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前瞻记忆在短时内的延迟性特点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前瞻记忆在短时内的延迟性特点研究

摘要:本文试图研究在意向形成初期短时内,延迟时间对大学生前瞻记忆的影响。在实验中,当前任务是对英语单词的词长判断,同时把前瞻记忆任务(看到靶词时按空格键)嵌入其中,最后把与前瞻记忆指导语有关的内容作为回溯记忆内容。结果发现:在短时内前瞻记忆受延迟时间影响大,回溯记忆几乎不受影响。

关键词:前瞻记忆;延迟性;靶事件;双任务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003-03

一、前言

作为人类认知活动的重要部分,人们对记忆的研究兴趣一直没有淡漠过。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于记忆过程各个阶段的研究以及对于各种记忆种类的区分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重点,也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记忆理论和分类方法。

(一)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20世纪50年代,人们便开始用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解释记忆现象,把记忆看成是信息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1]。根据记忆的信息的时间指向是过去还是未来,将记忆分为回溯记忆和前瞻记忆。

所谓前瞻记忆是指对未来某一时刻完成某项或某些意向活动的

记忆[2-3]。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记忆任务就是这种记忆任务,如老师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要求下星期上课时交一篇论文。又如,小

李与同学约好放学后一起打篮球。由于前瞻记忆的任务大部分镶嵌在日常活动中,所以其涉及的认知过程也较为复杂。

(二)前瞻记忆的延迟性特点及其研究

前瞻记忆任务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延迟性,即意向形成之后到目标任务完成中间是有间隔时间的。意向形成后,需要在特定的线索激发下(特定的时间、事件或活动)完成目标任务。例如:小李在周五放学时与朋友约定,周日的晚上八点一起看电影。从意向形成(周五放学时知道并记住这件事)开始到目标任务进行(周日晚上八点)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延迟时间。很多研究发现,与回溯记忆的保持类似,前瞻记忆延迟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前瞻记忆任务的提取成绩。赵晋全等人的研究将延迟变量设置了5个等级(0,7,17,27和57分钟),结果发现,0延迟与另外四个等级延迟之间的差异显著,后者之间差异不显著[4]。不难看出,前瞻记忆保持随延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而且意向形成的初期(前三分钟)与后期存在较大差异。

但也有相反的研究结论,例如,stone等人在研究中设置了三种延迟时间:1分钟、3分钟和5分钟,结果未发现延迟效应(stone,dismukes&remington,2001);而hick等人的研究把延迟时间从2.5分钟延长到15分钟,结果发现前瞻记忆成绩反而提高了[2]。

总的看来,上述矛盾结果似乎表明前瞻记忆的遗忘与回溯记忆的遗忘有所不同,对于延迟间隔的影响研究还有待深入。

(三)问题提出

典型的前瞻记忆实验室研究采取的方法来自于enisteni和mcdnaeli(1990)提出的双任务(dual task)范式,即被试在完成进行中任务(如单词分类任务)的同时,需要记着对特定的前瞻记忆线索进行反应。一些认知资源需要用来完成进行中任务,而另一些资源可以用来监测目标事件出现的环境(smith,2003;smiht&byane,2004)。基本的操作程序如下:①实验开始时,先呈现进行中任务指导语,即告诉被试进行中任务(ongoing tasks)是如何操作的。②然后紧接着告知前瞻记忆任务指导语,例如,在完成一系列进行中任务时若碰到目标事件就按下反应键,在被试完全理解了进行中任务与前瞻记忆任务如何操作之后即可进入正式实验,但在进行中任务开始执行前要求被试先完成一些干扰任务,以避免被试将前瞻记忆任务保存在工作记忆中。③然后再执行嵌有前瞻记忆目标线索的进行中任务。④最后根据按下反应键的正确率以及反应时评估其前瞻记忆任务的完成情况。

可以看出,这种经典实验范式所设计的干扰任务忽略了前瞻记忆任务由工作记忆过渡并保存到前瞻记忆的过程。而且,这样的范式只能考察目标任务的提取,对其遗忘过程的考察几乎没有。

对于记忆遗忘的经典实验让我们自然想到的是记忆研究的鼻祖艾宾浩斯的关于绘制遗忘曲线的经典实验。其研究对象属于回溯记忆,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为时间和正确回忆率。其研究对象与前瞻记忆相对应,而自变量和因变量的选择值得我们借鉴和考虑。

综上所述,对于前瞻记忆遗忘过程即前瞻意向的延迟性特点需要

新的实验范式进行新的考察研究,通过绘制前瞻记忆的遗忘曲线、考察意向从工作记忆向前瞻记忆保持过渡的过程,以及发现前瞻记忆保持与回溯记忆遗忘的异同,从而为理论上进一步区分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提供证据。

二、实验

(一)目的

通过考察不同延迟时间间隔对被试前瞻记忆的影响,绘制前瞻记忆的遗忘曲线,并比较前瞻记忆保持成绩与回溯记忆保持的成绩,探讨其异同以及产生的原因。

(二)方法

1.被试。共60名大学生被试。所有被试母语为汉语,第一外语为英语。无色盲色弱,视力经矫正后均达到1.0以上。

2.实验材料和设计。实验共包括90个词对。每对词对的呈现时间是2s。进行中任务是对上下两个词组成的词对进行词长判断:上面的单词词长(组成该单词的字母个数)较长,则尽快地按键盘上的“i”键;下面词长较长则按“m”键,并且,看到靶词“football”或是“ball”则按空格键反应。实验中使用的单词词长在4~8个字母,均为大学英语四级常用单词。

实验采取单因素被试内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延迟时间,共六个水平(0s,20s,40s,60s,120s,180s),因变量为前瞻任务的正确反应成绩和正确反应率(正确反应人数\组内人数)。

3.实验程序。首先,呈现进行中任务的指导语。然后请被试进入

进行中任务的练习阶段(10个词对,持续20s)。接下来呈现正式实验的指导语,指导语中嵌入前瞻记忆任务,其他部分与练习实验相同。最后在实验结束前出现回溯记忆测查界面,要求被试回忆指导语中的前瞻记忆任务的反应方式(按空格键)并进行相应的按键回答,完成该阶段后实验即结束。

4.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以各组被试正确反应次数除以各组被试总人数得出各被试组的正确反应率。利用spss软件将全部数据录入后,剔除无效数据,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

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的成绩如下:前瞻记忆成绩的平均值为

0.33,标准差为0.220;回溯记忆成绩的平均值为0.95,标准差为0.475。样本数均为60。

方差分析表明:对于不同延迟间隔,前瞻记忆成绩差异显著,f (5,54)=8.659,p=0.000;回溯记忆差异不显著,f(5,54)=0.600,p=0.700;对前瞻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显著,f(5,54)=2.861,p=0.023。进一步地事后检验显示,对于前瞻记忆成绩,0延迟与另外五个水平差异显著,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小于0.01,而其他水平间差异不显著。前瞻记忆正确率随时间变化见图1。

三、讨论与结论

从遗忘曲线图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得出,前瞻记忆的遗忘基本发生在最初的几分钟内,其保持在意向形成的短时间内随延迟时间呈现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总体趋势与艾宾浩斯所描绘回溯记忆遗忘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