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障碍和翻译标准

文化障碍和翻译标准
文化障碍和翻译标准

论跨越文化障碍——兼谈翻译的标准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 由词汇、语法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但是任何一门语言,又都不仅仅是一些词汇、语法等的简单叠加,还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含义。各族人民在生产和斗争中的不同经验,以及对生活和自然认识的不同,使得本族人民拥有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习俗以及性格心理,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色彩,这种民族文化色彩,正是语言的魅力和特色之所在。

就汉英两种语言来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两种语言从词汇到习惯的表达方法上,都泾渭分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渊源流长,历史的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千姿百态的人物,发生过无数惊天动地的事件,创造出灿若晨星的文化结晶,遗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化典藉。中国的文化内容丰富,语言文化方面,有诗、词、歌、赋、小说、曲艺等;学术文化方面,有经、史、理、哲、宗教学、逻辑学、医学、农学等,风俗文化方面,有烹饪、茶、酒、丝绸、谜语、灯彩、气功、服饰等;器物文化方面,有宫殿、佛寺、古塔、兵器、瓷器、钱币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很大一部分为中国所独有,先民们数千年来的文化成果巩固于汉语之中,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丰富、最美丽、最发达的语言之一,而汉语语言之中的民族文化含义也特别纷繁鲜明。

英语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及圣经文化等中吸收养料,以基督教思想为主导的哲学思想,而汉语中传统的哲学思想则是以本土的儒家思想为本体,辅以舶来的释教思想以及本土的道教思想而成的混和体。两种文化之间渊源迥异,表现形式不同,反映到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来,就是文化沟壑深深,文化障碍重重。改革开放西风东渐二十余年,这种障碍仍在文化交流之际束手缚脚。对于译者而言,要跨越文化障碍,不仅要熟悉语言体系,更要熟悉其中的文化蕴意。语言体系不是文化本身,而只是文化的载体,好的翻译,应在语际转换后,语言的文化信息内容保持不变,改变的只是语言体系,应在译入者读者中求得与译出语读者中相似的心理效应,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又是何其之大!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曾在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

言》中提到内容与形式兼顾的翻译论点,即所谓“功能对等”,他的论点是在词汇、语法、词义和文体等方面,通过改变原文形式表达原文内容,用译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把原文内容表达出来,以求功能对等。然而范存忠教授在经过研究后也曾指出“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和句子方面,相等的(equivalent)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比较多的是相当的(corresponding),而绝大部分既不相等,又不相当,这样一种情况,给译者造成的困难可想而知,直译或无法消除文化障碍,或因片面追求文化对等而偏废文化含义,意译则无法传神source language的韵味,造成较大的语义亏损。钱钟书先生曾将“化”归入翻译标准,然而巨大的文化差异的存在,直使source language 成为一颗咬不碎,捶不扁,砸不烂的响铛铛的铜碗豆,连信、达都不易做到,化又从何谈起!即使是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也有时会译出令人不知所云的句子来。比如说:

在莎翁名著“Hamlet” 中,Hamlet 对他母亲在父亲刚刚去世就急于嫁给弑兄纂位的Claudius,心中极为愤怒,他谴责道:

”O most wicked speed

To post with such derterity to incestaous sheets!”

梁实秋译作:“噢,好奸狠的速度,好敏捷地奔赴乱伦的席上。”没读过莎翁原著的读者,就不免要想:速度为何是奸狠的呢,上床也非上战场,为何要用奔赴这样的词呢。英国语言学家J.C. 卡特福特曾把不可译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后者指目标语言中缺乏源语言所含的历史,文化和情境因素,文化障碍导致的这种不可译是大量的,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该怎么译,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怜自伤的情愫,译成英语还能留下几分?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有怎样的功力,怎样的诗才,才能将其转化成“功能对等”的英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我们还有不胜枚举的光辉篇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只能自己欣赏。非是我国人敝帚自珍,而是要体会这种意境,要么是外国人倾心钻研,要么是译者具有大智慧,大神通,总之,承认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化”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种奢侈,最好的译者,也只能在传神地传递译入语的信息与遵守译出语的表达习惯之间求得一

种平衡。那么,在这两者之间译者应作怎样的权衡呢?试看如下几个例子:

例1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temperate (W. Shakespeare)

我怎能把你比作夏天?

