通常是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例如,婴儿饥渴或身体不舒适时就会有哭的情绪体验,吃完奶会作出“笑”的情绪表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化的进展,会产生对父母、对祖国爱的情感,并形成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等高级情感体验。

B.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总是带有情境性,一般由当时的情景所引起,随情景改变而改变;情感则既具有深刻性,又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例如,孩子的过错可能引起母亲的愤怒,这种情绪具有情境性,但每一位母亲都不会因为孩子的一次过错,就失去对孩子的母爱,母爱是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C. 在种系发展中情绪发生早,是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发生较晚,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具有。

D. 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情绪具有冲动性和外显性,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等。情感则比较内隐、含蓄,常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如深厚的爱,殷切的期望等。

(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情绪和情感虽有区别,但在具体人身上它们是很难严格区分开的。事实上,情绪和情感总是彼此依存、交融一体的。

A. 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离不开情绪。离开了具体的情绪过程,人的情感及其特点就不可能现实地存在。

B. 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一般地说,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受情感的支配。如上甘岭战役中,虽然极度缺水,但一杯水从战士手中传来传去,竟没有人喝一口水。这是人的生理需要服从社会需要的表现,因为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统一在人的社会本质之中的。

(二)情绪、情感与认知

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得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