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十大误区

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从来不乏对“人”的关注和重视,即使在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时期,“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类的格言警句已经深入人心。毛泽东也明确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一切物的因素只有通过人的因素才能加以开发利用。应该说,这是对人力资源的最好评价,是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深刻阐述。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计划体制为特色的人事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体系还是技术和方法,基本上来自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如果把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本科专业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取得合法地

位的标志,那这个专业在我国不过才有7年的历史。实际上,中国人民大学早在1993年就已经把人事管理专业正式更名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如果从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招收第一届人事管理专业本科生算起,正好是20年的历史。近20年来,我们在引入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理论、技术和实践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伴随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和实践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从实践领域来看,人力资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根据我们的分析,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学者的呼吁和推动。国内一大批从事劳动经济和人事管理教学与研究的学者,针对国际趋势和我国的发展形势,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并开始向社会广泛宣传相关的理论和技术。社会各界也开始关注并接受人力资源管理。其次是外资企业的影响。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国外资本,同时诞生了各种类型的外资企业,特别是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不仅投入了资金,而且也引进了管理。他们对人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使我国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人事管理制度,他们的用人政策和方法使我们的传统人事体制不得不进行调整。最后是民营企业的经验。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个重要经验是人才的作用,他们往往是在资金和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完全靠人的力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进入二次创业时期,过去的人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能力上,都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于是,“人才”成为民营企业最渴求的资源。

但是,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来临,21世纪的人力资源管理必将兼具工业时代和新

经济时代的双重特征。因此,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全球一体化等诸多力量的挑战和冲击。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户籍迁移制度等正进行着一系列的变化;国有企业改革、民营企业兴起、外资企业的蓬勃发展又都给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几乎人人都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这个概念,人人都在呼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无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概念,还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乃至实践中的技术、工具、方法,都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大到宏观的人才概念、人才政策、劳动力供求,小到考核指标、评价技术、员工跳槽等都引起了学界和实践者们广泛的兴趣。但是,在理论和实践繁荣的同时,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和不和谐音符。这些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概念的认识还不清晰,由于认识的偏颇,出现了实践中的偏差。

我们把这些偏差归纳为十大误区。这些误区,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误区主要体现在认识和概念上,第二类误区主要体现在实践领域。

>>>>

误区之一:“流动增值论”

由于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受到人才单位所有制观念的制约,有些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难以发挥作用但又不能自主选择单位或岗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者提出,通过流动,人才可以找到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因此,流动增值的观点便流行起来。这种观点鼓励人们通过流动和跳槽来寻求适合自己的岗位或单位,来寻求能够发挥自己专长或特长的地方,来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毋庸质疑,这一观点从某个角度来讲是有积极意义的。个人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兴趣和专长的岗位和组织。通过个人的自由流动,可以解决过去“大一统”体制下个人选择完全被社会或政府所控制的被动局面,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舞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使人才配置符合市场规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观点也存在先天的不足。首先。他们混淆了价值和价格的概念,流动能够增加价格(也就是收入),但是不一定增加价值。某个人的价值,无论是社会价值还是商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固定的,通过流动是无法提升价值的,但确实可以提高价格。价值与价格的脱节,使得人们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了。其次,人的价值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组织和岗位是一个人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而任何一个

人对于组织的价值,都不能完全归结为他个人的行为,而是个人在与领导、下属、同事等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种交互作用,是通过长期积累而实现的。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不仅是工作本身,更重要的是组织因素。而组织因素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同事配合是决定性因素。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构成了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的稳定的平台。一个人的社会资本也正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社会资本理论告诉我们: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人的能力上,更体现在人的社会关系中。

>>>>

误区之二:“人力资源万能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上出现了过分夸大人力资源作用的现象,把人力资源等同于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个人能力的发挥需要适当的工作和机会,对组织来说,如何为每个人才提供适当的工作和机会,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等,都属于管理的问题。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需要一定的文化、制度和机制。只有优秀的人才,没有人才施展才华的机制和环境,人才的作用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也就成为空谈。因此,实际上并不是人力资源重要,而是造就人力资源的机制和制度重要。没有合适的机制和制度,即使是人才也会被压抑或埋没。吴春波教授已经明确提出了制度重于人才的观点。

>>>>

误区之三:“精英论”

该观点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知识型员工,只要管理好这部分人,企业就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且不说中国是否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即便是,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定义知识型员工以及知识型员工占全体员工的比例都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我们比较确定的是,组织内部一定有大量非脑力劳动为主的员工,他们构成了员工的大多数,而他们不属于知识型员工。例如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窗口行业的柜员,还有诸如清洁工、服务人员等,如何对这些人实施有效的管理,我们尚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而这些人的工作,对于一个组织的有效运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西方把这样的工作叫做“入门水平”的工作,意思是从事这样的工作,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很高,但对态度的要求比较高,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组织的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由于不需要很高的技能,因此,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一般在组织中的晋升通道受到很大限制,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晋升空间,可他们的工作又十分重要。如何对这样的人进行有效的管理,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