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热门话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一:谁是好学生?

事件:2011年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五颜六色的一年,大家可以通过“绿领巾”“红校服”这些醒目的标识,来了解一个学生成绩的好坏:作为教学改革试点的陕西省西安市某小学,尝试让成绩差的学生戴“绿领巾”;在内蒙古包头市,一所学校在企业的赞助下,为成绩好的学生发放了“红校服”;在山东省,一所学校将学生成绩高低分成三个等级,出现了“三色作业本”。

记者点评:如今,一些学校已经习惯性地把学生按成绩分成三六九等,用这样的手段分类,深深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出现这样的教育现象,根源在于当前一些学校仍在奉行唯分数论。虽然我们很欣慰地看到,经过媒体曝光之后,“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等被收回去了。不过,要从根源上杜绝这类现象,还需要各方面转变思想,让教育回归到教书育人的本质上去。

事件:2011年,网络上还迅速蹿红了“五道杠少年”和“最小博士生”。两三岁开始看《新闻联播》、七岁开始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的13岁少年黄艺博,与16岁就考上博士,却宣称父母不在北京给买房就不参加答辩的少年张炘炀,谁是我们要寻找的好学生?

记者点评:“五道杠少年”的成长轨迹和“少年博士”的出现,与他们的家庭背景、受到的文化熏染有很大关系,无论如何,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件,折射出当下一些家长的教育价值观,这种赋予孩子“官样年华”和“早慧”的行为,让人们不得不对孩子教育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热点二:上课讲什么?

事件:2011年,人们还看到了异样精彩的课堂,这些课堂让学生们闻到了幸福的味道:性教育的话题不再变得那么尴尬,网络公开课让知识插上了翅膀,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今年在中小学的课堂上,新增加了性教育课程,师生们不再谈性色变,性教育也不再让师生、家长过多感到尴尬。

记者点评:性教育能够进课堂是一大进步,虽然在内容上,该讲多少,该讲多深,是该模糊还是清晰,仍然有很多的争议,但可以看到的是,性教育确实对孩子有了正确性知识的引导,这就是进步。

事件:2011年5月,复旦大学(主页)推出了自己的网络“视频公开课”;11月9日,由教育部推出的首批18所高校的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集体上网。随着国内高校网络“视频公开课”相继推出,有关“中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记者点评:如果说性教育进课堂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窗,那么网络公开课的推出则为学生们推掉了一堵墙。希望越来越多的精品课程能够随着网络走向更多的学生,让大家能够从网络公开课中获利。

热点三:校园谁最“潮”?

事件:2011年高校校园新鲜不断。10月,北京大学(主页)吴志攀副校长鼓励北大校友讲诚信、做好事说的一段话,被网友整理成了风靡网络的“校长撑腰体”: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

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此后,一些高校学生纷纷效仿,形成了不同版本“撑腰体”,表态支持学子街头行善,扶助摔倒老人。

记者点评:不同版本的“撑腰体”,折射出的是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创意和激情,让我们感受到,当代大学生关心社会疾苦、充满对生命的关怀和热爱。

事件:2011年,很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别出心裁,让“90后”们眼前一亮。“淘宝体”“小清新”等,让习惯了“逛淘宝”“看豆瓣”的新生倍感亲切。复旦大学(主页)小清新版的抒情寄语“祝贺你跻身百年复旦的星空!日月光华有你闪亮的眼睛,你计划的秋天已褪去童话的色彩,一个真实的现在可以开垦一万个美丽的未来”令人动容;中山大学(主页)教授手写篆体、南京大学(主页)的浪漫诗词串烧则彰显学校的人文底蕴。

记者点评:今年部分高校录取通知书的别具匠心,充分契合了“9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面对新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高等教育制度似乎也应与时俱进。

事件:当各式各样的高考录取通知书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时候,清华大学(主页)的第四教学楼悄悄挂上了“真维斯楼”的中英文标志,小小的一块标牌立即引起了大家广泛讨论,似乎这才是校园中最“潮”的一幕。

记者点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捐资助学,都会为高校的发展带来极大帮助,学校对捐赠方的感谢形式也可以有很多种,但只有能真正体现学校的文化特点和定位,才可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热点四:谁才是好家长?

