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马克思关于道德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初马克思以探究“社会之谜”和“历史之谜”作为哲学方面的切入点,但在青年时期具有积极思想意识的马克思首次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后,开始将抽象的哲学问题融入到对现实道德问题的研究中,并对道德与经济利益关系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马克思对于道德、经济利益问题的探究青年时期担任编辑的马克思遭遇出版自由问题和触及经济利益问题后,开始研究经济利益相关问题。马克思阐述异化劳动理论是为更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不道德的实质,主要是透过剥削与被剥削关系、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关系,对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寻求人类经济利益活动与道德行为相结合,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马克思关于道德的基本命题

道德隶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取决于社会存在,并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而存在,决定于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唯物史观以物质利益关系为基础揭示了道德本质,在这里所提到的“道德”隶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建立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之上,受不同阶级的影响,不同阶级对道德的定义不同。宋惠昌(1993)从上层建筑出发提

到“作为社会哲学基本范畴的意识形态,也就是思想体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体系。具体一些说,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阶级、集团基于自身的根本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观点。意识形态是该阶级、该社会集团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思想理论依据。”2

马克思透过异化劳动理论的层面,批判资本家的剥削实质以及工人的被剥削实质之间的关系,来对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进行剖析。马克思早期先是对费尔巴哈的一般人性论进行批判,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这一理论没有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且带有人文主义人性论的资产阶级色彩。马克思认为改变不道德的资本主义社会需要通过道德批判进行,将道德批判建立在经济批判之上,通过这一路径促使人类对于历史社会、物质生产状况进行更好的把握。马克思关于解放人类与自由发展学说,首先是基于对带有反动性资产阶级的批判,继而阐述无产阶级的道德导向。

(二)马克思对于经济利益的理论探索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写

到:“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3当时马克思首次遭遇出版自由问题和经济利益问

题,使他将利益问题纳入理论视野开始潜心探究。通过密切关注第六届莱茵省会议,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

简论马克思关于道德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思想

文/陈璇

【摘

要】当马克思遇到经济利益问题,便开始将抽象的哲学理论与真实社会道德相结合研究。马克思通

过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分析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事例,提出异化劳动的理论,揭露资本家剥削的不道德。马克思关于道德与经济利益关系的思想中经济利益作为道德的现实基础,其批判的过程建立于道德批判基础之上。道德具有相对独立性绝不是对经济利益的绝对顺从,对经济利益关系具有维护、瓦解的作用,把握好道德、经济利益的关系至关重要。【关键词】马克思;道德;经济利益

【作者简介】陈璇,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经济论坛Economic Forum

Aug.2017Gen.565No.08

2017年8月总第565期第08期

·

·140

关”4,他察觉到不同阶级的思想和行为,都受一定经济利益的制约。

马克思在1843年辞去《莱茵报》的工作后,撰写《1843年通信》《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一系列剖析利益问题的著作。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首次透过利益视角来分析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通过将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写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根本上阐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与资本家处于极端的对立面,从而揭示利益矛盾的社会原因,首次提出异化劳动概念,进而揭示利益异化的经济根源。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由于物质生产的发展,人民群众利益同少数统治者的利益冲突日益加剧,使得人民群众的不满堆积到一定程度,从而引起人民群众自觉地参与到推动社会的历史进程的行动中来。

二、马克思关于道德与经济利益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关于道德与经济利益关系是以政治结构为重要标准的要素,是基于对社会政治结构要求的实践。马克思指出:“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利益把市民社会的成员彼此连接起来”5。对于道德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经济与道德进行批判,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与经济利益,进而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多层次的批判,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解放人类的奋斗目标。

(一)经济利益是道德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与恩格斯将法国18世纪时期的唯物主义作为代表,并作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不只是在抽象理论原则上的唯物主义,是将唯物主义应用到社会生活层面,其哲学代表是爱尔维修。马克思认为爱尔维修是“以洛克的学说为出发点……感性的印象和自然的欲望、享乐和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6。随后,他进一步阐述:“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7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追求经济利益的道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中世纪的宗教信仰,经历了革命性的变革,“人,如果正像他现在接近于要做的那样,要重新回到自身,那么通过金钱的统治而完成外在化,就是必由之路”8。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9这表明经济利益关系早期是基于人类需要,“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10。经济利益关系作为人类社会化的产物,不仅反映出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水平,也体现出人类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马克思将人类所追求的经济利益作为社会活动的动因,充分肯定了经济利益的作用,指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本质就是经济利益关系,这是马克思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本问题在哲学领域的应用。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取决于社会存在,还取决于人类物质基础的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11利益关系作为道德的基础而产生,道德实质就是一种价值规范,其实质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经济利益关系。道德不以人先天或者主观而存在,道德的本质在社会生活中,以观念的上层建筑、一种社会意识而存在,受经济利益关系的直接影响。道德的具体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历史现象,伴随着经济利益而发生改变,源于社会阶级对于经济利益的要求,其本质特征就是阶级性。社会制度的建立、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调节人类的经济利益关系。经济利益是道德的现实基础,在肯定人本性的基础上,把人作为主体,使之成为道德的价值主体。马克思在对经济利益进行分析时,在肯定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其对于经济、利益的反作用。经济利益作为道德的现实基础,在道德产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利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多种经济利益矛盾,需要更加具体的道德来调节,只有正当的经济利益诉求才能展现道德的正当性。

(二)道德与经济利益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理论著作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的道德进行批判,阐述资本家对于剩余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工人的剥削,导致劳动异化,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基础上,建立在经济利益批判之上的道德批判,是一种实践的道德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准确地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对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经济利益和其生产关系进行研究。马克思的道德批判建立于经济利益批判之上,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条件下,

·

·1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