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区域信号协调控 制-徐良杰(武汉理工大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路网中所有主要交叉口都有交通信号灯或让路规则控制。
(3)路网中各车流在某一确定时间段内的平均车流量为已知, 且维持恒定。
(4)每一交叉口的转弯车辆所占的百分数为已知,并且在某一 确定时间段内维持恒定。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1)交通网络结构图示 TRANSYT把一个复杂的交通网简化成适用于数学计算的 图示。这个图示由“节点”和 “连线”组成。 节点: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 连线:一股驶向下游“节点”的单向车流。
I
0.5 1 t
x
qmax
x
qi
i 1
1
I越接近1,互联效果越好;
I=0时,互联最不合理;
I<0.3时不互联,I >0.4可互联;
t小(间距小),直行车多(流量单一),则I大。
11.1.3 区域控制系统建立条件
技术条件 软件、硬件、人才
经济条件 分期、分批,项目建设实施序列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按控制结构分为: (1)集中式控制
一台计算机对整个系统集中控制 通讯系统庞大,数据存储和计算海量,控制实时性
较差范围不能太大。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集中式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示意图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2)分层式控制 上层接受决策信息对信息进行协调,从系统角 度修改下层的决策控制 下层根据修改后的方案,执行交叉口控制配时 方案
ni mi1 qi mi
由ni值便可建立起连线的“驶出”图示,并由此推算下 游连线的“到达”、“满流”和“驶出”图示,以此类 推。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4)车辆延误时间和停车次数
车辆延误时间:均匀到达延误、随机延误、超饱和延 误之和。
均匀到达延误是当某一连线上平均驶入的交通量低 于该连线的设计通行能力时,车流受红灯阻滞而延 迟的时间。
向“+”方向 试调一个步长
PI 值 下 降
再向“+”方向 调整一个步长
PI 值 上 升
向“+”方向 调整成功
PI值上升
向“―”方向 调整一个步长
PI 值 下 降
PI值上升
维持初始配时 不作调整
再向“―”方向 调整一个步长
PI 值 上 升
向“―”方向 调整成功
“爬山法”计算流程图
11.2.3 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区域控制中心
区域控制中心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1—10个信号控制器)
(1—10个信号控制器)
SCATS系统的控制结构层次示意图
11.3.3 SCAT系统优化方法
(1)子系统的划分与合并
SCATS对子系统的划分:由交通工程师根据交通 流量的历史及现状数据与交通网的环境、几何条件 予以判定,所定的子系统就作为控制系统的基本单 位。
信号控制系统的类型示意图
11.1.1 基本概念
现代的交通控制系统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体,主要有以 下优点:
(1)整体监视和控制 (2)可因地制宜地选用合适的控制方法
点、线、面控制灵活使用 (3)可有效、经济地使用设备
显示、检测、采集、传输数据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按控制策略分为: (1)定时式脱机控制
11.2.3 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TRANSYT缺点 计算量很大,在大城市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周期长度不进行优化,事实上很难获得整体最优的
配时方案; 因其离线优化,需大量的路网几何尺寸和交通流数
据,数据更新费用大。
TRANSYT优点
不需大量设备、投资低、容易实施 。
11.3 SCATS系统
第十一章 区域信号协调控制
PPT制作:徐良杰 武汉理工大学
主要内容
