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疗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刺激疗法

时间:2005-9-8 10:31:32 来源:点击:2

下文是《神经刺激疗法在疼痛治疗中的应用》译文的节选,此文章由

AllenW.Burton,M.D.和Houston,Texas 在第九届ASA年会(美国旧金山,2003年11月)上发表。本译稿正由傅志俭主任审阅中。神经刺激疗法前言:神经刺激疗法是指在脊髓或其他神经组织附近,使电能脉冲式的释放,从而达到控制疼痛之目的的一种疗法。据 Shealy 报道,此项技术于1967年首先被其应用于蛛网膜下腔,继而应用于硬膜外腔。目前,大多数的神经刺激疗法是将电极植入硬膜外腔,向脊髓或指定的神经根发放脉冲式电能。本章节的大部分将集中介绍此种物理疗法——脊髓刺激疗法(SCS),有时也被称作脊柱刺激疗法。此疗法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状态、心绞痛和外周缺血性疼痛有着显著的疗效。这种神经刺激技术也可应用于脑深部、大脑皮层以及周围神经。适宜患者的遴选:满足以下条件的患者方可应用神经刺激疗法:患者的病情适宜应用此种疗法(如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患者应用保守治疗无效;患者已被排除患有显著的心因性疾患;

刺激实验中疼痛得到明显缓解。然而,相对于复杂的有疼痛主诉的神经病理性失调(其中包括创伤后疼痛综合征),纯粹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毕竟为少数;同时,许多慢性疼痛患者伴随有抑郁状态;因此,应用心理学知识识别以精神疾患为主因的疼痛患者,并避免给这些病人植入神经刺激装置是极有必要的。然而,Olson及其同事揭示一有趣现象:通过多对照组的观察,精神测验的阳性程度与神经刺激试验的显效程度之间有高度相关性。这也就是说:总之,情绪状态是治疗预后的重要影响指标。刺激试验全程均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以避免本疗法失败的结局。刺激试验的时程因治疗实施者的偏好而不尽相同。长时程试验所面临的主要

风险为感染,反之,试验时程太短则有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误判。本文作者的刺激试验时程一般为5—7天,同时口服抗生素,我们鼓励患者在其日常生活环境中自由活动,但要尽量少做背部屈曲、旋转的动作。尽管我们对患者是否适宜行SCS的诊断水平有所提高;对精神疾患在疼痛治疗中之影响作用的理解不断深入,对精神疾患的辨识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多导联神经刺激装置的功能也得到升级、改善;但临床上,神经刺激装置植入后失败的情况仍不少见。因此,疼痛治疗的从业者必须认真评估本疗法的预后,并坚持严格按照上文所述的遴选标准实施本疗法。并发症:SCS的并发症有轻有重,轻的、易识别的并发症如明显的区域感觉缺失。严重者如瘫痪、神经损伤甚至于死亡。在试验电极植入之前,就应该向患者及其主要家庭成员讲明相关的医学问题,如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患者的陪护人员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培训,使之在术后能够参与到对并发症的早期识别中来,并在发生问题时能够及时提醒医护人员。North及其同事总结报道了1972至1990年间他们用SCS治疗的320名病人。与其他文献一致,皮下感染发生率为5%,最主要的并发症为电极移位或破损,这也是神经刺激疗法的致命缺点。早期的双极电极植入后,有23%的病人需要做电极调定,后来的多管电极的再调定率为16%。随着科技的进步,由于电极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失败率从起先的13%正在不断下降。如果从植入的电极类型(单管经皮、单管经椎板、多管)来分析的话,多管装置的电极移位率约为7%。一项针对298名永久植入者的植入装置的分析表明:随着多管电极的广泛应用,无论是原因明确的失败(主要是电极移位或不正),抑或是原因不明的失败都大大地减少了。据Barolat和May的最新报道,需做电极调定者中有4.5%—13.6%者是因为电极移位,有0—13.6%者是因为电极破损。North、Barolat的研究中分别有7%和2.5%的患者发生感染,但均未造成严重的后果。上述

三个关于神经刺激疗法并发症发生率的研究对我们具有参考价值。感染从表浅的、易处理的手术创面感染到严重的硬膜外脓肿,不一而足。患者应被教授如何进行手术创面的养护和感染早期征象的识别。许多早期的、表浅的感染可通过口服抗生素、进行简单的外科探查或冲洗而得到妥善处理。在作者所在的医疗中心中,操作原则包括:术中应用预防性抗生素;术后10天内口服抗生素。如果发生了植入装置邻近组织的感染,大多数的病例需做植入装置取出术,并且应对是否已发生了硬膜外脓肿保持高度警觉。如果未及时得到诊断或处理,硬膜外脓肿会导致截瘫甚至死亡。Schuchard和Pastarella报道了一例在“导联植入”试验中发生的感染,最终行植入装置取出术。作者本人与Staph也曾经历一例需行植入装置取出术的类似病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