事件:2011年,究竟谁才是好家长引起巨大关注。年初,来自美国的“虎妈”告诉人们,她用严酷的十大家规把孩子“送”到了哈佛大学。年末,“狼爸”说,自己用棍棒把孩子“打”进了北大。一时间,“好家长究竟该是什么样”成为最热的话题。

记者点评:当个好家长永远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9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提出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时代之问。如今,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同样有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不管是哪种教育方式,都是不能随意复制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家长,的确应该好好思考如何教育孩子。

有一位父亲,他的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他叫萧百佑,被称“狼爸”。

有一位母亲,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她叫蔡美儿,被称“虎妈”。

为表达对这两位家长教育方式的质疑,很多人搬出了童话大王郑渊洁,教唆儿子退学、“往死里夸他”的教育秘笈开始轰炸众人的神经。

到底是该学“狼爸虎妈”还是该学耳边他的童话都能听出茧来的郑渊洁?很多当爹当妈的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更加在教育之路上找不到北。

孩子进了课堂同样不太平,给差生戴绿领巾、好学生穿红校服,一个“五道杠”

的孩子甚至成为口诛笔伐的对象。

孩子们眼中亲爱的家长、老师,扮演着“控制者”的角色,不自觉地“好心”给孩子定下将来的角色。乃至恨不得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安一条流水线:什么时候要受打、什么时候要表扬,怎样当成好学生、怎样干个班干部。给孩子打上一个成人的标签。

试问,我们有没有蹲下身子,和孩子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真正走入孩子心灵,牵起他们的小手。

放养还是圈养

有一句养孩子的老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是祸害。

“狼爸虎妈”把这句话演绎地细节更为突出、情节更为跌宕。萧百佑书中直称:“打孩子是一种文化”。

“狼爸”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里常备藤条和鸡毛掸子,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狼爸”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自由上网,不准随意开空调;“孩子是民,家长是主”。

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虎妈”蔡美儿不遑多让,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她的故事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狼爸”用他的方式,把三个孩子送进了北大。“虎妈”用她的方式,让两个女儿门门功课全优。

他们的教育,在很多人眼中可谓大获全胜。

正是这样的全胜,让他们的强权教育在公众间发酵。在中国妈妈总是困惑于不知道究竟是该“放养”还是“圈养”时,蔡美儿用自己的故事让人看见严格管教也能成功。

但很快,童话大王郑渊洁被搬出来了。这个只拥有小学四年学历的人,靠着自己成长的努力,如今成为童话大王。而他的儿子郑亚旗,只读完六年小学的人,如今也已成某科技公司董事总经理。教唆儿子退学,“往死里夸他”的教育秘笈也开始轰炸众人的神经。

两个对位的极端教育案例,就这样超越空间,闪现在家长们的眼前。这两个例子,或者成为迸发教育的源泉,或者成为教育的奴隶。

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教授、家庭教育专家陈建翔说, “虎妈事件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爆发力?就是因为它深刻触及了当下中国千千万万个家庭最纠结、最困惑的问题。”

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是坏孩子,相信这是一个主观色彩特别浓厚的话题,就像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有的教师、学校,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对两者进行了形态上的区分。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委托制作红领巾的厂家,设计了同样大小的“绿领巾”,学习好、提前入队的学生戴红领巾,而调皮、学习不好的学生就要戴这种“绿领巾”。

校方的解释是作为一种教育探索,但孩子们用最直接的话语进行了评价,“哥哥姐姐们都是红领巾,我觉得绿领巾不好看,可是不戴的话老师会批评。”

无独有偶。“绿领巾”事件发生前后,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著名中学的包头市二十四中,将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的红色运动服,发放给初二、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