11.1 区域信号控制基本原理 11.2 TRANSYT控制系统 11.3 SCATS系统 11.4 SCOOT系统 11.5 ACTRA控制系统
11.1 区域信号控制基本原理
原有:线控系统并不适用于所有区位 1.支路负荷大(利益的协调) 2.距离较远路口的协调
0.5 1 t
x
qmax
x
qi
i 1
源自文库
1
I:互联指数(0~1);
t:车辆在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运行时间;
qmax :来自上游交叉口的直行交通量或qi中最大的交通;
x
qi:到达下游交叉口的交通流总和;
i 1
x:交叉口个数。
11.1.3 区域控制系统建立条件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路网结构计算简图实例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路网结构计算简图实例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2)周期流量变化图示 周期流量变化图示是一种描述交通量在一个周期内随 时间变化的图示。
周期流量变化图式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3)车流在连线上运行模拟
为描述车流在一条连线上运行的全过程,TRANSYT使用 了如下三种周期流量图示: 到达流量图示 驶出流量图示 饱和驶出图示
11.2.3 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3)绿灯时间的优选:不等量地更改一个或几个乃至全 体信号相位的绿灯长度,以期降低整个交通网的性能
指标PI值。
(4)控制子区的划分:针对范围较大交通网络;划分为 若干控制子区-控制策略相对独立。
(5)信号周期时间的选择:TRANSYT计算不同信号周期 长度取值下的性能指标PI,从这一组信号周期长度取 值选取出最佳信号周期时长。
mi max[( mi1 qi Si ),0]
mi:第i时段内被阻车辆数; qi:第i时段内到达车辆数; si:第i时段内放行车辆数; mi-1:第i-1时段内被阻于停车线的车辆数。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由此可求得在第个时段内驶离连线的车辆数 : ni——在第个时段内驶离连线的车辆数(辆)。
11.2.1 TRANSYT系统简介
网络几何尺寸及 网络交通流信息
新的信号配时
初始 信号配时
仿真 模型
优化 过程
性能指标PI
网络内的延误 周期 及停车次数 流量图
TRANSYT基本原理图
优化数据
最佳 信号配时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TRANSYT所采用的交通仿真模型有四个假定条件。
(1)模拟路网内,所有信号交叉口均采用一个共用信号周期长 度(或一半),每个信号阶段划分情况及最短时间已知。
依据交通流历史统计数据,脱机优化处理 (2)适应式联机控制
设置检测器,适时采集交通数据,实施最优控制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按控制方式分为: (1)方案选择式
对应不同交通流,存储不同模型和控制参数,依据 采集的实时交通数据,选取控制参数
(2)方案生成式 根据采集的交通数据,实时计算最佳控制参数,进 行控制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5)优化目标函数PI的建立
PI—综合目标函数; W—每辆车延误一小时所相当的经济损失值;
i —第i条连线上车辆延误时间的加权系数;
di—第i条连线上车辆总延误时间; K—每100次停车所相当的经济损失值; ki—第i条连线上车辆停车次数的加权系数; si—第i条连线上全部车辆完全停车次数总和; N—“连线”总数目。
TRANSYT优化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绿时差的优选 、绿灯时间的优选、控制子区的划分、信号周期时间 的选择。
(1)所需已知数据:路网几何尺寸、交通流量数据 与经济损失折算当量。
(2)绿时差(相位差)的优化:在初始配时方案的 绿时差(相位差)的基础上,调整交通网上某一个交
叉口的绿时差(相位差),计算性能指标PI,使PI最 小。
上游驶出周期流决定了下游驶入周期流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车流运行中的车队离散特性用离散平滑系数表示:
F a 1 bt
t 0.8T
