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作品中“农民工”的形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学作品中“农民工”的形象分析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的转型,农民逐渐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了就业和谋生开始进城打工。从此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上到处都闪烁着农民工的身影和智慧,他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民工”已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在文学领域,很多作家开始对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关注,以“农民工”为题材进行大量创作,描写了他们的悲欢、渴望、梦想、苦难、挣扎、彷徨。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农民工”形象已经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文学形象分析
19世纪80年代后期,大批农民陆续涌入城市,他们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而且为城市建设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有的成为建筑工人,有的从事服务性劳动,成为城市人生活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大量农民工的涌现也导致了新的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农民工”的特殊身份、特殊经历、特殊心理感受以及给社会造成的影响等引起了很多文学作家的关注,出现了大量以“农民工”为题材的电影、文学作品等。把这个特殊群体的经历以及对城市的看法和憧憬呈现给大家。本文将以现代文学作品为例,着重分析“农民工”的文学形象。
一、探讨农民工题材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今天的文学界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两个问题:乡土文明衰落和城市文明诱惑。不论是乡土文明还是城市文明都是文学创作内容上的一
种形式,表达的是作家面对社会变化时的巨大心理冲击。“农民工”文学描绘了一道农民在城市中打拼、奋斗的图画,为农民题材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命题,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接受视角。从文学启示上看,“农民工”文学形象的出现对现代人的价值观念起到了启迪的作用,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工群体为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代价。
在乡土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撞击、融合过程中,文学作品真实记录了农民工群体的迷茫与失落,挣扎与寻找,表现出了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农民工做为百年历史的主角,他们的人生遭际受到普遍关注,探索他们人生的轨迹,对社会思想的进化很有益处。从他们短暂的人生中,看到了整个社会的缩影,看到了社会变化的过程。
二、“农民工”文学的流变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工题材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成3个阶段:八十是以“农民进城”为主要描写素材,出现了高加林、陈奂生等文学人物。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作家开始将目光投放全球,出现了娱乐化倾向,导致“农民”题材严重缺失。进入新世纪,土地被大规模征收,农民失去生存的依靠。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农民亟需提高生活水平,寻找致富道路。因此,作家开始对这个进城群体给予关注,“农民工”文学诞生了。
根据专家对农民进城题材的分析,把农民工分为:“城市身份的
渴望者”、“出卖尊严求生存者”、“拮据但浪漫的生存者”、“金钱掩盖了道德者”、“悲情的报复者”和“精神漂泊的返乡者”等形象类别。对此,我们可以发现农民工的形象由求生存,到求发展,再到既求生存又要发展,在城市中立足这样的变化。
三、文学作品中“农民工”形象的具体分析
第一,压抑着的农民工
从农村到城市打工,农民工似乎都经历过工作的繁重、劳动力价值的廉价、城市对他们的蔑视。他们对城市规则很不适应,想反抗,却受到无数的挫折,于是他们的要求只能在内心压抑着。不敢有什么憧憬或想法。为了生存,做起了城市人不愿意干的脏活、累活。在胡传永的报告文学《血泪打工妹》中,描写的打工妹受到欺负之后只能“忍气吞声”,因为她们没有经济收入,没有法律知识,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这些打工妹的命运单一、悲惨——被城市人逐出城外。
第二,反抗着的“农民工”
在城市中生活,有些农民工选择了压抑,但是更多的人选择了反抗。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因为仇恨而起来“反抗”农民工形象居多。他们在城市中遭遇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当他们无法打通过“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时,内心压抑很久的无奈和仇恨就会通过非“平和”的途径表现出来,也就造成了人们所看到的一些极端的事情,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一个原因。但是无论是何种反抗,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受到伤害的仍然是他们。在陈应松的小说《马嘶岭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