你比他更可爱也更温和。(戴馏龄)

在英国,Summer 是最温馨宜人的季节,用于诗歌中常有温和、美好之义,而在中国,夏则与赤日炎炎似火烧,酷暑,高温不可分离,把xummer?s day译作夏天,用以比喻爱人显而易见是不妥的,要在汉语读者中取得类似英语读者的心理效应,倒莫如把summer?s day 译作春天。“我怎样把你比作春天?你比他更可爱也更温和。”既信又达。

例2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

我国文化传统悠久,文化典故不胜枚举,有些典故,本国读者都不了解出处,更不必说外国读者了,上例如直译或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 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end, 译文读者是难以理解

文中的人名和国名的,对着瞎子抛媚眼,全然表错了情,还不如意译成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the trouble-maker is removed. 吕叔湘先生曾言“译事之不能不有变通,最明显之例为典故”。再举一例说,孟诗“古别离”中写道:“不恨归来迟,莫向临去”两句,Fletcher 将其译作“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s your heart away”. 临是汉朝司马相如客游时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地,诗中临借喻男子另结新欢之处。Fletcher 这样译,是忠于原文的。

例3 “Is Susan beautiful?” asked Mrs T aft.

“She is anything but beautiful.” Replied Mr Taft.

“How could our silly John fall in love with such a girl?” Mr Taft was surprised.

“Why not? …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as the saying goes,”

Mr Taft answered with a gentle smile.

“苏珊漂亮吗?”塔夫脱太太问道。

“一点也不漂亮。”塔夫脱先生答道。

塔夫脱太太感到惊讶:“我们的傻约翰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女孩子呢?”

塔夫脱先生温和地笑道:“有啥大惊小怪的?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

中国读者看了译文,不禁会想,莫非塔夫脱先生竟博学到也知道我们中国有西施?过分追求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往往矫枉过正,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还不如就译作“情人眼里出美女”。

例4《红楼梦》中刘姥姥曾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卫·霍克斯译作“Man propos es. God disposes”, 给我们的印象好象是刘姥姥好像也

成了一个基督教徒,而不是佛教徒,宗教信仰上的差异没有处理好,受中国学者诟病颇多。

关于翻译的标准,近代以来说法不少,见仁见智,各有侧重。但说东道西,有一条标准不会过时,即要把读者放在眼里。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对什么样的听众说什么样的话,译者需在选词,语体,风格等各方面作一个权衡。翻译是一门艰幸的艺术,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但这不是说,译者就将无所作为了。相反这对译者的双语能力以及对两种文化的亲炙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的道路,正阻且长。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论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从文化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从文化差异角度来看翻译问题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5-18 14:17:00 ] 作者:李艺洁编辑:studa20 【摘要】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一直以来有着很多的争论。人们从语言学、语义学以及文化差异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笔者在本文中,从词语文化和无词文化两个方面简单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之外,还存在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了解 和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关键词】复制创造词语文化无词文化 翻译是“复制”还是“创造”,长期以来存在着很多的争论。笔者认为,翻译的“复制”和“创造”论点并不相矛盾,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复制”和“创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复制”和“创造”并不是翻译内容的全部,因为翻译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交流。有文化交流就必然存在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问题,而这种文化差异光靠“复制”和“创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翻译除了“复制”和“创造”以外,还有着别的东西,即对不同文化 背景的理解、了解以及对两种文化的操纵。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文化。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 B. Tylor)最早提出“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 S. Sapir)认为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而我国的俞约法先生认为:“对文化一词的含义,世界各地因国家和因人而异,众说纷纭, 定义数以百计,没有一个为所有人或大多数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定义。不同人心目中对…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并根据这些理解作出不同的解释。”文化与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血肉相连。文化因素无孔不入地渗入了语言的方方面面。任何一种具体的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语言的应用,文化的交流,翻译的实践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 对于文化背景的了解,专业人士可以作专题研究,以分析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现实的,他们只能从文学作品、电影作品、杂志报刊等译作当中了解、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别,从而达到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欣赏,其中,文学作品的译作起着尤其突出的作用。因而,对广大文学作品的译者提出了更高一层的要求。下面,就此谈谈笔者一些肤浅的认识: 如何在翻译作品中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从而既能保留原作的精髓,又能取得译作读者的共鸣,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 词语文化 前苏联E. M维列夏金和B. T科斯托马罗夫把词语叫作“作为民族文化信息载体和渊源的语言称名单位”。这其中,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双语转换时,词语可以分为:1、无等值意义词;2、有背景意义词;3、有文化感情色彩词;4、成语典故;5、格言警句,包括俗语、谚语、名言、该国的政治口号以及科学公理和公设(特别是反映该国意识形态者);6、礼节用语和客套话。 (1)无等值意义词指的是因社会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词语。泰勒强调“文化