F:离散系数 T:车队平均行驶时间(秒) a,b:曲线拟和参数。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上游驶出图式坐标值乘以F,得到下游到达图式。第i 时段内,被阻于停车线的车辆数:
11.3.1 工作原理
(2)方案参数的选择方法:以交通要求为主要依据,可 对信号周期、绿信比、相位差(或其中某个参数)进行控 制参数的选择。
基本原理: (1)为每个子区单元先选择一个信号周期 (2)为每个子区单元选择一个绿信比参数 (3)为每个子区单元选择一个相对相位参数
11.3.1 工作原理
交通要求 (南—北)
随机延误是由于到达停车线的车流不均衡造成的附 加延迟时间。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车辆延误时间:均匀到达延误、随机延误、超饱和延 误之和。 超饱和延误是在交通网络中某些连线上,由于车辆 到达数超过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在停车线后面的车 辆排队随时间增长造成的延迟时间。
停车次数:均匀到达停车次数、随机停车次数、超饱 和停车次数。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分层式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示意图
11.1.3 区域控制系统建立条件
道路交通条件: (1)交叉口间几何关系
距离、规则性 (2)交通流特性
车种、车队离散性 (3)交通流大小
相邻交叉口流量很小或很大时均不易进行区域控制
11.1.3 区域控制系统建立条件
I
社会条件 交通参与者的素质(给定的控制需要时间适应)
11.2 TRANSYT控制系统
——基于交通模型计算机仿真优化的 离线脱机控制系统 ——1966年英国道路交通研究所(TRRL)
11.2.1 TRANSYT系统简介
TRANSYT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1)交通仿真模型:仿真在信号控制网络上的车队模型 (2)优化算法:信号配时方案优化设计
优化选择部分:主要包括公共信号周期的计算、 绿信比方案的选择、相位差方案的选择与控制子 区的合并问题。
(3)SCAT系统的控制结构 SCATS的控制结构为分层式三级控制,三级控 制为中央监 控中心→地区控制中心→信号控制机。
11.3.2 SCAT系统简介
中央监控中心
交通管理数据库
区域控制中心
11.2.3 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优化原理: 第一步,将交通信息和初始配时参数作为原始数据,将(
PI)送入优化程序,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
第二步,用“爬山法”优化,产生较之初始配时更为优越 的新的信号配时;
第三步,把新信号配时再送入仿真部分,反复迭代,最后
取得PI值达到最小标准是的系统最佳配时。
初始配对方案
SCATS对子系统的合并:在优选配时参数的过程 中,SCATS用“合并指数”来判断相邻子系统是否 需要合并。
相位差图形选择逻辑图
11.3.2 SCAT系统简介
(1)SCAT系统特点 无仿真实时交通状况的数学模型,以简单的代数式描述 交通特征,用于计算信号周期长。 绿信比和相位差依据信号周期调整。
(2)SCAT系统组成 实时交通数据计算部分:主要包括“类饱和度”与“综 合流量”的计算。
11.3.2 SCAT系统简介
6 5
1
Ⅰ无阻塞条件下
2 4 3 交通要求(东—西)
Ⅱ无阻塞条件下
阻滞水平
(南—北)
最 大
8
最
6
小
O1 O
6
2
2
3
3
7
阻滞水平(东—西) 最小 最大
注:1—轻交通的绿信比图形;2—典型的绿信比图形;4,5—具有轻度优先的绿信
比图形;3,6—具有显著优先的绿信比图形;7,8—具有非常显著优化的绿信比图 形
—— 联机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 方案选择式区域协调控制系统 —— 80年代悉尼
11.3.1 工作原理
(1)控制参数的选择依据:根据车辆检测器测量得到的 交通状态。
交通要求(交通状态):用车辆检测器测量得到的交 通流量和占有率这两个参数的加权和来表示。
M q O
式中:
M—交通要求; q—交通流量; O—占有率; α,β—加权系数。
绿信比图形选择逻辑图
11.3.1 工作原理
交通要求(出境) 7
6
大周期阈值CT2
4 2
11
1
3
小周期阈值CT1
5 交通要求(入境)
注:1—轻交通的相位图形;2,6—均衡相位差图形;3,5—给予入境交通以优先
