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晚新生代 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及其构造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卷第1期湖泊科学Vol.15, No.1 2003年3月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Mar., 2003青藏高原中部错鄂湖晚新生代

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及其构造隆升意义∗

陈诗越1,2 王苏民1 沈 吉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2北京 100039 

错鄂湖形成于约2.8Ma年前. 沉积岩性组合反映了至少2次剧

烈的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孢粉组合也揭示了构造隆升导致的植被组合的变化. 初步研

究认为

而2.5-0.8Ma环境演化过程更多的受到冰期-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错鄂湖 粒度特征 沉积环境

分类号 P343.3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面积最大其隆起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 青藏高原的形成隆升机制以及环境效应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1]. 青藏高原湖泊众多敏感性和高分辨率等的特点因而湖泊沉积研究在高原隆升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尤其是建立了高原东部若尔盖地区90万年和西部甜水海地区24万年来古环境演化的框架[3-6]. 但在高原中部还没有长时期的高分辨率的高原隆升与古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这样973选择西藏那曲地区的错鄂湖粒度并结合孢粉资料对青藏高原中部晚新生代以来的沉积环境及构造隆升意义作一初步探讨.

1 研究区自然环境

错鄂湖湖面高程4532m最大宽5.7km

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平均海拔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

2002-03-16收稿男博士研究生

22 湖泊科学 15卷

4500m以上. 中湖泊多高山峡谷. 湖区年均温度-2降水量400-500mm. 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温度低

地带性植被为小蒿草草甸盐度12.06 g/L.2 材料与方法

错鄂孔深200m样品测量在

激光粒度仪完成

美国Mastersizer 2000

m多次重复测量误

样品测试前烘

40以防磁性矿物发生

箱温度控制在

B/M界线位于38m

处124-141m

处为Oduviai极性事件

以所测的古地磁年代为模式的结点年代

m级的粒度值代入年代模式CE

1根据沉积速率

图Array推算

CE主要以粗颗粒的粉砂中粗砂为主

以青灰色泥为主水平层理发育38.5-48m

沉积物稍粗中上部沉积物较细见虫孔

常见螺壳及其碎片96-143m沉积物稍粗夹薄层粉砂中下部以灰黑色泥为主水平层理见

丰富螺壳和植物碎片其中147-148m处为厚1m的灰褐色泥炭层

156-170m以黄褐色泥为主呈互层状细Array

砂岩性组合以及粒度孢粉组合等环境

指标初步将错鄂孔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7-170mArray总体色调以黄色197-198.8m是红色风化壳层. 岩性以粉砂中粗砂为主

反映了该段沉积环境的不稳定性. 粒度指标显示该段湖积物以粗颗粒为主

m左右mm的细颗粒含量相对较少

1期陈诗越等

(m)m(%))

m(%)

图2 错鄂孔晚新生代以来粒度和磁化率变化曲线

Fig. 2 Grain size and susceptibility results in core CE during late Cenozoic era20%左右. 磁化率值很低10-8m3/kg图2

本段又可细分为A1

1197-179m中细砂

为主黄色粉细砂红色泥互层结构. 孢粉资料显示[7]

此阶段该区断裂构造成盆

此次构造运动也代表了高原面内部的解体.

A2层2.6-2.5Ma岩性上表现为3层由下而上青灰色泥至砾石层

的反韵律沉积

粒度特征及孢粉资料

10]

粗略推测该时期结束时

隆起幅度达1000m以上. 相应地随着降水的增多

170-38.5m

本段岩性总体较细粒度和磁化率变化并结合孢

粉组合特点B2

1170-143m偶见虫孔

具水平层理. 粒度特征总体表现较粗但比A段要细m之间mm的粒度百分

24 湖泊科学 15卷

含量一般在40%-50%左右m粒度百分含量一般约在10%-30%之间. 磁化率值较低10-8m3/kg图2

灌木类花粉次之而以高寒灌木草丛群落占优势的孢粉组合特点以及粒度特征岩性组合

孢粉资料还揭示约2.26-2.17Ma藜科( Chenopodiaceae)花粉突然增多

造成藜蒿比突然增大反映了一次明显的气候干旱事件.

B2层2.0-0.92Ma本层岩性较细以青灰色泥为主

水平层理构造富含虫孔有机质含量高125m左右出现厚约40cm泥灰岩层. 中值粒径落在14.5<4

且含量由下至上有逐步减少的趋势m的粒度百分含量约占20%左右

均值约为36.1变化于8.0510-8m3/kg之间

图2

本层经历了两次从高寒灌木草原到山地暗针叶林环境的演替过程. 因此沉积岩性

370-38.5m灰黑色泥为主

富含碳屑有丰富螺壳中值粒径平均约为18.1<4且有从下至上缓慢波动式增加的趋势m的粒度百分含量约为15%-35%左右

10-8m3/kg10-8-125波动

明显. 孢粉资料显示[7]在前20米段云杉花粉含量较少但在42m左右增加到约30%柽柳类(Tamatix L.)花粉逐步减少

约达40%左右而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含量逐步增加粒度特征和磁化率变化及孢粉组合分析有可能伴随着高原面的整体隆升

沉积速率增大造成地层的缺失.

阶段C0.8-0Ma

又可分为两层.

C1层约0.8-0.2Ma

岩性以泥中粗砂或砾石层相间变化含6层黑色碳屑. 粒度指标变化剧烈m的粒度百分比含量在约15%与60%之间变化m粒度百分比含量则在5%和30%之间变化. 磁化率值除中部出现一极高值外图2

草本植物中以莎草科花粉占绝对优势而藜科和蒿属花粉则很少从岩性此时段高原环境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