口译活动中的文化障碍问题

第32卷第1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2, No.1 2012年1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January. 2012, 104~105 口译活动中的文化障碍问题 简 芳,张 健 (湖南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媒体上“口译”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这也说明“口译”这个活动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本文旨在浅论口译活动中出现的文化障碍问题。本文从四个基本方面: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文化和文化意象,以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来解释文化障碍问题出现的原因和由此引起的后果,同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来克服这些文化障碍,希望能够帮助译员在实际的口译活动中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促使跨文化交际顺利实现。 [关键词] 口译;文化障碍;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2)01-0104-02 一、口译的实质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捷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即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表面上看,口译似乎是一种被动的,单一的,机械性的语言传递活动。其实不然,口译是一种积极的,复杂的,具有一定创新性的意义再现活动。口译所再现的话语意义不仅仅是简单的言内意义,而且还涉及信息内容所包含的言外含义,话语风格,文化特征,言语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是一种集语言信息,语境信息,文化信息,认知信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双语交际活动。其中,“文化”始终贯穿于口译活动当中。“口译者最直接接触不同文化领域的信息,必须能迅速准确地表述不同文化背景交际双方的意图,如果口译者不熟悉文化差异,其口译工作必然会失去文化蕴意而无法达到文化等值。”[1] 二、口译中存在的文化障碍及其起因 王佐良先生指出,“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2]他认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3]中西方民族由于思维方式,价值观,历史文化和文化意象以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的不同,导致了各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差异。所以在口译活动过程中,译员不仅仅需要翻译出原语言的字面意义,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并能通过语言将其传递给另一方。这要求译员在具备扎实的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要求文化知识广泛,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意识。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4]因此,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就不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任何语言都是特定文化的反映,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缺少对这种文化差异的洞察,就会造成理解障碍。 (一)来自思维方式引起的文化障碍 一般来说,西方文化属于线性的理性思维方式,重逻辑性、层次性和抽象性;而中国文化属于螺旋性思维,重思辨、悟性和情感的意会。西方人往往认为中国人过于含蓄,甚至逻辑混乱。而中国人也可能会认为西方人过于繁琐,有时候还会因为西方人的过于直接的表达感到不适。因而,译员在口译过程中不仅要正确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而且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弥补由这种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这一差别在语言中表现为:汉语句子明快简练,而英语句子结构紧凑严密,强调成分之间的从属、修饰等关系,多用连词、介词、关系词等把句子连接起来。 中国人素有尊老的传统美德。为了表示礼貌,主人会对来客说“您比我年长,您请上坐”。如果译员按字面意思将其翻译为“You are older than me. You take the upper seat.”西方人听了肯定会心里不舒服,心里想:我有那么老吗?这时候,中文表达的原意已经被歪曲了,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二)来自价值观引起的文化障碍 价值观是文化构成的深层因素,它既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因素在人们心中长期渗透、积淀的结果。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中国人侧重群体,突出集体的作用是其价值观的主流,突出自己便有狂妄自大之嫌。英美人倡导个人至上,充分表现自身价值,突出个人贡献。谦虚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是根深蒂固的,它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然而有时候在西方人眼里却不那么的受到欢迎。这种明显的价值观差异不可避免的就会引起文化碰撞。这有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在某聚会上,一外国来宾对某中国女士进行了赞美,赞美她非常美丽,当时中国女士的回答是“哪里,哪里”。在一边的陪同译员却字对字的翻译成“where,where”这就让那位来过来宾感到难以理解。于是无奈回答“from up to toe”,而此时这位中国女士也很是不满意,认为这位外国人士对其不敬。 (三)来自历史文化和文化意象引起的文化障碍 文化意象是不同的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模式。文化意象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是历史文化的结晶。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中,形成了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 [收稿日期]2011-10-28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中文)