的相位差图形;4,7—给予出境交通以优先的相位差图形;2,3,4—当周期大于 CT1,而小于CT2时,应选的相位差图形;5,6,7—当周期大于CT2时应选的相位差 图形。
引入:交通协调控制系统
11.1.1 基本概念
概念:把城区内的全部交通信号的监控,作为一个指 挥控制中心管理下的一个整体的控制系统,是单点信 号、干线信号系统和网络信号系统的综合控制系统。
对象:城市或某个区域中所有交叉口的交通信号。 类型:单点、干线和区域控制三种。
11.1.1 基本概念
(3)路网中各车流在某一确定时间段内的平均车流量为已知, 且维持恒定。
(4)每一交叉口的转弯车辆所占的百分数为已知,并且在某一 确定时间段内维持恒定。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1)交通网络结构图示 TRANSYT把一个复杂的交通网简化成适用于数学计算的 图示。这个图示由“节点”和 “连线”组成。 节点: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 连线:一股驶向下游“节点”的单向车流。
I
0.5 1 t
x
qmax
x
qi
i 1
1
I越接近1,互联效果越好;
I=0时,互联最不合理;
I<0.3时不互联,I >0.4可互联;
t小(间距小),直行车多(流量单一),则I大。
11.1.3 区域控制系统建立条件
技术条件 软件、硬件、人才
经济条件 分期、分批,项目建设实施序列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按控制结构分为: (1)集中式控制
一台计算机对整个系统集中控制 通讯系统庞大,数据存储和计算海量,控制实时性
较差范围不能太大。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集中式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示意图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2)分层式控制 上层接受决策信息对信息进行协调,从系统角 度修改下层的决策控制 下层根据修改后的方案,执行交叉口控制配时 方案
ni mi1 qi mi
由ni值便可建立起连线的“驶出”图示,并由此推算下 游连线的“到达”、“满流”和“驶出”图示,以此类 推。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4)车辆延误时间和停车次数
车辆延误时间:均匀到达延误、随机延误、超饱和延 误之和。
均匀到达延误是当某一连线上平均驶入的交通量低 于该连线的设计通行能力时,车流受红灯阻滞而延 迟的时间。
向“+”方向 试调一个步长
PI 值 下 降
再向“+”方向 调整一个步长
PI 值 上 升
向“+”方向 调整成功
PI值上升
向“―”方向 调整一个步长
PI 值 下 降
PI值上升
维持初始配时 不作调整
再向“―”方向 调整一个步长
PI 值 上 升
向“―”方向 调整成功
“爬山法”计算流程图
11.2.3 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区域控制中心
区域控制中心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子控制区
(1—10个信号控制器)
(1—10个信号控制器)
SCATS系统的控制结构层次示意图
11.3.3 SCAT系统优化方法
(1)子系统的划分与合并
SCATS对子系统的划分:由交通工程师根据交通 流量的历史及现状数据与交通网的环境、几何条件 予以判定,所定的子系统就作为控制系统的基本单 位。
信号控制系统的类型示意图
11.1.1 基本概念
现代的交通控制系统是多种技术的综合体,主要有以 下优点:
(1)整体监视和控制 (2)可因地制宜地选用合适的控制方法
点、线、面控制灵活使用 (3)可有效、经济地使用设备
显示、检测、采集、传输数据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按控制策略分为: (1)定时式脱机控制
11.2.3 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TRANSYT缺点 计算量很大,在大城市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周期长度不进行优化,事实上很难获得整体最优的
配时方案; 因其离线优化,需大量的路网几何尺寸和交通流数
据,数据更新费用大。
TRANSYT优点
不需大量设备、投资低、容易实施 。
11.3 SCATS系统
第十一章 区域信号协调控制
PPT制作:徐良杰 武汉理工大学
