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障碍和翻译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跨越文化障碍——兼谈翻译的标准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 由词汇、语法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但是任何一门语言,又都不仅仅是一些词汇、语法等的简单叠加,还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含义。各族人民在生产和斗争中的不同经验,以及对生活和自然认识的不同,使得本族人民拥有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习俗以及性格心理,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点,民族色彩,这种民族文化色彩,正是语言的魅力和特色之所在。

就汉英两种语言来说,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两种语言从词汇到习惯的表达方法上,都泾渭分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渊源流长,历史的长河中,曾涌现出无数千姿百态的人物,发生过无数惊天动地的事件,创造出灿若晨星的文化结晶,遗留下了汗牛充栋的文化典藉。中国的文化内容丰富,语言文化方面,有诗、词、歌、赋、小说、曲艺等;学术文化方面,有经、史、理、哲、宗教学、逻辑学、医学、农学等,风俗文化方面,有烹饪、茶、酒、丝绸、谜语、灯彩、气功、服饰等;器物文化方面,有宫殿、佛寺、古塔、兵器、瓷器、钱币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其中很大一部分为中国所独有,先民们数千年来的文化成果巩固于汉语之中,使汉语成为世界上最丰富、最美丽、最发达的语言之一,而汉语语言之中的民族文化含义也特别纷繁鲜明。

英语是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及圣经文化等中吸收养料,以基督教思想为主导的哲学思想,而汉语中传统的哲学思想则是以本土的儒家思想为本体,辅以舶来的释教思想以及本土的道教思想而成的混和体。两种文化之间渊源迥异,表现形式不同,反映到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翻译)上来,就是文化沟壑深深,文化障碍重重。改革开放西风东渐二十余年,这种障碍仍在文化交流之际束手缚脚。对于译者而言,要跨越文化障碍,不仅要熟悉语言体系,更要熟悉其中的文化蕴意。语言体系不是文化本身,而只是文化的载体,好的翻译,应在语际转换后,语言的文化信息内容保持不变,改变的只是语言体系,应在译入者读者中求得与译出语读者中相似的心理效应,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难度又是何其之大!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曾在其著作《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

言》中提到内容与形式兼顾的翻译论点,即所谓“功能对等”,他的论点是在词汇、语法、词义和文体等方面,通过改变原文形式表达原文内容,用译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把原文内容表达出来,以求功能对等。然而范存忠教授在经过研究后也曾指出“两种语言之间,在词组和句子方面,相等的(equivalent)不是没有,但比较少;比较多的是相当的(corresponding),而绝大部分既不相等,又不相当,这样一种情况,给译者造成的困难可想而知,直译或无法消除文化障碍,或因片面追求文化对等而偏废文化含义,意译则无法传神source language的韵味,造成较大的语义亏损。钱钟书先生曾将“化”归入翻译标准,然而巨大的文化差异的存在,直使source language 成为一颗咬不碎,捶不扁,砸不烂的响铛铛的铜碗豆,连信、达都不易做到,化又从何谈起!即使是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也有时会译出令人不知所云的句子来。比如说:

在莎翁名著“Hamlet” 中,Hamlet 对他母亲在父亲刚刚去世就急于嫁给弑兄纂位的Claudius,心中极为愤怒,他谴责道:

”O most wicked speed

To post with such derterity to incestaous sheets!”

梁实秋译作:“噢,好奸狠的速度,好敏捷地奔赴乱伦的席上。”没读过莎翁原著的读者,就不免要想:速度为何是奸狠的呢,上床也非上战场,为何要用奔赴这样的词呢。英国语言学家J.C. 卡特福特曾把不可译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后者指目标语言中缺乏源语言所含的历史,文化和情境因素,文化障碍导致的这种不可译是大量的,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该怎么译,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自怜自伤的情愫,译成英语还能留下几分?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要有怎样的功力,怎样的诗才,才能将其转化成“功能对等”的英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我们还有不胜枚举的光辉篇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只能自己欣赏。非是我国人敝帚自珍,而是要体会这种意境,要么是外国人倾心钻研,要么是译者具有大智慧,大神通,总之,承认两种语言之间的巨大文化差异,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化”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种奢侈,最好的译者,也只能在传神地传递译入语的信息与遵守译出语的表达习惯之间求得一

种平衡。那么,在这两者之间译者应作怎样的权衡呢?试看如下几个例子:

例1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e more lovely and temperate (W. Shakespeare)

我怎能把你比作夏天?

你比他更可爱也更温和。(戴馏龄)

在英国,Summer 是最温馨宜人的季节,用于诗歌中常有温和、美好之义,而在中国,夏则与赤日炎炎似火烧,酷暑,高温不可分离,把xummer’s day译作夏天,用以比喻爱人显而易见是不妥的,要在汉语读者中取得类似英语读者的心理效应,倒莫如把summer’s day 译作春天。“我怎样把你比作春天?你比他更可爱也更温和。”既信又达。

例2 庆父未死,鲁难未已。

我国文化传统悠久,文化典故不胜枚举,有些典故,本国读者都不了解出处,更不必说外国读者了,上例如直译或Until Qing Fu is done away with, the crisis in the state of Lu will not end, 译文读者是难以理解

文中的人名和国名的,对着瞎子抛媚眼,全然表错了情,还不如意译成There will always be trouble until the trouble-maker is removed. 吕叔湘先生曾言“译事之不能不有变通,最明显之例为典故”。再举一例说,孟诗“古别离”中写道:“不恨归来迟,莫向临去”两句,Fletcher 将其译作“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s your heart away”. 临是汉朝司马相如客游时与卓文君相识相恋之地,诗中临借喻男子另结新欢之处。Fletcher 这样译,是忠于原文的。

例3 “Is Susan beautiful?” asked Mrs T aft.

“She is anything but beautiful.” Replied Mr Taft.

“How could our silly John fall in love with such a girl?” Mr Taft was surprised.

“Why not? ‘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as the saying goes,”

Mr Taft answered with a gentle smile.

“苏珊漂亮吗?”塔夫脱太太问道。

“一点也不漂亮。”塔夫脱先生答道。

塔夫脱太太感到惊讶:“我们的傻约翰怎么会爱上这样一个女孩子呢?”

塔夫脱先生温和地笑道:“有啥大惊小怪的?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

中国读者看了译文,不禁会想,莫非塔夫脱先生竟博学到也知道我们中国有西施?过分追求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往往矫枉过正,传递了错误的信息,还不如就译作“情人眼里出美女”。

例4《红楼梦》中刘姥姥曾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卫·霍克斯译作“Man propos es. God disposes”, 给我们的印象好象是刘姥姥好像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