三亚学院/Sanya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Approval Form for BA Thesis Proposal 专业/Major___英语(旅业商务)__ 填写时间/Date: 2014年/Year 11月/Month 15日/Day 学生姓名/ Student Name 李丽Li Li 学号/Student No. 0910311000 指导教师姓名Supervisor’s Name 唐蔚明 Tang Weiming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Supervisor’s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题目(中文) Title (Chinese)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题目(外文) Title (English) T he 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选题背景与主题思想/ Background and central idea: 背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就是这些深受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影响的活动之一。翻译不仅涉及目的语,还会涉及源语言,所以译者除了要掌握这两门语言之外,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 主题思想: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翻译中所使用的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本研究对译者提高翻译技巧将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研究还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的启示。 论文体系、结构/ Thesi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为了较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的介绍。第三部分中,笔者将对对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人生观价值观。第四部分将对在翻译中采取的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介绍,包括异化,归化,妥协和意译加注解的办法。按照这样的顺序,笔者将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逐步进行分析。 论文结构: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广告翻译策略1.

2007年12月号中旬刊文教资料摘要:广告翻译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跨国文化的商品营销宣传活动。译者在翻译时在坚持一般性翻译原则时,应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和消费心理,同时采取灵活的策略,使翻译的广告具有推销能力、记忆价值、注意价值和可读性。 关键词:广告翻译中西文化差异策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对外贸易的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商品流通更加频繁,有更多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因此,商品的广告宣传在对外贸易中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广告翻译也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因为广告翻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它不是简单的语言互换,它可以冲击产品输入国消费者固有的传统文化心理,影响其购买决策,从而影响商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商品的销量。所以我们在进行广告翻译时,必须具有敏锐的跨文化意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掌握灵活的翻译策略,达成两种文化的和谐。 一、文化差异与广告语言的翻译 广告语言的跨文化研究揭示了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文化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语 言既可以表达文化模式、 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可以反映某一特定文化的世界观”。(Brow nd,1980语言既是思维的载体,又是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中西国际广告的跨文化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广告文化属亚文化,是依附于主体文化的。随着世 界经济的发展,经济、 科学技术国际交流的增多,世界正向“地球村”的方向发展,广告文化的融合也在所难免。