主要内容
11.1 区域信号控制基本原理 11.2 TRANSYT控制系统 11.3 SCATS系统 11.4 SCOOT系统 11.5 ACTRA控制系统
11.1 区域信号控制基本原理
原有:线控系统并不适用于所有区位 1.支路负荷大(利益的协调) 2.距离较远路口的协调
0.5 1 t
x
qmax
x
qi
i 1
源自文库
1
I:互联指数(0~1);
t:车辆在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运行时间;
qmax :来自上游交叉口的直行交通量或qi中最大的交通;
x
qi:到达下游交叉口的交通流总和;
i 1
x:交叉口个数。
11.1.3 区域控制系统建立条件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路网结构计算简图实例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路网结构计算简图实例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2)周期流量变化图示 周期流量变化图示是一种描述交通量在一个周期内随 时间变化的图示。
周期流量变化图式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3)车流在连线上运行模拟
为描述车流在一条连线上运行的全过程,TRANSYT使用 了如下三种周期流量图示: 到达流量图示 驶出流量图示 饱和驶出图示
11.2.3 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3)绿灯时间的优选:不等量地更改一个或几个乃至全 体信号相位的绿灯长度,以期降低整个交通网的性能
指标PI值。
(4)控制子区的划分:针对范围较大交通网络;划分为 若干控制子区-控制策略相对独立。
(5)信号周期时间的选择:TRANSYT计算不同信号周期 长度取值下的性能指标PI,从这一组信号周期长度取 值选取出最佳信号周期时长。
mi max[( mi1 qi Si ),0]
mi:第i时段内被阻车辆数; qi:第i时段内到达车辆数; si:第i时段内放行车辆数; mi-1:第i-1时段内被阻于停车线的车辆数。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由此可求得在第个时段内驶离连线的车辆数 : ni——在第个时段内驶离连线的车辆数(辆)。
11.2.1 TRANSYT系统简介
网络几何尺寸及 网络交通流信息
新的信号配时
初始 信号配时
仿真 模型
优化 过程
性能指标PI
网络内的延误 周期 及停车次数 流量图
TRANSYT基本原理图
优化数据
最佳 信号配时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TRANSYT所采用的交通仿真模型有四个假定条件。
(1)模拟路网内,所有信号交叉口均采用一个共用信号周期长 度(或一半),每个信号阶段划分情况及最短时间已知。
依据交通流历史统计数据,脱机优化处理 (2)适应式联机控制
设置检测器,适时采集交通数据,实施最优控制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按控制方式分为: (1)方案选择式
对应不同交通流,存储不同模型和控制参数,依据 采集的实时交通数据,选取控制参数
(2)方案生成式 根据采集的交通数据,实时计算最佳控制参数,进 行控制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5)优化目标函数PI的建立
PI—综合目标函数; W—每辆车延误一小时所相当的经济损失值;
i —第i条连线上车辆延误时间的加权系数;
di—第i条连线上车辆总延误时间; K—每100次停车所相当的经济损失值; ki—第i条连线上车辆停车次数的加权系数; si—第i条连线上全部车辆完全停车次数总和; N—“连线”总数目。
TRANSYT优化过程的主要环节包括:绿时差的优选 、绿灯时间的优选、控制子区的划分、信号周期时间 的选择。
(1)所需已知数据:路网几何尺寸、交通流量数据 与经济损失折算当量。
(2)绿时差(相位差)的优化:在初始配时方案的 绿时差(相位差)的基础上,调整交通网上某一个交
叉口的绿时差(相位差),计算性能指标PI,使PI最 小。
上游驶出周期流决定了下游驶入周期流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车流运行中的车队离散特性用离散平滑系数表示:
F a 1 bt
t 0.8T