1.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 价值通过“ 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形成中国人内倾的性格。而西方人是外倾的性格,更注重产品广告的外在形式,讲感观效果。 2.不同的心理结构 中国国民稳固的心理结构,以“仁”、“务实”、“忍耐”为基本内容,形成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具体表 现为大统一观念:重权威、 轻事实;从众心理:重群体、轻个体;小农意识:重实惠、轻意念;人情至上:重道德、轻效果;平均主义:重搭配、轻竞争。而西方人的心理结 构较复杂松散,“ 人本”、“认知”、“行为”为其基本内容,形成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 (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广告翻译中经常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以致产生交际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 1.文化差异影响广告信息的获得 广告中的商品介绍最重要的是传递信息,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面对同一商品的介绍,应当得到完全相同的信息,这就要求译者透过产品的表象,抓住其本质,保证产品形象与信息准确传递。例如:中国的“金丝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从文化视角看翻译 ——《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书评【摘要】文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将介绍和梳理《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这部着重介绍文化与翻译关系的书,通过对翻译定义的介绍引入对翻译和文化关系的阐释,从宏观上阐述了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接着从微观上分析了中英语言的词汇和结构差异与翻译实践的关系,最后特别阐明了文学翻译的特色及在书中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与文化中英语言差异与翻译文学翻译的策略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信息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因此文化差异不仅构成了翻译的最大障碍而且也成了翻译界的一个主要话题。而且,当今社会对于用现代翻译理论尤其是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实践、提高翻译水平和对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翻译书籍的需求急剧增加,《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一书应运而生。本书由王恩科、李昕和奉霞编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于2007年。 本书共十二章,从翻译与文化、翻译与语言等宏观层面下延到长难句翻译、段落衔接等微观层面,既通过宏大的视角审视翻译难题,又能恰当地选用翻译技巧处理疑难问题。其中第一、二、三、四章分别从翻译与翻译研究、翻译与文化、翻译与意识形态、语言与文化几方面进行阐述;第五、六章则从微观层面看中英语言的词汇差异、结构差异与翻译及动植物名称和颜色词的中西内涵比较;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章分别详细地从文学名著、历史典故与翻译策略,比喻与翻译,长难句是翻译,段落与篇章翻译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 一、翻译是基于语言的跨文化交流 正如书中所列举的著名美国翻译理论家及圣经翻译家尤金?奈达对翻译的定义:“One way of defining a D-E translation is to describe it as ‘the closest natural e quivalent to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1该定义中的D-E translation指dynamic-equivalence translation,即“动态对等翻译”,也就是说翻译首先要做到对源语信息的对等,其次是译文语言的自然流畅,最后是信息和语言风格上达到最大程度的接近。笔者认为,虽然奈达的定义不是最精确最完美的,但是在他的定义中提到了很重要的方面,即翻译对译文的自然程度和语言风格的要求。而这便涉及到影响翻译的主要因素,据本书介绍,主要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意识形态、译者的语言功底、文化素养以及由其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构成的理解的前结构。 在第二章翻译与文化中,本书作者分别从文化的有机整体性、民族性、可习得性和兼容性四个特征,文化间的不平等性导致的不同语言间的不平等对话及文化的民族性与翻译的关系向读者们介绍了文化对翻译实践的影响。笔者对于书中第二章第四节所讲到的文化民族性与翻译甚是赞同。文中举例讲到由于中英文化对谦虚与张扬的不同态度引发的尴尬以及化解尴尬的方法,而这些尴尬,其实都源于文化差异,也证明了文化差异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译者必须凭借两种语言的文化知识寻找解决途径,要对两种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笔者认为书中第三章对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的阐述也颇为精彩。第三章的第二节中讲到:“翻译的社会性,尤其是文学翻译的社会性,应服务于特定的意识形态译文不得与当下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相抗衡;而意识形态对文学翻译的操控则涉及政治意图、文化心态、接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思想等诸多方面,表面看似平等友好的交流实际上往往是对抗之后妥协的结果。”2例如,苏俄译品在建国初期一枝独秀,而欧美现代作品却芳踪难寻也反映 1转引自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2007:第2页

翻译中存在的文化交流障碍与对策

---------------------------------------------------------------最新资料推荐------------------------------------------------------ 翻译中存在的文化交流障碍与对策在学习实用英语翻译以前一直以为翻译就是将一种外语不漏译、不多译地对等翻译呈现给读者即可,至于语言美不美应并不是太重要,依个人的语言功底而论,或者是给原文多加点形容词方能使语言升华。 翻译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此同一篇文章翻译的版本可以说是因人而异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翻译这项工作自诞生以来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翻译版本会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样,谁是脱颖者,谁就是翻译界的权威。 然而,现在得知翻译是一门大的学问,作为翻译的执行者,虽不一定要严格按照翻译大家严复的“信达雅”原则,却应当首先弄明白文章作者的所指,然后就是要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原作者的意思,在内容上最起码要做到翻译的文章要真实可信,不能添油加醋;在语法上没有语病讲得通,不能自相矛盾且符合各种文化的表达习惯;注意当翻译时无法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时要意译,但是却要把握好主干,选择性地省略、补译,但前提是不能因为意译就改变了文章局部或整篇文章的意思!另外,我们要注意翻译的细节,如:专业术语,在国际贸易翻译中我们不能把一些看似熟悉的单词,不能盲目翻译,千万要注意去用专业一点的语言来表达,让读者看了自己的翻译作品时感觉你就是一个内行人,想要做到让翻译能力具备内行人的水平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好这些专业方面的知识,平时 1/ 13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完整版)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英语影视字幕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玛丽巴顿》和《南方与北方》中的劳资冲突比较分析 2 理解美式幽默的初步分析 3 从《在路上》解读“垮掉的一代”时代背景与主题 4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草根营销以及策略 5 论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哥特式元素 6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7 英语商业广告以及公益广告的语言特点比较 8 《紫颜色》中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解读 9 英法词汇的比较研究 10 论《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印第安情结 11 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3 The Self-image of Charles Dickens in David Copperfield 14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飘》中斯嘉丽?奥哈拉的性格特征 15 合作原则视角下的商务谈判委婉语研究 16 反复在格特鲁德斯泰因的作品《三个女人》中的运用 17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研究——以商务礼仪为例 18 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 19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20 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 21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 22 浅谈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 23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edding Customs 24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25 《芭芭拉少校》中的现实主义 26 英语词汇教学中联想记忆法之研究 27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28 中西广告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29 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3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oliteness Expression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31 从中美文化差异看中国人创新能力的缺失与培养 32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沟通中的语用功能 33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中凯蒂的悲剧成因分析 34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 35 论基督教对信徒的影响分析 36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 37 The Charm of Female Independence in Jane Eyre 38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39 心理因素对提高英语口语的影响 40 现代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比较研究 41 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2011年12月 科教纵横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顾金香 摘 要: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将翻译研究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了文化角度,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指出其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23-01 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以来,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语言要把语言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由此可见,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翻译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桥梁。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然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并由此说明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宗教文化和寓言神话这五个方面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社会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社会习俗的差异体现在思维差异、日常交际和称谓方面。在中国,白色代表着死亡,而在西方,白色则代表着纯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彼此“吃饭了吗?”“去哪里啊?”等这些问题,以示关心和问候,而在西方这些问题则被认为是侵犯人的隐私。称谓方面,汉语中的一些亲属之间的称谓可以使用于非亲属之间,而英语中这种用法不普遍。另外,有些称谓两种语言完全没有对应语,比如汉语中的老师一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2、文学艺术的差异。文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其语言的精华,文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反映了文化的差异。“Green—eyed monster”源自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喻陟“嫉妒别人的人”,而汉语中同样的表意则有“眼红”一说。汉语中形容某事物出现时间短,有“昙花一现”的说法,而在英语中则通常用“a nine days' wonder”来说明同样的意思,其源自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特罗勒斯和克里希德》。3、历史事件的差异。历史事件具有民族特殊性,也影响到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表达方式,甚至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民族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4、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语言文化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是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基督教经典《圣经》对西方的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人物故事成为现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一部分。5、寓言神话的差异。