F:离散系数 T:车队平均行驶时间(秒) a,b:曲线拟和参数。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上游驶出图式坐标值乘以F,得到下游到达图式。第i 时段内,被阻于停车线的车辆数:
11.3.1 工作原理
(2)方案参数的选择方法:以交通要求为主要依据,可 对信号周期、绿信比、相位差(或其中某个参数)进行控 制参数的选择。
基本原理: (1)为每个子区单元先选择一个信号周期 (2)为每个子区单元选择一个绿信比参数 (3)为每个子区单元选择一个相对相位参数
11.3.1 工作原理
交通要求 (南—北)
随机延误是由于到达停车线的车流不均衡造成的附 加延迟时间。
11.2.2 交通仿真模型
车辆延误时间:均匀到达延误、随机延误、超饱和延 误之和。 超饱和延误是在交通网络中某些连线上,由于车辆 到达数超过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在停车线后面的车 辆排队随时间增长造成的延迟时间。
停车次数:均匀到达停车次数、随机停车次数、超饱 和停车次数。
11.1.2 区域控制分类
分层式区域信号控制系统示意图
11.1.3 区域控制系统建立条件
道路交通条件: (1)交叉口间几何关系
距离、规则性 (2)交通流特性
车种、车队离散性 (3)交通流大小
相邻交叉口流量很小或很大时均不易进行区域控制
11.1.3 区域控制系统建立条件
I
社会条件 交通参与者的素质(给定的控制需要时间适应)
11.2 TRANSYT控制系统
——基于交通模型计算机仿真优化的 离线脱机控制系统 ——1966年英国道路交通研究所(TRRL)
11.2.1 TRANSYT系统简介
TRANSYT系统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 (1)交通仿真模型:仿真在信号控制网络上的车队模型 (2)优化算法:信号配时方案优化设计
优化选择部分:主要包括公共信号周期的计算、 绿信比方案的选择、相位差方案的选择与控制子 区的合并问题。
(3)SCAT系统的控制结构 SCATS的控制结构为分层式三级控制,三级控 制为中央监 控中心→地区控制中心→信号控制机。
11.3.2 SCAT系统简介
中央监控中心
交通管理数据库
区域控制中心
11.2.3 优化的原理和方法
优化原理: 第一步,将交通信息和初始配时参数作为原始数据,将(
PI)送入优化程序,作为优化的目标函数;
第二步,用“爬山法”优化,产生较之初始配时更为优越 的新的信号配时;
第三步,把新信号配时再送入仿真部分,反复迭代,最后
取得PI值达到最小标准是的系统最佳配时。
初始配对方案
SCATS对子系统的合并:在优选配时参数的过程 中,SCATS用“合并指数”来判断相邻子系统是否 需要合并。
相位差图形选择逻辑图
11.3.2 SCAT系统简介
(1)SCAT系统特点 无仿真实时交通状况的数学模型,以简单的代数式描述 交通特征,用于计算信号周期长。 绿信比和相位差依据信号周期调整。
(2)SCAT系统组成 实时交通数据计算部分:主要包括“类饱和度”与“综 合流量”的计算。
11.3.2 SCAT系统简介
6 5
1
Ⅰ无阻塞条件下
2 4 3 交通要求(东—西)
Ⅱ无阻塞条件下
阻滞水平
(南—北)
最 大
8
最
6
小
O1 O
6
2
2
3
3
7
阻滞水平(东—西) 最小 最大
注:1—轻交通的绿信比图形;2—典型的绿信比图形;4,5—具有轻度优先的绿信
比图形;3,6—具有显著优先的绿信比图形;7,8—具有非常显著优化的绿信比图 形
—— 联机的自适应控制系统 —— 方案选择式区域协调控制系统 —— 80年代悉尼
11.3.1 工作原理
(1)控制参数的选择依据:根据车辆检测器测量得到的 交通状态。
交通要求(交通状态):用车辆检测器测量得到的交 通流量和占有率这两个参数的加权和来表示。
M q O
式中:
M—交通要求; q—交通流量; O—占有率; α,β—加权系数。
绿信比图形选择逻辑图
11.3.1 工作原理
交通要求(出境) 7
6
大周期阈值CT2
4 2
11
1
3
小周期阈值CT1
5 交通要求(入境)
注:1—轻交通的相位图形;2,6—均衡相位差图形;3,5—给予入境交通以优先
的相位差图形;4,7—给予出境交通以优先的相位差图形;2,3,4—当周期大于 CT1,而小于CT2时,应选的相位差图形;5,6,7—当周期大于CT2时应选的相位差 图形。
引入:交通协调控制系统
11.1.1 基本概念
概念:把城区内的全部交通信号的监控,作为一个指 挥控制中心管理下的一个整体的控制系统,是单点信 号、干线信号系统和网络信号系统的综合控制系统。
对象:城市或某个区域中所有交叉口的交通信号。 类型:单点、干线和区域控制三种。
11.1.1 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