语言神话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神话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影响英语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在神话方面,中西方有很多不同,也反映在语言上。在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到人间,而中国则有“伏羲氏燧木取火”的典故。伊索寓言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大影响,英语中“borrowed plumes”是“借来的羽毛”的意思,比喻“靠别人得来的声望”;对应的汉语中,则有“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所以,同样的寓意,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载体是不一样的。 二、 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apie)说过:“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中英两国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各有其特殊性,负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在翻译的时候要兼顾语言的文化属性。一般来说,译文受文化差异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化信息的丢失。各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的发展不同,因而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也不同。缺乏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译文读者往往只懂得字面意义,而没有获得其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或者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造成了文化信息的丢失。英语国家为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源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短语“Achilles' hell”指“致命的弱点”,《圣经》中的“Judas”指叛徒,“black sheep”不是黑羊,而是指品行不好的人。这些意义都根源于宗教文化或者是神话传说,人们使用的时候,更多时候想到它们的比喻意义。2、文化信息误导。文化的不同带来了理解上的差异。如果用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去理解别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就会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对信息进行解读。比如在英美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短语“handwriting on the wall”,如果简单把它译成“写在墙上的字”,那么就已经对其本意进行了错误解读。其实,这个短语是有宗教渊源的,出自《圣经.旧约.但以理书》,是说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宴请大臣时发现有一只手显现,在墙上写字,但以理解释说这预示着巴比伦国的末日已到。后来人们就用“写在墙上的字”表示“灾祸的预兆”。对同一事物的褒贬不同,也常造成文化信息的误导。3 、文化信息的理解障碍。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其他民族来说,要么是陌生的,要么是迥异的,要么是相斥的,从而构成理解上的空白,交际中的障碍。“the wooden horse of Troy”字面意义是“特洛伊木马”的意思,如果不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这个“木马”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个习语原来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中“木马屠城”的故事情节,所以其意义就是“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有的小说影响很大,其中的人名和词汇变成语言的一部分,如Shylock常用来表示表示吝啬无情的人,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不理解这个背景,就会对其指代感到莫名其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汇本身就是其所属民族重大历史时间的浓缩和忠实写照。一般英美人对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解,远远不如我们深刻,尽管他们可能了解这一段历史。由于不具备相应的文化传统知识,要理解异族文化是不容易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文化差异对翻译制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李莉.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河北工业大学,2010. 2011.12 223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_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本文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风俗、地理环境等方面论述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英汉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时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赖以传播的物质表达形式。要将某一民族的语言及文化传播和扩散到异域。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借助翻译。因此,文化、语言同翻译三者之间处于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英汉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地域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使得英语和汉语在应用中出现很多差异。 一.思维模式的不同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处于统一和谐的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顺从及崇拜,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维,是一种整体优先的认知活动,体现在语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体形象,然后再注重细节,为先整体后局部。汉语承受细节上的模糊,取得整体上的清晰。与此对应,西方文化坚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学观点。认为人是万物的中心,人与自然是相对分立的,人应处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认为整体是由个体构成,思维时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些部分拼合成一个整体,即分异型思维,也称解析式思维,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分异型句式。例如: (一)我常见许多青年的朋友,2)聪明用功,3)成绩优异,4)而语文程度不足以达意,5)甚至写一封信亦难得通顺,6)问其故则曰其兴趣不在语文方面。倘若完全按原文的句法特征将其译成英文,可能是: (二)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young friends, 2)Bright and diligent,3)Do exceedingly well in studies, 4)but they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5)even can’t write a smooth Chinese letter. 6)When asked why, they’ll say they are not interested in Chinese. 请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 I have come across a great many bright and diligent young friends who have done exceedingly well in their studies, but are rather weak in Chinese. They cannot even write a letter in correct Chinese. When I asked them why, they said they were not interested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英语的从句前必须根据其语法功能用when, where, who,that, an等表示关联词将其与主句衔接起来.这也是汉语语法隐含性(covertness)的一种表现。而英语的语法呈外显性(overtness),体现了英美人重个体,重分析的思维方式。 二.价值观念的不同 西方人空间对抗感很强,特别注重个人空间,也称“个人隐私”(privacy).他们认为个人的事不必让别人知道,更不愿别人干涉。所以,英美人的话题常从无伤大雅、公开性的天气谈起,年龄、收入、体重等都是很敏感的“privacy”。在个人隐私方面,中国人的观念比较淡薄,因此常常引起cultural shock。 这种不同还表现在对待其它事物方面,比如在中国人眼中龙象征着吉祥、权威、高贵和繁荣,“龙腾虎跃”、“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都带有褒义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